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2022-11-25 06:38李连红谷春梅张婷婷
护理与康复 2022年6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监护重症

陈 鑫,李连红,谷春梅,张婷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 116000

ICU患者病情危重,救治过程需要大额的医疗费用,疾病预后多不理想,在这些不乐观因素的刺激下,患者家属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6%~69%的患者家属在患者进入ICU的6个月后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患者家属是患者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家属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救治。而ICU医护人员通常将精力投入到抢救患者生命上,忽略家属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利于治疗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强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本文对ICU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高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借鉴之处,从而间接促进患者康复。

1 ICU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1 焦虑和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ICU患者家属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这可能与患者的病情危重,患者家属担心患者病情及疾病预后差有关。ICU较多实施封闭管理,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不全面,从而导致患者家属对医疗信息了解不足,患者家属的心理会产生对未来医疗救治效果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越强,焦虑和抑郁症状越明显[2];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患者家属因很难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焦虑。Harlan等[3]对40名ICU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发现,65%患者家属出现焦虑症状。也有研究发现,80%的ICU患者家属有焦虑症状,70%的患者家属有抑郁症状[4]。女性人群、患者的配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5]。这提示,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发现患者家属的潜在心理状态,对于敏感人群,格外关注,促进救治顺利开展。

1.2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目击、经历或面对自己或他人具有严重伤害、 死亡威胁的创伤事件后所表现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情感麻木、人格解体、茫然、离散记忆等,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2 d至4周。有研究显示,ICU患者入院后3~5 d,有56.8%的家属会发生急性应激障碍[6]。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还要适时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动态,早期发现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进行干预,以降低患者家属的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1.3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目击、经历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严重创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或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存在错觉、幻觉或妄想,再度体验创伤[7]。Johnson等[8]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患者家属中的发生率可达14%~57%。容易产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的人群大多为患者的配偶、女性、年轻亲属、单亲家庭、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低者[9]。对于这类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应加强关注,并主动沟通,解答疑惑,提供帮助。

2 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2.1 有效沟通

美国重症医学会发布的ICU临床实践指南中强调,应优先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家属的信息需求被满足是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有研究显示,80%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导致的[11]。而有效的沟通可以满足患者家属对信息需求的渴望,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12]。合理的沟通模式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常用的沟通模式有SBAR模式、CICARE模式等。

2.1.1SBAR模式

SBAR模式是由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四部分组成的。SBAR模式起初应用于美国航空业和海军在紧急情况下的标准沟通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又被作为团队资源管理培训课程的一部分在各地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13]。该沟通模式在我国护理工作中主要应用于术前访视、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班、危急值报告、护理管理等,能加强护患、医护之间的沟通,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交接班效率,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14]。吴锦芳等[15]根据此模式制定了ICU患者家属探视沟通管理表应用于沟通中,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焦虑症状。但此沟通模式的培训尚未建立统一的培训标准,会存在一些偏差,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1.2CICARE模式

CICARE模式是由接触(connect)、介绍(introduce)、沟通(communicate)、询问(ask)、回答(respond)、离开(exit)6个步骤组成,使护患之间的沟通更有序、规范,互动增强,提高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任感和安全感[16]。王依等[17]研究表明,运用此沟通模式后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到了提高。此沟通模式可用于临床各个科室,手术前的访视以及出院后的随访[18]。临床医护人员可早期应用此沟通模式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使患者家属可以与医护人员敞开心扉,释放内心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程度,避免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2.2 合理安排探视

2011年美国急救护士协会实践指南中鼓励患者家属探视,促进患者康复,缓解家属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19]。

2.2.1探视制度

目前,探视制度分为完全杜绝探视、限制式探视、半开放式探视、完全开放式探视、限制式探视和预约探视相结合等[20]。这些探视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实施。

2.2.2新兴探视方式

近年来,视频探视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探视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方便病房的管理,还可以满足ICU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需要,减轻患者家属的不良心理症状。目前国外ICU病房已经广泛应用视频沟通模式,患者家属通过手机、电脑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家属对此探视方式较为肯定[21]。马晓蓉等[22]的研究显示,微信视频探视方式可有效减轻家属的焦虑症状。自疫情暴发以来,各医疗机构严格限制或停止ICU患者家属的探视行为,限制式探视已不能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何进椅等[23]研究表明,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微信视频探视降低了ICU患者家属的焦虑症状。

2.2.3探视时间的选择

目前我国ICU的探视大部分采用限制式探视。研究表明,患者家属要求探视持续时间0.5 h占64.5%,1 h占22.6%,1 h以上占12.9%[24]。在考虑医院及患者家属两方面的情况下,现我国大部分医院均设立探视时间为0.5 h。法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大多将ICU探视时间设立为4~6 h/d,比利时、意大利、巴西等国家将ICU探视时间设立为0.5~1.5 h/d[25]。在探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合理安排探视时间,满足患者家属的探视需求,实现人性化护理,减轻家属焦虑、抑郁等症状,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2.3 重症监护日记的应用

重症监护日记是指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ICU期间,通过照片或文字记录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的关键事件,有助于填补患者记忆空白,促进信息的沟通交流以及患者出院后心理恢复[26]。

2.3.1应用情况

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的经历不仅是患者的心理压力源,也是ICU患者家属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根源。众多学者提出,重症监护日记可以作为ICU患者家属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重症监护日记在瑞典使用率达76.5%,在挪威使用率达44.3%,丹麦使用率达39.6%,德国使用率达28.3%,奥地利使用率达7.3%,澳大利亚使用率达19%[27]。在我国,患者的日记在慢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在ICU中,日记却较少应用[28]。这可能与我国的护理资源缺乏,导致重症监护日记的书写实施困难有关。

2.3.2应用效果

Mickelson等[29]对ICU患者家属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阅读监护日记,可以了解患者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文字交流来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家属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减轻其焦虑、抑郁、急性应激障碍等不良心理压力,同时重症监护日记可以起到信息的管理作用,为医护人员获取患者家属不良心理状态提供有效信息,也是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的媒介。Mcllroy等[30]研究显示:重症监护日记可以减少患者家属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表明,患者将重症监护日记看成是其与家属间的人文链接,患者家属则认为这是ICU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使家属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对ICU的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减轻了家属的焦虑与抑郁症状,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31-32]。我国在重症监护日记的应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效果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33]。

3 结语

ICU患者的远期康复离不开其家属的支持,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家属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目前,ICU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医护人员注重人文关怀,时时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有效沟通、合理安排探视、重症监护日记的应用等干预措施,从多环节、多角度、多模式入手,早期、持续给予患者家属积极的干预以减轻其不良心理问题,为患者家属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监护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民法典》完善密切涉及残疾人的临时监护制度
我国民法典有关成年人自主监护的规则亟须体系化
表里一致
论组织中有效沟通模式
神奇的太阳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