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香 崔国强
(北京市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1400)
学校是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加之发病症状不典型,学生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及时主动就诊发现病例较为困难;一旦发生很容易传播,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甚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结核病防治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一旦发生肺结核疫情,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规范治疗对控制疫情尤为重要。2020 年9 月怀柔区某高校发生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苗头,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2020 年9 月15 日,怀柔区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接到辖区某高校的报告,该校研一学生王某于9 月11 日入学体检,胸片显示右上肺斑片状密度不均匀,怀疑肺结核,转至北京怀柔医院就诊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尖后段可见密集斑点影、斑片影,考虑肺结核遂转至北京胸科医院继续诊治。9 月17 日该生被北京胸科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病原学阴性”。因该校于9 月13 日曾报告过一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依据《北京市结核病防治规范(2020 年版)》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苗头定义(指同一学校3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肺结核报告病例),判定该校为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苗头,怀柔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调查核实。
该高校为一所全日制公立寄宿制学校,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学校占地面积4600 亩,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该校有教学楼6 栋、办公楼1 栋、图书馆1 栋、食堂3 栋、学生宿舍楼9 栋,设有医务室。在校学生共计9500 人,均为研一学生,4 个年级,190 个班级,平均每班50 人;教职员工总数2104 人,其中教师394 人,保健医1 人,其他职员1709 人。
患者,代某,女,22 岁,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学生,原籍湖北省,宿舍为本校区6 号公寓楼。患者于2020 年9 月11 日入学体检时发现右上肺结节及斑片影,病变内空洞形成,患者无自觉症状(自诉在大学时曾做过PPD 筛查,结果为强阳性),初步考虑为“肺结核”,于2020 年9 月13 日办理休学手续,回湖北老家进一步诊治;2020 年9 月14 日至9月19 日先后就诊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及襄阳市结核病防治医院,最终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并登记监化治疗。
患者,王某,女,22 岁,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原籍为山东省,宿舍为本校区7 号公寓楼。于2020 年9 月11 日入学体检时发现右上肺斑片状密度不均匀影,患者无自觉症状(自诉在大学时曾做过PPD 筛查,结果为强阳性),转诊至北京怀柔医院胸部CT 检查,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遂转诊至北京胸科医院进一步诊治。北京胸科医院抗炎治疗观察1 周,病变无吸收,于9 月17 日以“继发性肺结核病原学阴性”进行了网络直报。王某于9 月18 日办理休学手续回山东,9 月20日在山东省菏泽市传染病医院登记监化治疗。
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中心即刻开展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学校现场调查,现场查阅学校因病缺勤记录、医务室就诊记录及现场走访、实地考察结核病患者所在宿舍、曾到过的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情况。
经调查,代某与王某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大学,互不相识,两人之间无接触史。代某发病前3 月至今活动范围为湖北襄阳,密切接触者为老家同学及家人,无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入学后学习活动范围只限于宿舍,接触人员为同宿舍同学共计12 人;王某发病前3 月至今活动范围为山东老家,家中密切接触人员4 人(父亲、母亲、弟弟和妹妹),有肺结核接触史,其父亲13 前年曾被诊断为肺结核,不排除早期家庭结核菌感染的可能,入学后学习活动范围为宿舍、食堂,密切接触者为同宿舍同学共计7 人。2 人虽在发病时间上相近,但无流行病学关联。
现场查看公寓楼,6 号公寓楼和7 号公寓楼无交叉,有各自的出入口,代某和王某在公寓楼无交集;询问前往食堂就餐时间(2 人仅于9 月11~12 日共同在校),代某只在学校食堂就餐一次,时间上与王某在就餐时间上无交集,故判定2 人空间上不存在关联。
综合以上分析,代某感染来源不清,王某有可能在13 年前被其父亲传染,2 人均自诉在大学时曾做过PPD 筛查,结果均为强阳性,为潜伏感染人群。在备考研究生阶段,因精神压力大,免疫力低下,导致发病,患病初期因临床症状不明显,没有及时就医,均于入学体检时发现。因2 人不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依据《北京市结核病防治规范(2020 年版)》第九章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监测与处置工作方案,最终判定此次疫情为聚集性疫情苗头。
《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 年版)》中密切接触者定义:与患者在同一教室学习的师生、在同一宿舍居住的同学。
通过对2 人进行个案调查,代某的密切接触者为同寝室同学12 人,于9 月21 日均进行了可疑症状调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未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1 人,中度阳性2人,一般阳性1 人,阴性8 人;因12 名密接均为入学新生,于9 月11 日入学体检时均进行了胸片检查,区疾控中心对该12 名密接的胸片进行了审核,未发现胸片异常者;王某学校密切接触者为同寝室同学7 人,于9 月18 日进行了可疑症状调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审核入学体检时胸片,未发现异常者),未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中度阳性1 人,阴性6 人,未发现强阳性者。
以上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均在10 个工作日内完成,未发现疑似/确诊肺结核患者,确保了筛查的及时性。
两例患者均已办理休学手续,回原籍被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登记治疗, 治疗方案2HRZE/4-6HRE,由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全程管理。依据《北京市结核病防治规范(2020 年版)》要求,两例患者按治疗方案完成规范化治疗后,需持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 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复学。
因密接筛查中的1 名强阳性者不同意进行预防性治疗,建议其加强健康监测,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在筛查后3 月末、6 月末、12 月末到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进行一次胸片检查。
本期疫情发生原因:
(1)该校为我国重点高等教育学府,考入该校的学生压力特别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结核杆菌的侵袭,发展成结核病的概率增大[1]。
(2)二人自诉在大学时曾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筛查,结果为强阳性,已是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因担心失去朋友、阻碍社交及药物的副作用大而拒绝预防性治疗,最终导致结核病发病[2]。
(3)肺结核作为一种呼吸道慢性传染病,没有有效的疫苗来提前预防,目前卡介苗只对儿童血型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及重症肺结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到成人以后,保护率基本消失,在接触到结核病传染源时,很容易感染发病[3]。
(4)有研究表明,学生、家长及教职工群体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较低,结核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烧、乏力等,与感冒等其他呼吸道症状相似,部分肺结核患者初期咳嗽、咳痰等可疑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不易引起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重视,极易被忽视或误诊,学生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延迟,很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5)该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省的发病水平不一样,学生结核潜伏感染情况不详,王某其父亲13 前年曾被诊断为肺结核,不能排除王某存在早期家庭结核菌感染的可能,故学校应关注有结核病家族史和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学生[4]。
本起疫情提示我们:
(1)建立疾控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及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各部门通力合作,发现疫情,及时处置,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2)及时开展新生入学肺结核筛查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在筛查和体检时,一定要询问是否有结核病接触史,对有家族史及接触史者应特别关注,建议对有家族史、接触史者和潜伏感染者定期体检,关注因病缺课的追踪及登记工作[5],早期发现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对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和预防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对结核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降低结核潜伏感染者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的风险[6]。因此,预防性治疗对降低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发病率至关重要。
(4)建议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在提高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同时做好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安抚师生情绪,正确认识和对待结核病。
(5)积极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防病意识和免疫力。疫情期间,外出正确佩戴口罩,规律生活,注意膳食营养和睡眠充足,不熬夜,注重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保持健康心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感染和发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