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2022-11-25 05:30山东泰安市实验学校271000姚国艳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列式圆柱乘法

山东泰安市实验学校(271000)姚国艳

追问是课堂教学不断向前推进的催化剂,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点,更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追问的时机,灵活运用追问,精准发力,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在学生学习的困惑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创新思考成为必然,还要善于把握学生认知的错误点,精准追问,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让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一、精准把握认知点,以问促思

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点似懂非懂,说明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这会导致练习、考试中容易出现错误,无法获得高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点,用不同的追问促进思考的深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解读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恰当的设问、巧妙的追问,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突破。

例如,教学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的乘加、乘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乘法知识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乘法口诀以及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应用,帮助学生建构更为科学的乘法认知,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厚实。

师:刚才复习了这么多的乘法知识,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你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数学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生1:我们班有8组同学,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2:8×6=48(人),还可以是6×8=48(人)。

生3:我发现图书架上有4排图书,第一排8本,第二排8本,第三排9本,第四排8本。问,图书架上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生4:这题简单。四八三十二,列式计算为4×8=32(本)。

生5:不对!第三排的图书有9本,不是8本,所以不能算成4个8。

生6:那怎么办呢?是把8、8、9、8这四个数加起来吗?

师:加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你们能不能用乘法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生7:我们可以先把第三排的9本图书放到一边,先算3个8,然后再加上9,即8×3=24(本)、24+9=33(本)。

师:那可不可以把第三排的9本图书看成8本呢?那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

生8:对!把多出的1本图书单独算,这样就是4个8加1,列式计算为8×4+1=33(本)。

生9:还可以这样想。向学校图书馆借3本图书,将每一排都变成有9本图书,这样就是4个9减3,即9×4-3=33(本)。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你能不能编写出类似的算式,来考一考自己的小伙伴呢?(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地进行思考)

生10:我写出的算式是3+2+3+3+3+3,还有6+4+4+4+4。

生11:我也写出了5+5+5+6、8+8+8+8+8+8+8+7等算式。

生12:我发现写9+8+7这一算式也是可以的。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以8来说,9比8多1,7比8少1,把多的1给少的,大家就都是8了,即3个8,三八二十四,所以9+8+7=24。

师:你真聪明!其他小朋友听懂了吗?

生13:听懂了。还可以把这三个数都看成7,由于9比7多2、8比7多1,这样就会多出2+1=3,所以列式为7×3+2+1。

……

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追问,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上述教学,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创编算式,深化了学生对乘加、乘减的理解。这样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数学教学更加理性。

二、精细解读错误点,以问引思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理性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灵活运用追问,引发学生对错误的关注和反思,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解读与反思错误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使自己的数学思维更加缜密。

例如,教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牢靠、理解更透彻。

师:这是某某同学课后完成的一道习题。“省略算式2×x中的乘号”,他列式为2×x=2x=x²。你认为他这样列式正确吗?

生1:他的列式是正确的。

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吗?

生2:当x=0时,由于2×x=2×0=0、2x=2×0=0、x²=0²=0,所以这样列式是正确的。

生3:我也认为是对的。因为当x=2时,2×2=4、2x=4、x²=4,所以2×x=2x=x²。

生4:不对!当x=4时,2x=2×4=8,x²=4×4=16。

生5:是的。当x=5时也不对,因为2x的结果是10,而x²的结果是25。

生6:当x=10时,2x=2×10=20,x²=10×10=100,这明显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呢?

生7:这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2x是x+x,表示2个x相加;而x²表示的是x×x,是2个x相乘,所以2×x=2x=x2是不对的。x=0或2时,这是特殊的例子,当举例1或者其他的数时就不对了。

……

学习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似懂非懂和不懂装懂。所以,智慧型的教师不是就错讲错,而是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辩论等活动,让他们在思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上述教学,教师以学生的错误为新的教学资源,创造思辨的机会并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认识到特殊并非适用于一般的原理。这样教学可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析错、纠错中愈加缜密。

三、精确掌控困惑处,以问诱思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体,也是相互融合的和谐体。面对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处,教师应通过追问诱发学生思考,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灵动,同时让数学教学在追问中回归数学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师的追问中更加周密,更富有创新的活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柱的构成,初步感知与圆柱有关的知识,教师设计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滚圆柱、比圆柱等活动中理解圆柱的构造,形成丰富的概念表象。

师:看了老师带来的圆柱,也摸了学具圆柱,还想怎样去进一步了解圆柱呢?

生1:可以将圆柱放在桌面上滚一滚。

生2:用数学书搭成台阶,将圆柱滚下去,发现圆柱有时候可以滚得好远。

生3:把圆柱平的那面放在桌上或放在由数学书搭成的台阶上,是没法滚动起来的。

……

师: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圆柱为什么有时候能滚动且滚得远,而有的时候却一动不动呢?(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讨论)

生4:我们发现把圆柱放在由数学书搭成的台阶上,是容易滚下去的,就像滚铁圈那样。

生5:把圆柱平的那个面放在由数学书搭成的台阶上,虽然可以慢慢地滑下去,但不会滚动起来。

生6:我们发现,圆柱是很奇特的,它有一个滑滑的、圆圆的、弯弯的面,还有上下两个平平的面。

生7:是的,圆柱那个弯弯的面是可以滚动起来的,而平平的那两个面是不能滚动起来的。

……

面对学生不同的声音,教师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学生不去摸摸圆柱,说出它的底面、侧面的特征?”“为什么学生发现不了圆柱的共性特征呢?”是啊!这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会自然地跳出教学预设的框框,走向不同的方向。

上述教学,学生把感知圆柱特征的学习活动直接演变成滚圆柱的活动,并在滚圆柱的过程中,让课堂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这是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时候。对此,教师要通过精准的设问,用追问统领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如教师可通过“圆柱为什么有时候能滚动且滚得远,而有的时候却一动不动呢?”的追问,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考引回原点,使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特征、侧面特征,明白圆柱滚得远与它的侧面特征有关,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精密解析混沌处,以问促创

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和阻碍。这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以为,教师应沿着学生的思路,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搭建讨论、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诱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红和小华同时从家中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在距离两家80米处的公路的中点相遇了。已知小红每分钟走80米,小华每分钟走60米。问他们两家之间的公路长多少米?”

生1:这道题有点怪,只知道“80米处的公路的中点”和两人行走的速度、相遇的路程,这不符合“相遇问题”的特征呀!

生2:还真的是。没有速度,怎么计算相遇路程?

师:噢!看来,我们还得再深入地细读题目,看看从中能否再读出新的信息,或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促进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积极地投入题目的阅读之中,尝试着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3:“相遇问题”一般都是可以用画线段图来分析思考的,我们小组也画了线段图,从图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地方。小红的速度快,应该超过公路的中点80米处;而小华的速度慢,应该没有到达公路的中点,即路程的一半少80米。如果把小红的线段变得与小华的一样长,就会发现小红比小华多走了80+80=160(米)。

生4:有了这个160米,解答这道题就简单多了。因为每分钟小红会多走80-60=20(米),多走的160米就需要走160÷20=8(分钟),这样相遇路程就容易计算出来了。

……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需要经历一个从混沌走向明晰的过程。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才会愈加丰富,数学学习活动经验才会更加丰盈,从而为他们深入思考、创新学习提供坚实的思维保障。上述教学,学生从教师出示问题时就表现出一脸茫然的样子,说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于是,教师让学生深入阅读题目,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以及不同方法的运用,学生终于在图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实现探究的突破。这样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追问,在学生的认知点、错误点、困惑处、混沌处进行追问,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富有灵性、充满魅力。

猜你喜欢
列式圆柱乘法
环肋对耐压圆柱壳碰撞响应的影响
圆柱的体积计算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每筐多装多少
乘法猪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