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2022-11-25 06:06高海洋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高质量

高海洋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湛江 524088)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逐渐形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仍需继续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并且要将其融入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广大毕业生最关注的事情之一。将就业问题放入“三全育人”的视域,突出就业育人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创新就业路径的探索。

1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注重就业总量的提升,更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对于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不同的主体因其所处的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差异,阐释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具有相同之处,包括工作满意度、收入、环境和专业匹配度等。本文认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聚焦的是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质量方面,即“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2]强调了大学生需要充分就业,并能“学以致用”获得工作的满意度,能在工作中服务国家需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1.1 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涯到职涯的转变,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学涯阶段积累了知识和技能,通过就业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职业选择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就业来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社会找到岗位,实现角色的转变和取得一定劳动报酬,实现经济独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实现价值。大学生在工作中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实现社会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质量就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1.2 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之本,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职能”,高校应以服务国家为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大学生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指示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能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反馈中得以体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效,也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反馈。高质量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定位是否准确以及课程体系是否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为此,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并借助就业反馈的信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专业结构合理化,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1.3 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家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过去追求增长速度到如今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青年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靠的是人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我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重大转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使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中,有效地释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人口红利资源,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

2.1 缺乏全员联动的就业队伍

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离不开就业队伍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全员联动的就业队伍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就业队伍的建设问题仍需重视。一是很多高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在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存在不足,缺乏全局的思考和部署,因此在顶层设计上存在不足。二是高校尚未形成党政领导班子、专业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校友全员联动的就业队伍。各个角色的定位和联动不足,一些高校将就业的工作压在辅导员身上,这不仅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也是在队伍建设上存在很大的思想误区。三是高校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合力不足。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各高校成员的积极性,还要积极发挥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充实就业战线的力量。但当前,各高校与家长的联系不够,没有形成家校合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够,例如未能很好地与就业单位联系,未能掌握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未能很好地与各地人社局联系,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等。

2.2 缺乏精准到位的全过程就业指导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离不开高校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这就要求高校将就业工作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通学生入校到离校的始终。但是,目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仍不完善。一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每个阶段都有就业指导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全过程的理念,到大四了才重点抓就业,导致就业指导的缺失。二是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未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职业环境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就业选向和定向指导不到位,未能很好地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创业类的服务指导不到位,未能给予学生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总体而言,就是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网还不够密,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就业需求把握不到位,仍需不断织密大学生就业指导网,通过就业指导强化就业育人。

2.3 缺乏知行合一的全方位就业实践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离不开大学生全方位就业实践的锻炼。全方位的就业实践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全方位就业实践上仍存在不足。一是大多数高校仍主要以第一课堂的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第二课堂的专业技能锻炼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拓展,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二是虽然存在各类课堂,也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平台和活动,但是缺乏各类课堂与活动的融合和协同育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育人的效果不佳。三是在就业实践中,缺乏就业观念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引领。就业实践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让广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就业实践中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在就业实践的设计和总结中,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2.4 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就业环境出现不确定和不均衡的现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但是目前,就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仍需继续拓展。一是大学生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信息素养,对当前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就业信息等把握不到位。二是就业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够,就业信息平台不足,就业信息不完全对称。三是就业服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足。线上就业服务的拓展不够,形式不够新颖,内容不够深入,效果还未凸显。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信息技术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是突破时空限制的途径,因此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将就业信息技术融入就业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3.1 建立全员联动的高质量就业队伍

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校内外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全员联动的高质量就业队伍。一是学校和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学校和学院重点工作中,设立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做好顶层设计。二是高校要建立“学校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系部负责落实、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5]。校内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将就业工作融入部门工作的各方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增强队伍的联动性。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涉及招生就业部门,与教务、科研、人事、后勤、安保等各个部门都息息相关,只有在种好责任田之上不断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就业工作。另外,二级学院作为学生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更要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负责就业工作进度的把握和工作的监督反馈;专业系主任负责整个系的就业工作统筹、协调和推进;专业教师负责跟进所分配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实施精准就业帮扶;辅导员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报送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规范、真实、准确。通过全院动员,将任务分解到系,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三是高校与家长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一方面,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参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家校形成合力,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共谋学生的发展问题[6]。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就业市场,积极与企业联络,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最新社会及企业需求。积极发挥校友资源,成立校友就业工作联络小组,建立信息库。通过校友做好学生精准帮扶,包括重点推荐学生到校友单位面试、担任临聘教师等。

3.2 实施精准到位的全过程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将精准到位的就业指导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一是强化全过程就业指导的理念,构建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学生成才的每个阶段都融入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减少慢就业现象。二是强化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兴趣,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环境,合理规划生涯,为就业做好准备。三是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大二大三年级是大学生就业选向和定向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未来的就业走向。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举办校友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校友的发展途径;通过个性化生涯咨询,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预期,找准定位。四是大四期间为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在创业指导方面,强化创业政策解读,分析创业案例,提供创业咨询等,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探索。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普及,做好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和就业简历、求职面试的指导服务。实行“多帮一”“一生一策一导师”精准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对重点群体、未就业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3 提供知行合一的全方位就业实践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离不开全方位的就业实践。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实践。一是坚持第一课堂主渠道,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仍然以第一课堂为主,因此要保证第一课堂质量,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并富有责任心的教学、科研骨干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教师。通过导师制,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络。二是完善第二课堂专业技能锻炼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主,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三课堂以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为主,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积极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开展专业实践,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依托社团和学生机构,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接社会,达到知识与实践统一。三是增强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各类课程应该围绕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展开,要同向同行,目标一致。既要相互补充,又要相互促进。尽量淘汰落后的课程,融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课程元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在就业实践中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型,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将自己所学与社会和企业所需结合起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4 实现就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通过课堂、竞赛、培训和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把握就业环境的变化和畅通就业信息的获取。二是加强网络招聘市场建设。不断优化升级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平台,引入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大力推进就业信息联通共享。高校要加强线上校园招聘市场建设,要主动走出去找单位、找岗位,广泛拓展岗位信息来源,并积极开展网络招聘服务,帮助学生提高招聘成功率。三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推进毕业生求职、签约、登记、查询、反馈一站式的线上办理服务。通过创新形式、内容,为学生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和服务,问诊简历、指导面试,面试技巧讲解和心理疏导等。为学生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就业服务,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