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2022-11-25 09:55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文明

丁 存 霞

(中山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传承历史的文化大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坚实。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是在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复兴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纳西方一切现代文明在内的外来优秀文化,在融合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来文化、创新文化合力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快更好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始终立足于国内发展实际与国际发展大局,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适应新时代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体现着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创造活力,还具有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世界眼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不同文明相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和平发展等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1]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价值的精准把握和深入阐述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荣共生的中国文化思想体系。

(一)蕴含“崇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422,习近平总书记以此进一步阐释民本思想,提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189。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关键,体现了人民至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一步回答了“崇仁爱、重民本”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性。“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凭借着无穷无尽的主人翁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人民至上”是“重民本”的思想内核,关乎着社会主义中国治乱兴亡的根本。“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5]5,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在建设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获得不竭动力,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才能在新时代征程上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6]231,习近平总书记引此来阐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持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生共荣,全体中华儿女要拧成一股绳,汇集磅礴之力,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持续奋斗,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强国,使人民生活更加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7]241的富民利民思想,明确了治国理政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奋斗目标。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同心戮力,继续奋斗,率先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难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对人民至上的承诺和伟大实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富民裕民”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二)蕴含“守诚信、讲辩证”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以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继承和发扬诚信、辩证、仁爱和正义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实践和道德建设中不断积淀出全社会理应尊崇的价值观与凝聚的社会共识。“守诚信、讲辩证”明确了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的价值观实践方法。“知行合一”“辩证”“诚信”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是人们追求知识、探索世界、提升自我所遵循的传统美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8]585强调了为人处世必须言行一致,务必敦本务实,不能夸夸其谈。我国古代优秀的名人箴言及传统美德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予深刻的时代启示,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成就“民可治、国可守”的盛世昌明,只有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中,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在新时代的内政外交中坚持“守诚信、讲辩证”的基本立场,坚持和平发展基本原则,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守诚信、讲辩证”是我国遵循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中国是爱好和平、崇尚和平与维护和平的国家,有着优良的和平外交传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新型对话合作组织,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恢复民生、发展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维和行动,抵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做出极大的努力。随着我国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主张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逐步从世界政治边缘走向中心,但却遭遇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污蔑和抹黑。西方社会为了转移其社会治理不力而导致的国内矛盾,炮制“中国威胁论”等阴谋论来转移其国民焦点。面对此类声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国际社会表明立场和态度:“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中国秉承传统的和平外交理念,继续追求和平、爱好和平、维护和平,遵循“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不动摇,坚持与世界各国共谋和平发展蓝图。

(三)蕴含“尚和合、求大同”的治国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赓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与阐发其时代价值,创新性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充分融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引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继承“天下大同”[10]302基础上建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最新话语表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共同诉求,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理想夙愿,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对社会文明形态建构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尚和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于“和”,从“友善”的个人要求到“平等”的社会主张,再到“和谐”的国家品格,无一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和”文化的大力发扬,不断提升个人风貌、净化社会风尚、升华国家品格,为我国解决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同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力量。除此之外,“和”的思想理念也体现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主题演讲中引用“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11]847“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11]848“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11]848来强调世界各国文明共融共生的应然状态,努力实现各国文化健康交融、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只有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人类文明方能再续辉煌,世界各国政党只有以包容相生的胸怀,方能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命运与共。

二 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时期和特殊的中国国情下形成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工作作风等一系列优秀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的宝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汇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华,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

(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体现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内核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红色基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重视学习、善于进步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革命精神的内核集中表现为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并以此化身为革命实践的强大动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2]71,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奋斗征程中,历经了无数艰难曲折,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在烽火连天的全民族抗日战场上,在人民解放的大决战中,这个目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大无畏精神勇往直前,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全面审视党的建设,反复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时,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在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时,在人类文明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时,在人类抗击疫情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成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在前进道路上才经受得住一系列的危险考验。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鲜明的革命精神本色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3]70否则,党就会改变性质,就会失信于人民,就会失去未来。我们党必须在革命精神中汲取伟大的信仰力量,赓续伟大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不断检视自己,用昂扬的革命斗志与必胜的革命信心同一切消解党的先进性和玷污党的纯洁性的现象作斗争,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深刻记录了共产党人因何出发、从哪里出发及怎样走来的伟大征程,彰显了共产党人初心永恒、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延续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民族品格,彰显了共产党人善于继承、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凸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政治智慧。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前行的步伐越是加快,越要铭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

(三)“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价值旨归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的洗礼,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抵御外敌的侵略,共同维护国家主权,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争取人民民主,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征程中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新时代革命精神在人民的创造伟力之中得以超越,伟大革命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引领,也是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庄严宣誓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力量之源。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23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阐释是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锤炼的理论总结,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旨归,诠释了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展现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执政根本。

(四)“自我革命,开拓创新”体现了革命精神的内在品格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必备品质。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鲜亮底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以服务革命建设需要为导向,关注党组织与个人的自身发展进步,以彻底的自我革新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形成特有时期的革命精神。自我净化、自我革命和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造就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断延续升华的鲜明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辉煌历程中凝练而成的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大胆求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品格,成为激发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的执政标准和更严的治理要求,需要共产党人发挥优良革命传统,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挖掘精神内涵,时刻保持革命精神,将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到底,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坠入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危险境地,更不能陷入不思进取的精神懈怠状态,要继续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探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道路。不断完善党的制度,革新党的面貌,提升党的形象,提高党的能力,在党的自我革命中不断涵养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优秀品质,不断开辟新境界。

三 体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品格。在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继承和丰富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展现时代精神的创造活力。

(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明确改革开放新指向

改革开放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和重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精神的凝聚与呈现。改革开放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进程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下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突破各种艰难险阻,探索出独具特色、适合我国社会客观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面临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发展新要求,积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唯一出路。我国要永葆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劲头,激发其内在活力,坚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3]235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改革实践,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开辟新境界,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

(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蕴含着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生生不息、久久为功的文化因子,彰显着中国人民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改革开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本质要求,改革的目的就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就是为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打破现有的格局,为了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深化改革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能一蹴而就。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永无止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有着改革不止步的坚定决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13]184改革开放是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率先成功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的历史难题。

(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改革开放新视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和世界未来命运的判断。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分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关于中国与世界未来命运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我国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共融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13]47,“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13]17,“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3]437。新时代的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始终秉持独立平等、合作共赢的根本宗旨,积极倡导摒弃冷战思维,构建公平正义、互惠互利的平等新型国际交往关系,与世界各族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世界眼光将“中国梦”和“共同体”紧密相连,实现中国的大开放与大改革,实现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理念,不断为世界拓展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四 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是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协和万邦、不分畛域的态度对待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充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空间,形成了具有辩证色彩的文明交流互鉴观。

(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指出其蕴藏着解决发展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164,我们“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14]。我们要积极从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文明是全人类认识活动和改造实践的结晶,更是人类劳动总和的集中呈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13]470。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紧依靠五千年沉淀的中华文明基础,这是先哲们和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沉淀的时代精华。我们要科学扬弃、有效甄别,使古今文明有效交流和融合,确保华夏文明古为今用,共同服务于我国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3]340,与世界各国文明相借鉴,与全人类文明相交流,在传承、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华夏文明实力与中华民族文化底气,进一步夯实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复兴的土壤,努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二)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建构世界文明互鉴平台

“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3]544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时空不同,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各异,但这些都是人类实践的时代精髓和精神财富。我们要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让人类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让中华文明更好地与世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全力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世界人类文明在互鉴平台上共同进步,成为维系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中国和合文化所呈现的中国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文明互鉴平台有效承载与大力传播中国智慧,进一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家交往和政党交流是人类文明进行有效互鉴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相对和平稳定的世情国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动世界各国各政党进行和平对话,构建世界政党高层对话机制,全面交流政党文明、互鉴治理文明,增进了世界政党互信互助情感、分享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和精神红利,共同探讨社会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夯实了世界政党互勉互利的基础、增加了世界政党合作共赢的机遇,开启了世界文明互鉴交流的新进程。

(三)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文明互鉴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提炼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勾勒出全人类文明的理想蓝图,倡导“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544,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3]441等系列新理论和新方案,为解决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人类和平发展等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包含文明、平等、多样、包容、善鉴和创新等思想内核,观点明晰、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在人类文明交往交流互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全方位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入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经验,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文明交往交流、互融互鉴的新范本,“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广大沿线国家的参与热情,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平等交流、互联互通,共同创建共同繁荣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激发了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力,从文明对话到文明共享再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达济天下”的担当,呈现了亚洲国家和亚洲文明的辉煌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凝练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丰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科学辩证地汲取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充分融合了东西方的有益智慧,是当代人类社会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科学理论。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异常复杂,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的世情国情党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诚信、辩证、仁爱和正义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不断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继续追求和平、爱好和平、维护和平。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永葆时代精神的劲头,凭借无穷无尽的主人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拼搏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为全人类分享经济红利和精神红利。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激发新发展活力,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和合”的姿态,积极参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全面诠释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华章。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文明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中国的出行革命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