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继红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三初级中学,浙江 衢州)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初中学校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而通过科学课堂教学来为学生渗透环保知识、优化环保教育,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初中科学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新颖、有效的策略来优化环境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对生态、人类环境做出深入了解,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出深入认识是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科学课堂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契机,优化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条件。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适当讲解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来发散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积累更丰富、有效的环保方法。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或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以此来对自然灾害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然后发散思维,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样既有助于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又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此,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渗透来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观念,全面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使其产生强烈的环保热情。比如,某教师在讲解“生态平衡”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森林、草原等方面的图片,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生态环境的美丽景色以及小动物在大自然中嬉戏玩闹的视频。在学生感叹大自然的时候,再播放这些景色被破坏后的图片,还有环境被破坏后小动物无家可归的视频,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促使学生从科学层面探索更科学、有效的环保措施,以此来进一步优化科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的有机整合。
对于初中科学课来讲,其教材涉及很多实验活动,在实验开展中使用的试剂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毒性,所以实验中会产生一些污染物质,要按照相关要求合理排放。但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前,都没有为学生详细讲解试剂的回收方式,对学生的各项操作也未做进一步规范。且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经常会出现随意选择实验方法的情况,未体现出环保意识。久而久之,不仅会给环境带来一定污染,难以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也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环境教育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来对自身的实验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改进与不断完善,确保学生在正确操作、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做到对污染物的合理排放。
保护环境不能一直局限在口头上,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来实现。对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兴趣爱好来优化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针对环境保护的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自由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环保装置的设计,并自觉加强环保宣传,以此促进学生环保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实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通过引导学生测定空气飘尘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引导学生加强对大气环境的关注;通过收集雨水来对其pH 值进行测量,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酸雨就在大家身边。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既可以优化教学环节与成果,又能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环保能力的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既可以将环境教育、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又能在进一步拓宽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实际授课中,科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整合资源与条件,丰富科学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为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