沈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推动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实现了“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良好开局。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主要农机装备加快向高性能、大功率的智能化、绿色化、联合复式作业机具发展,全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35万台、联合收割机2.18万台、插秧机1.06万台,智能农机装备增量扩面,新增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智能监测终端等农机装备以及植保无人飞机2万余台(套);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初加工业生产机械装备也实现稳步增长。二是农机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生产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快推进,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其中小麦机收水平达99.5%、水稻机收水平达98%、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9.8%;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58%,比2021年提高近3.5个百分点。三是农机化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强化。专业化农机服务主体队伍基本形成,综合性农机化服务需求成为鲜明导向,开启“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主体新模式,全省农机化综合性服务收入超过400亿元。四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隐患清单、整改清单”管理常态化,农机源头管理得到加强,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全省道路外农机事故首次为零,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五是支撑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农机化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不断深化,“无机不农”“无农不机”得到深刻体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机化产业链正在全链发展,逐步形成农机制造和农机应用“两个千亿元级”农机化产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2100元以上,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贡献;农机化推动了农业投入品精准化、减量化、集约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绿色化发展。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编制发展规划,实施“两大行动”。组织编制《江苏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启动实施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机化“两大行动”。创设了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项目,协调落实“十四五”示范县建设资金5亿元,在全部涉农县(市、区)分步推进示范建设。第一批已预拨1亿元支持25个县(市、区)先行建设试点,加快打造江苏农机化发展升级版。
2)狠抓关键环节,全力稳产保供。积极抓好粮食收获环节减损,组织开展了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全省小麦、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较2021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挽回粮食损失超过6亿斤。针对夏季水稻稻飞虱、稻瘟病高发以及江苏省部分地区暴发局部新冠疫情,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发挥农机装备在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防灾减灾中的生力军作用,全年共投入联合收割机13余万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秸秆还田机17余万台套、粮食烘干机3万台,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438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3)抓好政策实施,推动创新发展。研究制定了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开发补贴申请手机App,率先对13个品目的机具实行“二合一”管理,全年新增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近11万台(套),资金量近18亿元。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烘干设备清洁热源替代支持政策,推广空气源热泵3927台、电烘干设备5443台,推动绿色清洁粮食烘干设备节能环保升级改造。着力推进生态犁耕深翻试点,全省犁耕深翻试点县达34个,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达158万亩。在全省86个县区实施中央财政资金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报废更新机械4762台。
4)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全面发展。以“四分”研究为抓手,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摸清发展底数,梳理短板弱项,探索解决路径。实施“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对特色农机化短板弱项开展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加强特色产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发布蔬菜、果茶桑、渔业等多项机械化生产模式及主要环节适用农机产品信息,开展多产业、多形式的农机田间推广日、新装备新技术展演示、现场会等活动,精准指导特色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广。将特色农机化水平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速。
5)坚守安全底线,实现安全发展。大力推广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全省1018个涉农乡镇(街道)明确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员和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1.6万人,确定农机安全网格人员2.24万人。强化源头管理,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组织“送检下乡”活动,开展农机安全检验攻关,建立农机“三率”监测通报制度,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均超过86%。常态化推进“铁牛卫士”农机执法,全省共执法检查各类农业机械12576台次,查处违法行为4548起,办结行政处罚案件4139件,收缴罚款33.7万元。纵深推进农机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挂钩指导制度和农机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认真抓好省安全生产巡查整改。
6)加强指导服务,提升保障能力。全面落实“三优一免”保障措施,保障农机作业用油。协调省交通运输厅做好运输农机车辆高速通行事项,发放跨区作业证5万多张,确保跨区作业机具免费通行,全省农机跨区作业收入超过40亿元。加强规范化建设指导,建成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0个,服务小农户5000余户。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江苏国际农机展,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农机企业参展,展示面积6万m2。与省建行联合开发“农机云贷”线上信用产品。建设“金扁担”校企对接平台。强化培训指导,组织700余名农机科技志愿者和农机技术专家开展巡视技术指导。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不平衡,农机化科技创新原动力不足,农机“化”的文章做得还不够,农机化发展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农机安全监管基础打得还不够牢,机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找准对策,加快解决。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指向,以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两大行动”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和先行先试,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为农业稳产保供提供基础性保障,为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装备支撑。主要目标是: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2%,全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1)聚焦全程全面,打好农机化“两大行动”主动仗。一是推进工作方案系统化。突出“全程、全面、智能、绿色”,研究制定好针对性强、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统筹“补课、普及、示范、探索”,组织实施好“两大行动”“7+6”计划,确保农机化“两大行动”取得扎实成效。二是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高效化。全程全面示范县是全省县域农机化发展的标杆,各地要切实加大对示范县建设的行政推动和组织领导力度,在农机装备补短板、“宜机化”设施改造、“无人化”农场建设、机艺融合示范、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出新招、出实招、见实效。要在确保完成达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为全省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三是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精准化。编制省级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发挥好工作专班和各类专家组、专业组作用,梳理凝炼一批劳动用工多、产业附加值高、生产需求迫切的装备技术清单,纳入省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予以支持。制订出台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聚焦精准施策,用好农机化惠农政策稳定器。一是精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政策实施管理属地责任和市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监督责任,保证惠农补贴政策平稳有序精准实施。要切实加快补贴申请受理、资格审核、机具核验、资金兑付等工作。要公开公示购机补贴申请办理工作流程,切实保障购机者、生产经销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要认真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和异常情形主动报告制度,有效开展违规行为分析排查和整治,确保政策实施良好秩序。二是科学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研究制定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生态型犁耕深翻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稳定在52%以上。扩大生态型犁耕深翻试点,加快智能监测装备推广,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监测评估项目。三是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政策性保险。增加报废更新补贴机具品种,加大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完善保险理赔机制,实现报废机具数量和投保机具数量稳步提高。
3)聚焦创新创优,注入农机化创新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围绕农机化“两大行动”和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需求,科学制定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申报指南。加强对创新平台管理,梳理并发布一批平台创新成果。深入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研究,针对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为提高本地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协同研发与试验示范应用。二是积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要加快新型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改进提升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性能,加快推广应用步伐。要加强信息化规划,大力推进农机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省建成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40个以上。要落实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保障主体责任,积极做好机具保障各项工作,为完成好江苏省的60万亩种植任务做好装备保障;加快补齐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短板,大力发展花生播种、收获、脱壳等环节机械装备。三是注重推动农机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绿色烘干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与技术及新能源农机装备的应用步伐。探索农机装备再制造的政策设计、技术和路径,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主要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开展研究与试验示范。
4)聚焦稳产保供,筑牢农机化高效服务新高地。一是大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落实好“三夏”“三秋”机械化生产和农机跨区作业的机具保障、维修服务、优先优惠用油等各项工作措施,完善机械化生产和农机跨区作业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建立常态化机收减损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力争平均机收损失率较2021年再下降1个百分点。加强救灾防灾农机装备储备,提升农机应急抢收抢种抢烘及排涝抗旱服务能力。优化规划布局,新增建设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0个以上。二是持续加强“宜机化”基础性建设。构筑良种良机良地良法高度融合、良性互促的农机化发展格局。探索建设一批设施大棚、果茶桑园等“宜机化”设施示范区,示范推动高水平“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增强农机试验鉴定供给。紧贴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加快专项鉴定大纲制定,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检测手段,有效增加试验鉴定供给,为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和扩展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品目提供技术支撑。四是认真抓好农业机械化统计和监测。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科学做好农机化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对农机化发展的监测评价、决策支撑作用。
5)聚焦本质安全,打造农机安全监管硬底盘。一是守住农机安全无事故底线。实施全机具、全人员、全天候、全覆盖“四全”监管,持续推广镇村农机安全监管“柳堡模式”,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网格化平台为依托,以农机安全网格人员为基础,覆盖农机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服务单位的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要通过教育和执法“双管齐下”,不断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要严格实施农机隐患和整改“两个清单”制度。要建立农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二是筑牢农机安全源头管理防线。规范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要彻底摸清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全面情况,并实行动态更新管理。综合运用网格化监管等手段,巩固提升“三率”水平,推动源头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以“平安农机”示范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同防共治体系建设,促进农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三是擦亮“铁牛卫士”执法品牌。要抓住夏秋农忙等重点时段,深入田间地头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道路上联合执法。实施拖拉机运输机组专项执法行动。开展全省农机安全执法大练兵活动。四是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和质量监督。要加强农机维修能人队伍建设,制订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工作意见,提升机务管理水平和农机维修能力。加强农机化标准制订和应用,高效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
6)聚焦人才培养,构建农机化人才强机新智库。一是扎实做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举办基层农机人员省级培训班和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培训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机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以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施为重点,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二是重视培养农机“新农人”。加强“金扁担”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农教联合”农机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苏农业机械化事业注入新活力。在农业农村中重点选择学用能力强的年轻群体,突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操作和使用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能培训,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推广应用储备人才。三是加强基层农机化专业队伍建设。要推动惠农政策和投入向基层一线倾斜,充实县以下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加快提升农机化专业素质水平。
7)聚焦作风转变,提升农机系统自身建设新水平。一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基层和农民群众“急难愁盼”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发展农机化中的创新创造。要充分发挥农机系统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高昂的政治热情、炽热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学习,加快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加强实践,务实推动各项工作举措落地。三是加强典型宣传。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要正确把握和引导农机化工作舆论导向,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农机化重点工作,突出“两大行动”“全程全面”“惠农政策”“机收减损”“农机防疫抗灾”“农机安全生产”等成效,广泛发掘和宣传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讲好江苏“农机化故事”。
当前正值农机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统筹兼顾好疫情防控和农机春耕备耕工作。积极开展送检验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知识下乡、送维修下乡、送政策下乡等系列活动;组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开展机具操作、维护保养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确保农机具及时投入春季农业生产;广泛宣传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新装备新技术,让农民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及时掌握新技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机手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做好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为夺取夏粮丰收提供机械化保障。
夯实安全基础、实施“两大行动”,加快农机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农机化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