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区域推进策略

2022-11-25 06:14西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遗传区域

●王 可 西 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1]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非遗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过去家庭教育、师徒传承的方式已难以担负维系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依托学校教育保护与传承非遗愈发受到重视。新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在政策文件中鼓励非遗校园传承,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政策的鼓励推动了中小学非遗传承探索,中小学非遗传承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但实践中还不尽如人意。如何化解当前中小学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推动中小学非遗传承深入发展,促进非遗真正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是非遗校园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学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中小学非遗传承缺乏充足支持

整体上看,苏北地区较为重视非遗校园传承,各市为推进非遗校园传承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实施“非遗进校园”、开展非遗技能竞赛、举办非遗教学成果展等,但仍普遍面临支持不足的困境。

其一,非遗传承缺乏地方政策保障。为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实效,苏北各市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如连云港市出台《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宿迁市出台《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但这些文件并未涉及非遗校园传承。此外,苏北各市尚未印发专门性非遗校园传承政策文件,疏于对辖区内中小学非遗活动提供政策性指导,虽然个别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但往往缺乏规划性与长期性,难以对中小学生产生持续影响。缺乏地方政策保障导致中小学难以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非遗保护目标、规划与支持措施,在非遗传承中普遍存在缺少全局视野、缺乏长远规划、难以制度化、持续推进动力不足等问题。

其二,非遗传承缺乏有效监督。苏北中小学非遗传承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政府支持成为非遗校园传承基地,并在政府监督下实施非遗传承活动;二是没有或较少获得政府支持,未被评为非遗校园传承基地,自主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调查发现,政府部门监督大多集中于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关注基地学校非遗传承进展与成效,忽视对非基地学校非遗传承的监督。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便对基地学校,苏北各市仍未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监督制度,政府部门大多对基地学校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与考核,其依据为学校上交的年度开展事项、活动照片与成效报告等材料,缺乏现场性与跟踪性监督,忽视对中小学非遗传承问题与效能的及时评估与反馈,导致非遗传承监督实效性不佳,部分中小学在非遗传承中逐渐出现体系建设不科学、实施过程不合理、传承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其三,非遗传承缺乏充足的资源供给。首先,各市政府部门虽然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小学非遗活动,但总体上看人数偏少、频次偏低,且一些非遗传承人缺乏集体上课的经验,难以保证课堂纪律与教学效果。其次,政府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中小学非遗师资培训体系,难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性非遗培训,导致一些学校虽然有非遗传承的意愿与需求,却因师资匮乏而长期踌躇不前。各市政府部门虽然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了活动经费,但总体金额偏少、校际不均衡现象突出,一些中小学非遗传承甚至需要依靠学校办公经费维持。最后,政府部门尚未建立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难以向中小学系统提供非遗传承所需的场地、设备、道具与素材等资源,导致部分中小学非遗传承水平偏低、活力不足、阻碍重重,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中小学非遗传承规范性不佳

表面上看,苏北各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但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问题。

其一,中小学非遗传承目标呈现功利化与形式化倾向。首先,苏北地区一些中小学非遗传承主要为了响应政府“非遗进校园”号召、提升学校知名度等,这些学校往往注重宣传与展示非遗传承活动与教学成果,忽视挖掘非遗文化基因及育人价值,导致非遗传承沦为学校办学的点缀与装饰。其次,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非遗传承目标并未经过系统设计与集体论证,而是由授课教师基于教学内容自主制定,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非遗制作与操作技艺以展示教学成果,非遗传承往往“重形轻神”,注重使学生习得娴熟技艺与标准动作,轻视挖掘非遗背后深层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导致中小学非遗传承丧失精神内核,沦为动作训练与技艺展示,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与认同非遗背后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二,中小学非遗传承内容脱离当地非遗保护需求。调查发现,在功利观念与资源不足的影响下,一方面,部分中小学非遗传承并未统筹考量当地非遗保护状况,而是关注非遗传承经济性,倾向于开发一些有现成范例、资金花费少、学生易学习的项目。如,“徐州香包”具有制作技艺成熟、原材料经济、学生易上手等特征,成为徐州市中小学竞相开发的热门非遗项目。在盐城市,具有类似特点的“阜宁糖画”“剪纸”等非遗项目亦广受中小学青睐,而那些缺乏现成范例、资金花费偏多、学生不易学习的非遗项目往往受到忽视。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好的名次与奖励,部分中小学倾向于开发那些适合参加比赛与演出的非遗项目。如,传统舞蹈“渔鼓舞”、民族体育“梅花拳”、传统戏剧“淮海戏”等,忽视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间习俗等不利于比赛与演出的非遗项目,导致苏北地区中小学非遗传承不均衡现象突出,各市普遍存在部分非遗重复开发、部分非遗无人问津的现象,进而削弱了中小学非遗传承实际效用,脱离了当地非遗保护需求。

其三,中小学非遗传承方式存在各自为政、资源独享趋势。一方面,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非遗传承合作性不足,学校大多热衷于聘请非遗传承人指导校内非遗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进校表演非遗技艺、展示非遗成果,忽视与社区、企业、地方高校、社会团体开展非遗研究、创新、实践与宣传等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把非遗传承视为实现自身办学特色的契机与途径,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往往追求资源独享,不愿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资源、有效方法与成功经验。各自为政、资源独享使得中小学非遗传承力量薄弱、资源浪费、效果不佳,阻滞了区域非遗校园传承的整体推进与深入发展。

(三)中小学非遗传承失衡问题突出

整体上看,苏北地区非遗校园传承氛围浓厚、发展迅速,但各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仍存在较为突出的失衡问题。一方面,城镇中小学非遗传承往往较为热闹,乡村中小学非遗传承则相对冷清。另一方面,受重视的中小学非遗传承往往有声有色,受忽视的中小学非遗传承大多不尽如人意。如,宿迁市政府部门虽然早在2012年便鼓励非遗进校园,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一是各区县非遗校园传承存在差距,其中宿豫区在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传承基地建设方面均优于其他区县;二是各学校非遗传承存在差距,如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宿豫区曹集中心小学、宿城区埠子中心小学非遗传承水平整体优于其他学校。

具体而言,中小学非遗传承失衡主要表现在师资建设、资源开发、活动实施等方面。如,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实验学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在实施“徐州琴书”进校园过程中,邀请了铜山区教研员刘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巧玲作为顾问,设计与指导“徐州琴书”传承活动。在江苏省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下,学校派遣多名教师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接受培训,有效缓解了非遗传承师资不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张巧玲带领大学路实验学校开发了《汉风舞动徐州娃》《二小,我们想你了》《小萝卜头,你来故乡走一走》等琴书剧目,形成了“音乐课堂渗透+社团活动”琴书教学模式,参加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第二届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展演”“铜山区少儿春晚演出”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与广泛的实践影响。与之相比,徐州市铜山区利国实验小学虽然引入了非遗“丁丁腔”,却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授课教师缺乏、非遗剧目创新不足、教学活动尚未常态化等问题,“丁丁腔”传承效果有待提升。

中小学非遗传承存在的种种问题削减了学校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效用,弱化了非遗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这要求深入剖析中小学非遗传承问题,重新思考非遗传承推进思路,真正使中小学非遗传承走出困境。一方面,制约中小学非遗传承的并非某一学校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众多学校存在的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地方政府部门从区域层面予以化解。另一方面,有效的政策支持、指导监督与资源供给是促进中小学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保障需要以区域为基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与整合协调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推进是化解当前中小学非遗传承困境的有效路径。

二、中小学非遗传承区域推进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行政级别划分,区域包括省级、市级与县(区)级区域。但区域规模越大,区域内差异便越大,情况便越复杂,越不利于突出区域非遗特色、有效保护区域非遗。因此,中小学非遗传承区域推进应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隶属同一政府管理、具有统一财政拨款的县(区)级行政区为基础。中小学非遗传承区域推进指地方政府部门在整体统筹、治理规约、专业引领、协作共享理念指导下,高位入手、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消除共同影响与制约中小学非遗传承的障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协调、指导与监督中小学非遗传承,促进中小学非遗传承走出困境,深入发展。

(一)有助于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坚实保障

地方政府部门既扮演着非遗保护者角色,又承担着非遗实施者角色,在非遗校园传承政策制定、资源调配、资金支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首先,区域推进主张着眼区域,整体统筹与布局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这要求政府部门制定专门性政策,设计与规划辖区内中小学非遗活动,切实保障非遗传承顺利推进。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作为政策制定主体,可以效仿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的做法,颁发中小学非遗传承政策文件,系统规划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思想目标、主要内容、组织领导、支持措施,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其次,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活态性、传承性、社会性与民族性特征。因此,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开发文本资源,而且需要开发社会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资源需求使得中小学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开发非遗项目难度大、成本高,难以保证非遗传承的持续性与常规化。区域推进致力于充分挖掘与整合辖区内非遗资源,促进中小学非遗传承优质发展,这要求政府部门加强资源供给,不断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水平与活力。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行政与财政力量,委派非遗专家、教育专家协助学校推进非遗传承,为中小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中小学协调、整合与开发区域内非遗资源,因此有助于化解资源困境,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有助于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规范性

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发挥文化与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对中小学非遗传承的管理、指导与监督,能有效提升非遗传承规范性,保障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有序推进。[3]首先,区域推进意在优化中小学非遗传承环境、建构中小学非遗传承良好生态,这要求政府部门加强中小学非遗传承治理,促进中小学协调、有序地实施非遗传承。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治理职能,完善非遗校园传承治理制度,变革非遗校园传承治理方式,改进非遗校园传承治理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与反馈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非遗传承有条不紊、合乎规范。其次,区域推进旨在改善中小学非遗传承质量、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实效,这要求政府部门提供针对性指导,保障中小学非遗传承稳步、高效推进。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派遣教育研究人员、非遗研究人员指导中小学非遗课程开发、非遗教学实施与学生非遗社团建设,召开中小学研讨会交流非遗传承经验,及时矫正中小学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化解中小学在非遗传承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中小学科学、合理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最后,区域推进作为政府部门发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长期性与区域性活动,需要有效监督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状况,保证政府部门制定的非遗校园传承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在区域推进中,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审查中小学非遗传承年度规划,听取中小学非遗传承工作报告,派遣监督人员考察非遗传承进展,确保中小学非遗传承符合区域规划的目标与要求,不断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规范性。

(三)有助于促进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均衡

地方政府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分配教育经费与教育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4]首先,区域推进致力于促进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均衡发展,这要求政府部门整体设计中小学非遗传承,妥善配置区域非遗资源,有效缩小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差距。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非遗传承人,整体调配中小学非遗传承经费,科学筹划非遗资源开发与分配。因此,有助于弥补弱势学校非遗传承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提升弱势学校非遗传承水平,推动弱势学校非遗传承显著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均衡;区域推进有利于化解部分非遗重复开发、部分非遗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地方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其次,区域推进是多种力量协同推进中小学非遗传承的活动,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机构等,这要求政府部门充分调动地方非遗保护力量,构建中小学非遗传承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有效聚合优质非遗资源,共同推进中小学非遗传承。在区域推进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推动学校与学校、校外组织机构协同开展教师培训、社团活动、成果展出,广泛共享非遗师资、非遗传承经验、非遗开发成果。因此,有助于打破中小学非遗传承孤军奋战、资源独享的局面,弥合中小学非遗传承在教师、经验、素材、成果方面的差距,有效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均衡。

三、中小学非遗传承区域推进策略建构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小学非遗传承工作小组

调查发现,政府部门因职能划分而产生的力量分散、经验不足是导致中小学非遗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文化行政部门主要承担非遗调查管理、保护普及、传播展示等职责,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经验,却缺乏组织与实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经验,但缺乏非遗保护与传承经验。这就要求加强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设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中小学非遗传承,真正把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如,浙江省缙云县整合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力量成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辖区内婺剧进校园工作,工作小组详细制定了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案,整体规划与推动婺剧教育普及和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婺剧进校园全覆盖。[5]基于各地实际情况,建议在市政府部门指导下,由县或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设立中小学非遗传承工作小组,以加强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聚合各机构力量、发挥各机构优势。工作小组要建立、完善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规章制度,规划、推进、指导、监督与保障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同时指导中小学成立非遗传承工作小组,为中小学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辅助支持,推进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不断深化。成立工作小组是区域推进中小学非遗传承的第一步,有了工作小组,学校非遗传承就处于有人负责的状态,广大中小学校遇到问题,就知道向谁反映,申请解决。

(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规划

要避免中小学非遗传承出现政策缺位、失范无序等问题,工作小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引导区域内中小学科学、有序地推进非遗传承。如,山东省临沂市在推进中小学非遗传承过程中便较为重视顶层设计,市教育部门并没有放任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而是在系统评估中小学非遗传承状况的基础上制定非遗传承政策与实施方案,规划非遗项目选择、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保证了中小学非遗传承顺利推进。[6]首先,工作小组要了解当地非遗整体状况,掌握非遗保护与传承进展,明确中小学非遗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规划中小学非遗传承项目,建立中小学非遗传承名录。其次,统筹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非遗保护与传承规划,将中小学非遗传承与区域教育发展相结合,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中小学非遗传承顶层设计,制定中小学非遗传承专门性政策,明确中小学非遗传承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阶段任务、保障政策、职责分工等,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指引。再次,基于政策文件制定中小学非遗传承阶段性实施方案,明确中小学非遗传承活动宗旨、主题口号、活动内容、传承形式、活动安排与具体要求等,确保中小学非遗传承合理、有序推进。最后,可以采取“试点先行+精准帮扶”的推进策略,在有条件的中小学率先实践,建设一批引领非遗传承的试点学校。借助试点学校的先行实践,积极探索非遗传承路径,总结非遗传承经验,把握非遗传承规律,进而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整体发展。借助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优质资源对非遗传承薄弱学校对口实施精准帮扶,不断提升薄弱学校非遗传承水平,缩小区域内中小学非遗传承差距。

(三)加强机制建设,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良好条件

工作小组应强化机制建设,构建非遗传承师资保障、资源供给、合作共享机制,为中小学非遗传承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如,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为推进地方戏曲进校园、提升中小学地方戏曲传承水平,建设了“传统+特色”课程开发机制、“多维课堂”教学机制及“内外联动”推广机制,为中小学有效传承地方戏曲夯实了基础。[7]首先,建设非遗传承师资保障机制。一方面,完善非遗传承人聘用与培训机制,加强非遗传承人与中小学对接,提升非遗传承人教学能力与师德修养;另一方面,对承担非遗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专门培训,通过非遗专家讲座、非遗传承人授课、非遗传承基地实践等方式,增进教师非遗技艺,提升教师非遗素养。其次,完善中小学非遗传承资源供给机制。一方面,强化资金支持,建立专项财政扶持制度,给予非遗传承学校适当资金倾斜,向受聘非遗传承人发放津贴,确保中小学非遗传承拥有充足的经费;另一方面,建设中小学非遗传承资源库,系统收集本地区中小学非遗教学案例、社团活动资料、表演展示素材,开发中小学非遗传承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等数字化资源,开发场地、设备与道具,组织课程专家与非遗传承人编制非遗教材,为中小学非遗传承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最后,完善中小学非遗传承合作与共享机制。一方面,强化中小学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艺术院团、非遗团体等组织机构的联系,通过实施非遗研究、非遗社会实践、非遗志愿服务、非遗夏令营等项目,打破中小学与校外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壁垒与资源阻隔,使中小学能充分借助校外组织机构的力量,共享优质非遗资源;另一方面,协调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通过推进非遗校园传承线上平台、非遗课程开发、非遗社团活动、非遗教学成果汇演等项目,加强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中小学非遗传承优质均衡发展。

(四)加强指导监督,保证中小学非遗传承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为提升中小学非遗传承科学性与规范性,推动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顺利实施,工作小组应加强指导与监督力度,扩大指导与监督范围,不仅注重基地学校非遗传承实施状况,还要对非基地学校非遗传承给予充分关照。如,浙江省金华市在推进非遗校园传承过程中便整体监督基地学校与非基地学校,市文化行政部门委派教研人员、非遗专家指导与监督学校非遗教材编订、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与社团活动,切实保障了辖区内中小学非遗传承顺利推进。[8]一要,加强中小学非遗传承指导。一方面,工作小组应系统梳理与分析已有非遗校园传承研究成果,总结典型的中小学非遗传承课程开发案例、教学实施案例、社团活动案例与宣传推广案例,提炼形成具有规律性、可推广性的操作规范,供中小学借鉴与应用;另一方面,工作小组应成立由教育专家、非遗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非遗教育人员组成的智库,并委派智库成员对中小学非遗传承进行指导,包括协助中小学引入非遗项目、制定非遗传承方案、开发非遗资源、实施非遗教学等,注重对中小学非遗传承开展互动式诊断与定期回访,为中小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长效改进建议。二要,加强中小学非遗传承监督。工作小组应建立非遗校园传承监督制度,强化对中小学非遗传承的针对性、现场性与跟踪性监督,重点关注中小学非遗传承的指导思想、机制建设、资源开发、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效;工作小组可以联合县或区教研部门,深入考察、研究中小学非遗传承活动,总结取得的进展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反馈、化解,确保中小学非遗传承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遗传区域
分割区域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擦桌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区域发展篇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