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楠 董正军 叶鹏
卢立冬是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的名人,他牵头成立的泗阳县立冬农机维修部在当地家喻户晓,提起他的名字,农民兄弟都会竖起大拇指。农忙季节,他的维修部门庭若市,有干不完的维修工作;农闲时节,他带着自己的团队走村入户,主动向农机手传授农机维修知识和操作技能。凭借优质服务,立冬农机维修部的维修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辐射至周边县(区),卢立冬也成为了当地农机维修致富的带头人。从维修行业里的无名小卒,成长为农机维修职业经理人,卢立冬的人生经历伴随着汗水与梦想,与农机维修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卢立冬初中毕业,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直接参加工作。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去汽修店做了学徒。“当学徒是很苦的,干的永远是脏活累活,这一学就是4年,唯一支撑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还能学到技术。”回忆自己的学徒生涯,卢立冬既感慨又宽慰。4年学徒经历为他后来转行进入农机维修领域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得公司)在招收售后服务人员,卢立冬决定去试试,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当学徒。这一年,卢立冬离开了汽修厂,到沃得公司做收割机售后“三包”服务工作,直到这时,他才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正式工资。
在近7年的学徒和打工生涯中,刻苦好学且善于钻研的卢立冬,不仅熟练掌握了机具修理技术,而且利用在沃得公司做售后“三包”服务的机会,摸清了当时泗阳县内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分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做“三包”售后服务时,卢立冬就发现,农机过了“三包”服务期限厂家便不再上门维修,很多农机的维修保养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农业机械长期在农村地区作业,而当时的农村交通并不便利,农机维修普遍存在费用贵、维修点距离远、维修配件不充足等问题,农机特别是大中型农机得不到有效维护。很多维修部只能修理一些常见的小型农机(如手扶拖拉机、单缸三轮车以及其他一些小型农具等),对于大型收割机和轮式拖拉机故障根本无法解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底,凭借着一腔热情,卢立冬离开了沃得公司,转行去了农机维修行业,换个赛道,去追逐农机维修致富的梦想。
2007年初,卢立冬找人担保在银行贷款2万元,开办了农机维修部,即现在的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立冬农机维修部。
起初,修理部生意并不好,因为经营规模不大,租的是两间小门面房,卢立冬又太年轻,农机手根本不相信他的技术水平,不敢将自己赖以生存的农机让他维修和保养。面对困局,卢立冬意识到,要经营好一个维修部,除有满腔热情外,还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有口皆碑的服务质量。为此,他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农机培训活动,刻苦学习农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他还虚心与同行从业者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更是将闲暇时光全部用来研究维修技术,提升维修水平。
2014-2017年,卢立冬先后参加江苏省农机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证书。2017年他取得“修理工三级”证书,2018年荣获“江苏省农机维修能人”荣誉称号。
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带着自己的学徒走村入户上门服务,对于农户送来修理的农业机械,都当成自家农机进行细心的维修保养,逐步获得了农户们的信任。此时,他已不再想着“发大财”,而是更多地享受提升维修技能带来的成就感、带领学徒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的获得感和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农户们购买机具经常找他参谋,他不忙时就跟随前往,忙时就通过微信、电话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以供参考。对于一些农户们提出的提升机具性能的要求,他也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在不影响机械使用寿命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农户进行改进提升。以诚待人,以心换心,靠着农户们的口碑,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近几年,泗阳县农机化快速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为满足农机维修需求,卢立冬和家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并从银行贷款,重新选址建修理部。
就这样,他刚还完银行的2万元贷款,又从银行贷了5万元,还投入了家庭全部积蓄,在泗阳县王集镇前圩村012乡道边上建起新的农机修理部。
店面大了之后,业务量随之增大,配件需求量也增多了。为节约维修时间,不耽误农户抢收抢种,卢立冬的维修部里配备了种类齐全、质量优良的配件和配件调整工具,不少邻近县(区)的农户也慕名上门维修农机具。
2015年,立冬农机维修部被原泗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确认为“农业机械三级维修点”。
2021年是立冬农机维修部走过的第15个年头。一路走来,卢立冬虽没有实现当初“发大财”的心愿,但他带过的学徒大都成了农机维修专业人员,有的还自立门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维修点。在农机维修过程中,他还交到了很多的朋友,有的是同行业的能工巧匠,有的是周边的农户,有的是培训学校的老师。他与农机战线上的朋友们互相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就连他的妻子也在他的带领下,拿到了“修理工四级”证书。
如今,卢立冬依旧保持着虚心好学、积极钻研的工作态度,保持着“更好地服务每一位农机手”的追求。在学习与实践中,他又开始探索创新,与同行好友们共同研究如何改进插秧机,并期待着能为农机维修行业留住更多的年轻人,为充实农机维修人才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