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莆田学院图书馆,莆田 351100)
自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部分院校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理想效果,人才培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涉及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做保障,且需要重新构建教学流程,所以很多院校对这种教学模式并未真正重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走进“千家万校”,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成为了诸多教育者关心的问题。作为为国家图书馆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专业,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在新形势下也应当积极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通过与企业的多方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
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具有显著的特征,与其他课程存在区别,一方面该专业课程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要求,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知识点琐碎、内容繁多,对于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记忆要求。这些特征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教学无法与其他课程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考虑学情、行情等,采取有针对性、操作性高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工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理应得到各大院校的大力推广和运用,但实践并非如此,该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还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资金影响,推广受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作为前提,具有三重特性,即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正使用,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开展学习,并“享受”真实的环境,真正对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这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效培养人才的“良方”[1]。但是由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常运用“手把手”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整体属于师徒制教学方式,一个工作室的学生通常在10人左右,师生比较高,所以加剧了教育的成本。并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环境作为依托,对设备购置、场地布置等提出了新要求,也从经济上增加了教育成本,所以并非所有院校都能够承担起这种模式,只有那些办学经费充足、经济实力雄厚的院校才能够支撑起该模式。
二是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体系,效果不理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绕“工作室”来进行,而工作室是由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的,一方面离不开院校的系统规划与引导,另一方离不开企业的辅助,要想真正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发挥作用,就需要这两者有机进行合作,构建有效的合作体系[2]。但实践中部分院校虽然开展了工作室建设,在建立合作体系的过程中,却面临很多问题,没有对企业、院校的责任进行细化规定,也没有从全局上对两者作出定位,导致人才培养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清晰等问题,人才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隐性知识传授理论是基本理论,需要学生在与教师、师傅的沟通下对知识进行深刻领会与理解。通过师生之间的经常性接触,潜移默化得到引导和感染,进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建设,促进隐性知识传授,从输入、交流、输出三个方面出发构建闭合环节,有效落实项目教学,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2.1.1 企业输入 在工作室建设中企业是重要部分,但不同高校的合作企业参差不齐,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好全面性分析,尽量选择与专业教学契合度高、规范化运行的企业参与工作室建设,激发产学融合的动力,并要求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契合企业用人需求。在工作室运行中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从项目考核、教学设计、奖励机制等多方面突出企业主导地位,有效发挥企业的纽带作用[3]。同时要构建校企互通机制,使企业对工作室建设提升兴趣,并针对于合作需求主动提供实践项目,参与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或通过“一师一企业”“授牌实训基地”等方式,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消极应对的问题。
2.1.2 专任教师输入 不管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还是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做好专任教师输入十分重要。鉴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应当有效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过去的教育者转变为知识分享者、专业引领者和项目推进者角色,站立在更高的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要主动与企业靠拢,积极与企业联合对育人流程进行规划,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实训项目的开展与企业存在诸多联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变动性特征,要多门课程有效融合与联动,并需要多位教师开展联合授课,因此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教师管理体系显得十分必要。院校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双师型”教师,并挑选出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较高的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
2.1.3 学生输入 学生也是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一个重要主体,由于我国很多高校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行受到了阻碍,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这一模式进行运用就需要考虑资源、资金等紧缺的问题,在引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好全面性分析[4]。例如,要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划分类别,把学习能力相接近、需求相贴合的学生分在一个类别中,并在各个类别中设置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工作室学习,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与互动,更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效果,节约资源。
2.1.4 行业专家输入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本身就属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与行业发展相符合的高端人才,所以不单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输入,还需要行业专家的输入。例如,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工作室制教学中输入金牌图书馆管理者、知名企业经理人等,使他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动态、专业知识等传递给学生。此外,很多行业专家都擅长于运用学徒制方式,能够为工作室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将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起来。而院校中的名师与行业专家有效协作,还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对优质师资的示范作用进行发挥,起到良好的指导和辐射效果。
2.2.1 变革管理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专业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管理模式的变革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成效,而原有的传统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工作室制教学的需要,所以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可以构建基于工作室制管理需要的专项平台,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师傅以及行业专家等通过平台开展沟通交流,对信息进行传递,实现教育智慧的团队共享。通常来看,工作室制教学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指导教师为总负责人,对项目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从学校中选拔团队管理者,主要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其他岗位依据具体的职业需求对工作进行落实,整体管理模式遵循“开放性、企业化”原则。
2.2.2 变革教学模式 在工作室制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展开,通过组建专业化强、实践技能高的工作室教学团队,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科学性引导,加快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等,使其更快速地承担图书馆实践任务,并实现日常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的无缝对接[5]。如此学生能够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汲取养分,实现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2.2.3 变革考核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分为两个层面,即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前者涵盖了服务创新教学成果、社会服务综合效益、学生受益面等,量化指标有竞赛培育数量、培养业绩、技术研发情况等;后者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技能的提升情况、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学分的获得情况,以此对工作室教学的成果开展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持续运行的确定依据。如此,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工作室的持续稳定运转。
工作室制模式下,各个合作主体都必须“有利可图”,能够达到自身的利益需求,如此才能够推动合作的长久。这就需要对整体合作过程进行管控,对输出环节进行规划,实行各方均衡受益。
2.3.1 学生受益 高校图书馆学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最为根本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受益是工作室运行的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学生受益可以以多方面的指标进行体现,例如学生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善沟通、懂管理、强业务等多方技能显著增强,可以快速适应新时代下图书馆行业的新变化。此外还包括团队合作、思维模式、形象气质、言谈举止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人角色转变带来有利作用[6]。
2.3.2 企业受益 企业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且大部分企业都是营利机构,因此为了永葆企业参与工作室制模式的“青春”,激发其参与工作室的积极性,就必须要使其能够持续受益。例如,院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将工作室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率先输往合作企业中,以此解决企业储备人才的问题,消除人才短缺的困境。此外,工作室制以真实的项目为运行载体,这些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收益也应当得到均衡分配,应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均衡分配机制,根据项目的实际参与度对受益进行划分,确保公平与公正。
2.3.3 教师受益 工作室制下教师也是一个受益方,通过与企业师傅的有效衔接,教师能够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关注,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且通过项目研发与跟踪,还能够增强研发能力,而对工作室的有效管理,可以锻炼教师们的统筹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于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也为“双师型”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有利作用。
2.3.4 专业受益 在工作室制模式下,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对学生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满意度也不断提升,这有助于提升专业的持续发展水平,并助推图书馆学专业成为院校中的骨干示范专业。
高校图书馆专业课程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不仅关系到院校的长远发展、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企业与院校后续合作的顺畅与否,因此需要对该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衡量,根据具体的衡量结果确定后续运行思路。
第一,教师依托该模式是否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教师如果在该模式下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就说明该模式对于教学所起到的效果是存在的,如果教师难以在该模式下及时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说明该模式的运用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实践分析中,要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进行分析。
第二,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室是否可以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场所,使学生在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模式下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这一模式并不取得预期成效,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明确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是否真正提升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此判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
第三,学生是否能够在工作室制模式下修到学分。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只有与学生的学分衔接起来,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修到学分,才说明工作室所开展的活动真正被纳入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与院校中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紧密融合,因此需要对此进行考核,以更好地对工作室制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衡量。
基于工作室制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着重要影响。随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化技能的提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将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其普及率会不断增加。不过由于该模式涉及到的内容众多,流程复杂,未来还有待对此进行详细钻研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