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森林
(常宁洋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常宁 421500)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都以发展农业作为巩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土壤贫瘠、土地肥力退化等问题。但是上述问题对我国土壤肥力影响相对来说较小,这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传统农学,其在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农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观念使得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常心怀敬畏、尊重大自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采取一些伤害大自然环境的举动。此外,我国传统农学是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倡科学改造大自然,以此发展农业。通过破坏生态环境而换取的短暂利益,只能给人类带来短时间“富足”,但随着人与自然平衡的打破,后续弊端会逐步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在我国传统农学理念影响下,农民在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只有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农业活动发展助力,人民的生产才更加高效,生存才更有品质,才能稳定我国农业粮食安全的大局,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
1.2.1 土壤肥力的研究和保护
种植业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一,这一生产活动养活了我国大部分人口,换言之,种植业的产品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但是,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等现实情况,为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入手。我国传统农学关于土壤肥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壤肥力保护措施和实践经验。翻阅我国农业生产书籍可以看到,大量农业书籍记载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及改造成肥沃土地的技巧。在中国传统农学的影响下,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被保护得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肥力退化等问题。目前,人们正通过多种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维持土壤肥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土壤肥力的维持、土壤生机的恢复。尽管我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种植业生产占的比重仍较大,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我国传统农学知识。
1.2.2 畜牧业、种植业协同发展
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为获取更多清洁、无污染的肥料,农民采取将畜牧业、种植业协同发展的办法。在种植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和粮食,这些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而牲畜的排泄物通过处理后可以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此外,牲畜的日常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疏松土壤。而土壤里牲畜排泄物中的营养成分会通过沟渠、池塘等深入到土壤中,可以恢复土壤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丧失的营养成分。
1.2.3 克服自然灾害、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灾害及病虫害是威胁农业经济、种植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受传统农学影响,在病虫害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不是一举消灭病虫害,主要是通过降低种植物的发病率来实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农学在处理病虫害问题的过程中,多是采取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措施。如我国百姓在种植过程中,会结合节气特征,采取不同病虫害治理方法,以削减病虫害对种植业的影响,又能降低对大自然的伤害[2]。
1.3.1 传统农学的欠缺分析
传统农学下的农业,又称之为传统农业,该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以铁器为重要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不利于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二是劳动生产效率低。由于农业生产工具较为落后,无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这在某种程度上背离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商品化程度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低,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劳动力类型单一有着莫大的关联。四是传统农业生产目标过于狭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最大特征——自给自足,该特征将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交易。五是抗灾能力不强。尽管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农民已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和经营经验,但是鉴于生产工具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如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仍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提高粮食产量,在大肆扩大耕地面积,这造成大量荒地、出现垦荒等问题。一些人为快速牟取暴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化肥和农药),以加快粮食作物的生长,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粮食产量;一些人在不遵循环境承载能力的自然规律下,大肆进行畜牧业产业扩张,不断增长的牲畜数量会造成林地草场环境退化等问题;还有些人毫不克制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对此,我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尊重、顺应自然的指导方针,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3]。
1.3.2 传统农学的优点分析
技术和工具的落后是影响传统农学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等两个方面。尽管如此,结合传统农业发展性可以看出,传统农业与我国当下提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两者的关联性可结合传统农学体系中的三项内容加以论述,传统农学重视“三才”,即重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在和谐关系下的农业发展,并重视结合地点、节气开展因地制宜的农耕活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农业的特征,还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实则,我国传统农学以“三才”作为其核心内容,在全面肯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又希望通过农业生产更好地诠释自然生态。农时选择是否合理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十分重要,通过筛选务农时间节点,顺应农耕趋势,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传统农学框架下的“农时”观念是在尊重生物基础上,重视万物在自然规律下成长发育。“地力”观念作为传统农学框架下的第三大方面,该方面表明了农业活动以土地为基本媒介,借助土地优势,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实现顺利生产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换言之,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将成为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在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农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此,应抓住该机遇,在传统农学理念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的精准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机械化生产与化工产品的混合使用作为现代农业的两大特征,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但是在农作物产量提升的同时,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鉴于此,在传统农学体系“三才”观念基础上,通过合理整合自然资源,以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时刻坚持循环再利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更好凸显生态产业间的融合性,以推动生态农业的综合化发展。与此同时,严格按照现代农业模式,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效益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并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在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同时,坚持轮作休耕制度的实施,实现从源头减少农业污染,并促进农作物生长。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其有效推行,加大资金投入十分有必要。随着大量资金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先进、高效的农业生产科技的应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以展现可持续发展下农业的生产优势。透过传统农学观念,农业发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换言之,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各环节中,都渗透着人类尊重自然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在遵守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保障农业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为提高农业生产后续的强劲动力,需加大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入工作,并通过优化薪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人员对农业相关技术研究的积极性[5]。技术研发绝非是对原生产技术的翻新,而是在农业现代化特征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从土地资源归类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大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地区,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管秉承良性开发和利用观念,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环保意识淡薄是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农业污染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如下环境治理问题:一是,未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规划处理,农民随意摆放、丢弃生活和生产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为提升农作物产量,大量进行垦荒,并过量使用化工产品。上述问题都将不利于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背离了绿色农业生产原则。由于农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应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开展多元化环保教育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2.4.1 优化发展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切实做好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特殊性,逐渐建立起与自然环境承载力和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格局[6]。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调控各农业产业间的关系,倡导因地制宜、科学使用节约型农业技术,促进多功能、可持续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
2.4.2 保护耕地,推动农田可持续利用
为提高耕地的利用价值,应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对此,应有效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严格控制因建设用地需求征占耕地,保证耕地面积、基本农田分别不少于18亿亩和16亿亩。此外,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规划农田的开发和使用。
2.4.3 科学用水,确保农业用水安全
为提高农业科学用水水平,应设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效率红线,防止过度使用地表水,并加强对地下水的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倡导使用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传统大漫灌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并加强灌溉工程建设。
2.4.4 修复农业生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应加强农业环境的养护和修复工作,切实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撑功能,并加大对化肥、农药等滥用行为的治理和打击力度,减少这些化学药剂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7]。
综上,传统农学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发挥传统农学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传统农学内涵并不断吸取其中的精髓,以此更好地结合我国现代农学,探索出更具时代发展特征、更具科学性的理论知识。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14亿人口,成为我国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终生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