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的三次艺术高峰

2022-11-25 15:31练行村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翠莲王昭君昭君

练行村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40)

红线女(1925—2013),原名邝健廉,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也是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纵横艺海七十多载,驰骋于粤剧、电影两大艺术领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红线女所创立的独树一帜的红腔和粤剧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

一、第一次高峰:演《一代天娇》始创“女腔”

1951 年红线女应邀参加宝丰剧团的演出。在宝丰剧团的活动和演出使红线女的艺术创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显著标志是她以演唱《一代天娇》主题曲而始创“女腔”。后来,“女腔”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风靡海内外的“红腔”。红线女曾说道:“过去在太平剧团从来没有主题曲唱,演出《一代天娇》唱主题曲是一种新的尝试,心里又紧张又高兴。”红线女在《一代天娇》中演唱主题曲创立“女腔”,离不开粤剧前辈的鼓励和点拨。粤剧前辈黄超武说:“阿女,你的声线这么好听,应该唱出自己的特点来啊!唱得好听还不够,还要有自己的特点。特点的形成不是一日两日的事,多用心思,多下功夫吧!”黄超武的这番指教为红线女指出了今后奋斗的方向,在红线女心头播下了创立“红腔”的种子。后来红线女曾经深情地说:“‘红腔’得益于斯人!”著名粤剧编剧家陈冠卿曾经说道:“‘红腔’确实是从《一代天娇》的演出开始形成的。我对红线女的戏路和曲路都比较熟悉,觉得她不应该只停留于唱快慢板、快中板一类的板腔,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板式曲调,更充分更准确地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设计写作《一代天娇》的主题曲时,用新创作的小曲【雪底游魂】开头,接下去转【反线中板】【长句二簧】,这样的唱腔安排,可以帮助红线女用更加丰富、更加饱满的歌音,去演绎人物复杂的情感。”

《一代天娇》的戏剧情节,假托古代秦、晋两国王子因争夺皇位和美女天娇而交恶的故事来编排,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纠葛复杂,戏剧冲突十分紧张。评论家谢彬筹认为,红线女从理解人物感情出发去处理这段主题曲腔调的旋律,如【雪底游魂】是一首有固定曲谱的小曲,她通过对音色、力度、语气的掌握,更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感情。对于经常唱的【八字二簧】【十字二簧】等曲调也做了新的处理,使曲调与曲调之间的衔接更融为一体,并通过装饰音和过渡音的增减变化使这些曲调旋律更加丰富。红线女在《一代天娇》中演唱的主题曲,不久便流行于港澳和东南亚,香港的报刊开始称之为“女腔”,现今我们所喜爱的“红腔”,便始创于此时的“女腔”。

二、第二次高峰:演《搜书院》为粤剧赢得南国红豆美名

《搜书院》的演出被誉为“粤剧改革的里程碑”,红线女在剧中成功地饰演了“拼将弱质斗西风”、敢于反抗命运、追求幸福的婢女翠莲,这是她艺术创作的又一次飞跃。《搜书院》塑造出一个清纯命苦、奋勇抗争的少女形象,是本剧的成就之一。翠莲心灵手巧,因风筝而生祸端,又因祸得福与书生相识相爱,终因残暴主人以死相逼,逼出了她“不信奴婢生来原命贱,任人呼喝任笞鞭”的人生观,而后女扮男装,逃出樊笼。

1956 年5 月初,红线女随广东粤剧团在北京演出《搜书院》,首都各界反映热烈,好评如潮,认为《搜书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一致肯定粤剧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梅兰芳在《动人的喜剧〈搜书院〉》一文中,赞扬该剧是“气象一新的民族传统艺术”,他对红线女的表演也十分欣赏。梅兰芳说:“红线女扮演的翠莲,表现出一个刚烈而腼腆可爱的少女形象,她在柴房一场的独唱,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是身段,时时有‘脆头’(指舞台上表演节奏鲜明的地方)。”①欧阳予倩在《谈广东粤剧团演出的〈搜书院〉》一文中,称赞《搜书院》“标志着粤剧改革的新气象”,指出翠莲在书房求情前于门外徘徊考虑时唱的四句【七字清中板】:“我一步一行一暗想,想着如何开口诉衷肠。何以脚步难抬心跳荡,不过隔条门槛似隔城墙”,准确地唱出翠莲那时迟疑、犹豫的复杂感情。他还特别指出:“翠莲所唱【中板】就有新腔,听起来很自然、很好听,干干净净,没有拖泥带水的弊病。”②《柴房自叹》是剧中最大的一个唱段,是一段含泪带血的控诉。戏剧家张庚和曲六乙都对红线女这个唱段十分赞赏,张庚认为“柴房”一场,唱得虽然比《昭君出塞》要短,但更富于感染力。曲六乙认为欣赏红线女声情并茂、楚楚动人的唱腔,丝毫没有杂糅的感觉,而是一种新颖别致、自然流畅、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田汉在广州看《搜书院》后写诗赠红线女:“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自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倾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阿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

《搜书院》与昆曲《十五贯》于同年演出,都获得了热烈反响和巨大成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戏曲改革的示范和推广作用。1956 年5 月17 日,周恩来总理亲临中南海紫光阁《十五贯》座谈会,即席做了十分精彩的讲话:“……《十五贯》和《搜书院》在政协礼堂演出很受欢迎,剧场加座了,真是公道在人心。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希望各个剧种都能发展,在世界的文艺花园里增添我们的花朵。”③

三、第三次艺术高峰:演《昭君公主》超越自我

1980 年夏,红线女着手准备她文革复出后第一个新戏——根据曹禺话剧《王昭君》改编为粤剧的《昭君公主》。但在当时她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好心人劝她不要折腾甚至为她的决定捏一把汗。大家的担忧不无道理,《昭君出塞》已经演了近三十年,《出塞》一曲更是“红腔”代表作之一,四方传唱,家喻户晓,现在却演一个戏剧主题和人物都大不相同的王昭君,另唱一支新的《塞上曲》。所以,大家为她重登舞台的第一个新戏就自己和自己“打擂台”而担心。红线女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古典剧目、传统剧目的王昭君表现民族屈辱,有当时的历史、社会原因,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感情和意愿,因而有它的存在价值。而今天的社会和人民更需要根据历史的真实表现追求民族团结的王昭君。红线女曾经说:“我十分喜欢《昭君公主》这个戏,戏里的王昭君已经不是‘尽把哀音诉’的王昭君,而是不甘老死宫中,有着消除战祸、卫国安邦、盼望从家庭到国家都‘长相知,不相疑’的远大抱负的王昭君。我在戏里倾注满腔深情,反复揣摩设计了《昭君塞上曲》这场戏,充分表现王昭君作为两国交好使者的清澈心愿和复杂情绪。这个戏因为新鲜和富有生命活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昭君公主》于1980 年冬在广州公演,红线女饰王昭君,陈笑风饰呼韩邪单于。红线女以积蓄十余年的爆发力塑造了一个面貌全新的王昭君,人们从她的演出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异常的激情。这种情感既是从演员本身夺回艺术青春的渴望生成的,又是由角色内心的“长相知,不相疑”的呼唤引发的。难怪有些观众在看戏时隐隐感觉到,在优美的“红腔”旋律中竟释放出一种雷声滚滚、海啸登岸的意蕴。这雷声、这海啸,是对假恶丑的抗诉,是对真善美、长相知的呼唤。红线女的《昭君公主》以其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代粤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2 年12 月,文化部专调广州粤剧团由红线女主演的《昭君公主》和《昭君出塞》(折子戏)等到北京演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看了《昭君公主》后上台高兴地握着红线女的手说:“这个是真正的王昭君。”话剧原作者曹禺认为粤剧加了“出塞”一场,展现了王昭君的内心矛盾,人物更加丰满。戏剧评论家郭铭志在《红线女与两个王昭君》一文中对这首新曲三次反复出现“马蹄声碎,心乱如麻”的乐句进行了精细分析,认为“这在充分展示‘红腔’艺术的魅力、戏曲程式动作的表演、鞭辟入里的人物刻画,为‘情’与‘法’的交融,提供了最有利的艺术时空。”

四、结语

红线女作为一代粤剧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曾远渡重洋,率团前往世界各地演出交流,也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表演艺术获得一致好评。红线女是粤剧的旗帜和代表性人物,她将生命融进艺术中,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当代南粤的神话,创立了汇聚南粤山水灵气的“红腔”,彰显着红派艺术的永恒魅力。

注释:

①原载《北京日报》1956 年5 月6 日。

②原载《人民日报》1956 年5 月14 日。

③原载《文艺研究》1980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翠莲王昭君昭君
昭君
老虎糖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祖传秘方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昭君别院
是劳动创造了财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