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燕
(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经济与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龙岩 364000)
2021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制约了农业发展,不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连接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关键环节,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流通与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现代流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商品流通的规模反作用于商品生产的规模[2]。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销促产,加快机械化、智能化农具以及科学管理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3]”意味着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静态的、绝对的,流通体系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桥梁,具有调节供求矛盾的重要职能。流通企业具有先天优势地位,可为农产品生产端提供精准的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农业生产者按需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契合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物流运输资源,提高货物承运方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通达程度,通过化零为整提高货运容积率,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为农民拓宽增收空间[4]。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的骨干网络建设,可以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和市场空间,增加市场需求量,根据经济学原理,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保持相对稳定时,商品价格会上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5]。此外,通过使用冷链物流等现代流通手段,可以延长农产品存储周期,提升农产品错峰销售能力,大幅降低农产品损耗。
2021年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农产品流通具有衔接供需、连接城乡的功能。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打通城乡融合双向流通渠道,使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商品高效流通,“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渠道将更加顺畅、便捷。以完善农村寄递服务为抓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筑牢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将吸引更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农业全价值链下沉乡村,加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6]。
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各类生产主体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为农服务链条,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品类多样化以及流通业态多样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应积极引导电商、物流服务融合发展,整合县域物流企业、客货运输站场、农村淘宝等物流资源,建立“交通运输+邮政快递融合”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乡村物流派送难、成本高等问题,提升农村地区物流服务覆盖率。
通过政府引导,推动物流等行业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精诚合作,整合乡村运力资源。一方面通过“邮快合作”助推快递进村。借助邮政企业完善寄递服务网络,通过政策引导,构建“邮快合作”模式助推快递进村。另一方面通过“供快合作”提升行业服务效率。充分利用供销社点多面广优势,由供销社牵头与各快递企业合作成立第四方快递公司,整合场地、人力、运力资源,采取县域“集中分拨”、乡镇 “集中运输、集中投递”经营模式,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一体化配送,有效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流通渠道。
品牌是产品优秀质量的标志,在农产品供给的种类、数量日益丰富的市场供给态势下,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誉度具有很强的需求意愿[7]。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建立自有品牌,加强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规模化专业流通企业在产品供销、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领域深度合作,不断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线上消费正逐渐成为农产品消费的主渠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门研究制定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的要求,要用好对内扶持和对外协同两个抓手,培育农产品新型消费模式,打造区域性供应链体系为农产品构建畅通稳定的流通渠道。一是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目前全国共有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105个,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均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依托试验区拓展对外贸易[8]。跨境电商综合试点为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增加销量、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二是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相较于传统流通模式,农村电商借助互联网广域性和互通性的优势,能够大幅增加农产品销售半径,减少流通环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7]。自2014年起,我国连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支持,农村电商现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重要的助推器[8]。三是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型产销对接模式,通过更加直观、真实的商品展示,能够促进消费潜力有力释放,正逐渐演进成为主流销售渠道。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39.2%[9]。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农产品销售特性,深入推广直播电商模式,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网络知名度,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精心培育流通主体,大力推进流通载体规划建设,细化实化扶持政策,有效优化发展软环境,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各县级政府积极打造县级物流中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及快递企业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纷纷入驻园区,县级物流中心在三级物流服务体系中的枢纽效用逐步凸显,为县乡村三级物流业务的开展和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补齐农村物流设施短板,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整合改造现有乡村物流资源,打造具有农村客运、快递收寄、电商服务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服务站点,为解决“县-乡-村”物流环节顽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快递业助力农产品流通优势更加突出。快递企业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如邮政企业依托邮乐网以自营网点、加盟店等渠道助力农产品进城。二是“电商+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两业融合推动物流产业由单一化发展向多元化发展转变。三是网络货运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建设流通网络平台,有效对接流通供需两端,达到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如福建远长物流有限公司依托智能化物流网络服务平台,平均为用户降低约15%的物流成本。
各级政府持续推进现代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流通领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国家有关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降低准入门槛、享受税收优惠、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人才资源等方面,大幅降低了流通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堵点和断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因缺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态。农民合作社普遍存在“大群体、小规模、弱功能”等问题,对农户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支撑不足,导致流通体量小而散,物流仓储成本偏高,增加了农产品流通的单位成本[10]。
一方面,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不足。物流园区总体规模小、集聚程度低、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突出,缺少专业化、功能性物流园区,无法适应物流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运力结构不合理。由于缺少多式联运中转基地,导致我国多种运输方式的运力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例如,2020年,铁路货运量占全部货运量比例仅为9.6%,铁路运力明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成本低的优势。
一方面,政府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高。多数市级政府未建立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数据无从归集、信息不畅通[11]。如因缺乏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冷链需求端和供给端信息不对称,导致冷库空置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由于政府掌握信息不足导致出台政策普遍存在门槛较高、普惠性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流通企业现代技术运用与管理水平偏低。流通企业大部分仍按传统模式开展业务,极少数企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业务。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因缺少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物流车辆无法实现往返双程业务,返程空车现象普遍,导致农产品物流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流通体系由流通主体、流通载体、流通渠道和流通环境构成,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需多措并举,通过培育做强农产品流通主体,补齐流通载体短板,通过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以及优化流通软环境等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流通体量小且分散会大幅增加流通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关键在于做强农业产业支撑。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标准化水平,打造地域化特色性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影响力,促进农产品生产、夯实产业支撑,进一步做大流通体量,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单位流通成本。二是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监管模式,探索聘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模式,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合作社,提升合作社运营效益,带动小农经济向农产品产销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提升物流业与农业的融合水平。建立物流企业与农业生产端、消费端对接渠道,按市场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鼓励引导物流、快递企业、涉农电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种养基地深度合作,为农业生产端提供供应链服务、嵌入式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流通基础设施是商品流通的关键支撑,应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的系统性、配套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好满足农产品流通现实需求。一是在产地建立农产品流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现代流通经济学理论,批发交易掌握着商品流通的命脉,处于枢纽地位[2]。结合国家对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供销系统资源优势,利用各基层供销社现有门店、仓库,建设或改造一批集质检、包装、冷藏、批发销售、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可供农业生产主体共享资源的产地批发中心,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综合服务。对农产品流通实施全程温控,既保安全、降损耗,又提高错锋销售能力,实现集中采购、运输与仓储,在提高储运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交易规模和市场覆盖面。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产品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注重物流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互衔接,统筹辖区内有流通需求的用地企业,依据企业需求在城区近郊规划功能园区,主要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关联度较高的企业,企业入驻园区后可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建设运营,既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又有利于形成集聚规模效应,真正发挥园区在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强多式联运中转基地建设,优化流通运力结构。促进形成生产基地、物流基地与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为网链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信息流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有力的方向指引,信息化水平是农产品流通管理效率的决定性因素[11]。要运用新技术提高政府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归集整理农产品流通主体、载体等相关信息,通过统计分析、评估预测区域内农产品流通情况,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消费满意度,有效节约流通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支持物流龙头企业与互联网公司联合研发技术,建立第三方网络货运平台,汇集区域内物流资源、冷链资源信息,建设集在线交易、信息发布、位置跟踪、自动配单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利用和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12]。
不断改革、创新与完善农产品流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水平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区农业产业特点和区域特点,出台总体规划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摸底评估农产品流通主体情况,结合实际调整修订门槛过高、不符合发展需求的政策,加强政策有效供给,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流通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