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探究

2022-11-25 02:09李建科谢雨柔
关键词:思维

,李建科,谢雨柔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0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一定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1]301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考、思想模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一种思维逻辑、概念框架、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思维逻辑包括了思维起点、过程、结论和方法及评价标准。思维方式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行动、性格和心态产生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理论创造、思想变革的前提,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理论创造、思想变革的结果。一种新的理论的产生,意味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同时,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必然会带来崭新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为邓小平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维保证。本文主要分析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五个特征:务实性、实践经验性、自主性、开放性、全面性。

一、务实性:“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引入了实践,从人类的现实生活和人类的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人类本质的对象化的活动出发,从而确定了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30-31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精髓,把关于强国富民的思考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大地上。邓小平强调实践,关注现实,重视实效,把现实生活和实际情况及实践活动作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和评价尺度。他善于将宏伟的救国理想与务实的兴邦道路、崇高的爱国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务实理性统一起来,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地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从“文革”到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空想回到现实,从超越历史阶段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抛弃空想,摆脱教条,脚踏实地,重视现实,密切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合乎民众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复兴之路。可以说,务实性是邓小平思维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务实性就是指邓小平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特别关注现实和实际,关注现存的具体情况,关注广大人民的实际愿望和切身需要,把现实状况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依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特别强调,离开实践,理论毫无作用;他反对空谈,崇尚实干,反对没完没了的争论。他认为脱离具体的实践和实干的不着边际的争论只能浪费时间,束缚手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理论问题可以“不争论”,但坚决要试;他特别重视实效,把实效作为评价观点、理论、工作对错的尺度;另外,他还倡导朴实无华、真干实干的文风和作风。总之,概括起来说他重现实,重实际,不幻想,不空想,不教条;重实践,重实干,不空谈,不争论,不玄论;倡朴实、平实,忌华而不实。

(一)紧紧围绕实事求是,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文革”期间,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盛行,脱离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扭曲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上的极度高压禁锢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扼杀着亿万同胞的生机和创造性。“四人帮”垮台了,然而“两个凡是”却阴魂不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底是从经典作家的某些预言、结论出发,或是从某个领袖人物的政治原则、思想教条出发,还是立足于现实,关注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的原则、生活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1977 年4 月,在历史巨变的前夜,邓小平就以振聋发聩之势尖锐地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

邓小平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认为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著名口号,从此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克服教条主义,冲破“左”的禁锢,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才会充满希望。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这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转变,也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认真研究国情,集中力量解决“贫穷”这个当代中国的主要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我们党曾错误地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政治运动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结果政治压倒了经济,革命代替了生活,斗争取代了建设。于是,中国就陷入了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政治哲学,“斗则进,不斗则退”的片面逻辑,前景难测、人人自危的紧张环境……特别是在“文革”期间,人民越斗越穷,国家越斗越乱,结果是百业俱废,民生凋敝。邓小平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归根到底是一个“穷”字。

“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3]141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后,我们国家的最大失误和最沉痛的教训就是忘记了中国还是一个穷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没有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却大搞阶级斗争。结果,长期摆脱不了贫穷。所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所有事情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邓小平以极其务实的眼光,发现了这一个最现实、最朴实的真理,并且紧紧抓住,决不动摇。

(三)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成败得失,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党的八大确立了实现工业化的正确路线。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赫鲁晓夫激烈的非斯大林化运动、匈牙利爆发“纳吉事件”、1957 年“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的严重失误等等,这些事件使毛泽东放弃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谓的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从而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所谓对立、斗争压倒了一切,而且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必须抑制乃至消除每个人的正当需求。生产力长期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改善迟缓,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当顽强的历史事实把自我欺骗的一切醉梦驱散的时候,这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就化为一种可怜的哀愁。

革命代替不了吃饭,精神必须依赖于物质。唯心主义哲学或是从理念出发,从绝对观念出发,从先验的理论公设出发,从抽象的人类本质出发,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全漠视现实生活,对人的现实需要不屑一顾。教条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让理论适应生活和实践,而是强迫生活、实践符合被扭曲的理论。结果理论本身脱离实际,而生活和实践也被窒息,从而失去活泼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是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寻找标准,还是依据现实、实际生活寻求答案?这是两种思维方式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判别姓“社”姓“资”的标准在于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意识形态的争论必须让位于经济建设。如果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几亿人的温饱仍未解决,那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或者根本不配叫社会主义。如果说我国总结的经验有很多条,那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992 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强调: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370

邓小平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和平演变”可以埋葬社会主义,贫穷更可能埋葬社会主义。

邓小平就是从现实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从我国的国情和广大人民最切实的需要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听的语言,但却抓住了中国社会的症结,切中问题的要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务实理解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现生机,走入佳境。

(四)把国家利益和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展开务实外交

从20 世纪50 年代下半叶开始,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气氛中,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意识形态之间的意见分歧并因此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70 年代末,邓小平从发展中国经济的需要出发,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应当尽可能争取一个宽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抓住机遇,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了,与东欧的关系正常了,和苏联的关系大大缓和了,我们开始与这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这种务实外交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大大改善,赢得了更多更广泛的支持。邓小平的务实外交使我们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开始赢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外交形势和国际环境。

邓小平的务实外交在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外交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表现得最为充分。邓小平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319他所制定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既捍卫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使我们在异常复杂凶险的国际漩涡中巧妙周旋,避免了重犯20 世纪60 年代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分歧、并将意识形态的分歧压倒国家利益、转移经济建设中心、紧闭国门贻误发展的失误,避免了意识形态外交的被动和困难。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对此有切肤之痛的邓小平决不让历史重演。邓小平当时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关键是“韬光养晦”,就是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形势下,卧薪尝胆,隐守待时。“韬光养晦”的战略,使中国避免陷入危险的国际争斗,为中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赢得发展机遇,带来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邓小平睿智地将爱国理想和政治信念结合起来,排除干扰,使回到世界文明正常轨道不久的中国巨船在狂风恶浪中甚至在几乎可能再次误入歧途的历史关头,沿着正确的方向,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变意识形态外交为国家外交,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有利因素,发展我国的经济,促进中国的富强,这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以前的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和超越。“大发展的机遇对中国来说并不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虽然过去了将近30 年,现在读来,邓小平的告诫依然耐人寻味。

(五)朴实平易的工作作风和朴实无华的文风

语言、文风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务实性的思维方式既表现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广大人民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出发分析各种问题,解决各种困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还表现在他那种不尚空谈、重视实干的领导作风上,表现在他那种脚踏实地、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和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文风上。他在1978 年4 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

“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4]99-100

寥寥数语,竟一下子连用了十个“实”字!邓小平的思维特点由此展现无遗。

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反复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还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的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说话说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邓小平的许多讲话朴实无华,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但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譬如他用“白猫黑猫”比喻判别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著名的比喻最能反映邓小平思维方式的特点;用“摸着石头过河”说明改革必须逐步探索,反对急躁冒进;在阐明解放思想时,他用了“换脑筋”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在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时,他用了“两手硬”的贴切说法;在谈到发展经济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时,他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406

他还主张“不争论”。通观他的语言,通俗浅易,往往一语中的。

二、实践经验性:“要认真总结经验,那些搞得对的就要坚持,那些失误要纠正,不足的要加把劲。”

邓小平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作用,强调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对于我国顺利发展、避免重大挫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经验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法宝。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顺利地推向前进。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30 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多年和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坎坷曲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在近20 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创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是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分析总结党内外、国内外、建国前后、正与反、得与失、成与败等各方面各层次的经验教训的结果。邓小平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经验,把握规律,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

譬如,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惨痛深刻的教训值得吸取。要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国以来,我们恰恰在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上,没有搞清楚。历史事实证明,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两个最首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疑惑困扰,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116

正是通过对我国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反省和全面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邓小平概括道: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

在“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期间,邓小平特别强调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重要性,他极富历史感地指出:

“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对这一点我们有深切的体验,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亲眼看到了它的恶果。”[3]284-285

风波平息后不久,1989 年9 月16 日,他再次强调了总结经验的作用。

“我们要冷静反思,回顾过去,着眼未来,重视总结经验和教训,认真处理面临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坏事变成好事,从事件中得到益处。”[3]3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传统。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邓小平爱读书,在历史古籍中,他最爱读《资治通鉴》这部中国历代政治家治国安邦、借鉴历史必备的经典。[4]102邓小平读有字书,更读无字书。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人的过去和现在分析得非常深刻。他读书、思考,以史为鉴,总结教训,把握现在,成功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大业。及时总结经验是邓小平治国理政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功的一大法宝。

(二)制定政策时,及时发现问题,克服缺点,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要注意稳妥,防止一哄而起,一拥而上,要“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稳步前进。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尤其是当遇到挫折时,更要冷静地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了不妥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了。在1992 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有一段极具代表性的话: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每年领导层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克服缺点,至少不会犯大错误。”[3]373

可以将实践经验性概括成这样几句话:大胆尝试,注意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扬长避短,稳步前进。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没有可供照搬的方案,没有百分之百正确的蓝图,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去试验、去总结。所以,能否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不走极端,不急躁,不激进,不冒险,能否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这对于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像邓小平概括的那样,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的努力,靠不断地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伟大的试验,有些事情不可以一次完成,甚至有时还可以发现些差错。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勇于探索,而又细心谨慎,错误可以随时纠正。小错误不可避免,大错误能够避免最好。只要这样,就不可怕。”[5]265

三、自主性:“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人类的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活动。人类并不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被动地受环境的支配和奴役。人类的实践具有极强的主体性。人类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环境、改变世界。实践具有强烈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主体性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而是人类超动物性创造力的表征。自主性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毛泽东思想独立自主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从思维方式来说,自主性是指邓小平思考、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时,强调以我为主,不依旁人,不泥古人,走自己的路;同时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样,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形势下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从国情出发,独立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曾经有过全盘西化救国的构想,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未获成功。中国共产党人也曾经尝试过走苏俄的道路,结果革命和建设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从“以洋为师”到“以俄为师”,从走西方式道路到走苏联式道路,直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近代史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给予中国人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血泪交织的奋斗换来的最深的启迪。邓小平非常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非常清楚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他经历过中国革命照抄苏联模式而导致的失败,他也亲身体会过“文化大革命”脱离中国现实,教条主义盛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因此,痛定思痛,中国现代化建设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有希望。在世界历史上,现代化有英国式道路,也有美国式道路、德国式道路和日本式道路,那么,历史悠久的中国也应当走自己的路。邓小平说:

“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29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3]197

(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定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尊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中国人民也尝尽了国家丧失独立主权、受人凌辱的苦难和辛酸。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恢复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恢复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活的灵魂,强调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一定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1989 年的“政治风波”后,面对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恫吓和制裁,邓小平对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义正辞严地说:

“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这是我讲的真话。”[3]331-332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与外宾的多次谈话中,以这种态度、语言、语气讲话的不多。邓小平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的意志和决心震撼人心。邓小平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领袖的个人尊严以及邓小平思维方式的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展现。

(三)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面临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严峻的国内国际局势,邓小平从容不迫,毫不动摇,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允许用反对“自由化”和防止“和平演变”冲击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显示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政治家的勇气。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任何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内部力量的影响都不会从根本上威胁国家的稳定。回顾和反思苏联、东欧剧变,教训非常惨痛。当时的剧变固然有许多复杂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一直上不去,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历史永远是公正而无情的。我国之所以能够走出当时的困境,免遭厄运,就是因为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只要把国内的事情搞好,什么时候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唯一的办法是我们自己不乱。”[3]320中国后来平稳迅速的发展充分证明,邓小平的判断和方针是正确的。

(四)以我为主,不受干扰,决不动摇

过去,我们有时容易受外部环境和周围议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正确判断,从“八大”到“文化大革命”,从“整风”到“反右”,从庐山会议纠“左”到反“右”,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邓小平一旦认准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以我为主,始终坚持,决不动摇,清醒地克服各种干扰,排除各方面的影响,坚持下去,毫不动摇。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3]324

“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3]377

这些论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突出反映了邓小平思维方式的自主性特征。

四、开放性:“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置身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开放性是指邓小平把中国放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中,思索中国的发展之路。邓小平主张,中国必须走向世界。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只能丧失机遇,更加落后。其次,邓小平自己的思维呈开放型,他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乃至突破自己的观点。另外,邓小平拥有非常清醒的自我意识,一直理性冷静地看待他个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特殊作用。

(一)确立开放是与改革同等重要的基本国策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具有极为开阔的世界文明的视野。他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也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才具有历史的正当性和实现的可能。他曾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面向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加入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才能实现。

邓小平拥有宏伟的世界意识和广阔的世界眼光。邓小平总结我党建国后有一条重要的教训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几十年与世隔绝,导致各方面发展迟缓。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气魄和巨人的胸襟,果断地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他指出,大力引进、借鉴学习人类文明史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技术、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指出:

“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3]90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8

在1987 年初“学潮”和1989 年“政治风波”后,针对有些人怀疑中国开放的政策要变的疑虑,邓小平重申,对外开放不能变,要变,只能变得更加开放。现在的问题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很不够。如果我们因为有了点波折就放弃开放,回到过去,那只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愚昧的状态。

在对外开放上,邓小平作为出身内陆,但曾经赴法求学的第一代领导人,的确表现出极开明的政治思维、政治理性和非常可贵的勇气和胆略。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并要打开国门向外国学习,对向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古老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邓小平以罕见的胆略和非凡的气魄使中国重新走上了与世界文明同步的正确道路。

(二)不断“换脑筋”,接受新思想,提出新方法

邓小平不仅能冲破过去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且能突破自己过去的观点,超越自我,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作为一位历史上罕见的高龄政治家,他的思维之开放,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譬如在解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在号召“三沿”开放和开发浦东上,在对证券交易、股份制试验的充分肯定上,都表现出他非常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最令人动容、让人叹服的是他在1992 年5 月视察首钢时明确提出要“换脑筋”,倡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为一位88 岁的老人,邓小平还提倡“换脑筋”,这一点极能反映其思维方式的开放性。

(三)睿智开明,自知之明

邓小平对自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特殊作用始终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自我评价,他拥有高龄政治家极为难得的自知之明。1977 年复出时,邓小平已是73 岁的老人。虽然他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但他一直把干部年轻化作为保证党的事业万古长青、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来抓。他不仅倡导大批老干部离开领导岗位,而且还率先垂范带头辞去了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一直非常谦虚。在回答法拉奇“你对自己怎么评价”这个问题时,他坦然回答:

“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1]353

他还说:“我算不了什么。”[1]352

从遵守民主集中制的角度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出发,邓小平一直主张,他个人的作用太大反而有害。他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

“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人总是要死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国就丢了灵魂,这种看法不好。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做一些事,但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3]273

1989 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退出党和国家最高决策中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说:“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现在我八十五岁了,到了这个年龄,该有自觉性。主要是大局的问题,如果个人的因素影响到局势的稳定,影响到事情的健康发展,解决起来就会发生困难。”[3]310-311

在1992 年南巡时,邓小平再次非常冷静而精辟地指出:

“我坚持退下来,就是不要在老年的时候犯错误。老年人有长处,但也有很大的弱点,老年人容易固执,因此老年人也要有点自觉性。越老越不要最后犯错误,越老越要谦虚一点。”[3]381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前进的重要保障。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和新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成功过渡,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这也是邓小平开放式思维的集中体现。

五、全面性:“一切按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有机整体。毛泽东生前曾多次称赞邓小平善于按辩证法办事。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又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辩证法理论基础之上的全面性。邓小平坚持用全面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善于从全局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通盘运思,统筹兼顾。在他的头脑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盘棋”。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千头万绪的改革事业,邓小平始终总揽全局,提纲挈领,举重若轻。

(一)改革要全面推进,切忌片面性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直注意中国发展的全面性,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走极端。譬如他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强调既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必须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改革既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配合以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既要对内搞活,又要对外开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学习国外,争取外援;强调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强调稳定,又重视发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中国,要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通过一步一步的革新。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但如何改?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改革事业的成败。中国社会有几千年的专制主义、皇权主义、等级制度的传统,有几千年的人治思想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不同阶层各不相同的利益诉求。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国民素质相对低下。民主科学的政治理性很少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扎下根。各种矛盾、问题、诉求、力量互相牵制,盘根错节。新和旧,“左”和“右”,激进和保守,经济和政治,城市和农村,传统和现代,效益和公正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改革是体制性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因此必须谨慎全面,胆大心细,切忌急躁冒进,孤军深入;同时防止“四面出击”,“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把各方面、各阶层、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要求综合起来,统一安排,有步骤、有计划、有顺序地解决,才有可能全面解决、整体前进。邓小平精通辩证法,堪称运用辩证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典范。“一切按辩证法办事。”邓小平战争年代的名言在当代中国的改革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全面性思维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全面变革中国社会的真正的革命。历史启示我们,能否有条不紊地全面地推进改革,不仅关系到某一项具体改革的成败,也会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成败。1988 年物价改革闯关受挫,1989 年“政治风波”发生,就是因为我们未能全面改革和全面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教训。改革越深入,变化越激烈,越需要改革思路和计划步骤的全面性。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复杂的带有全局性的内外风险,我们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危机,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全面性不仅保证了我们40 多年改革的成功,而且也对现在和将来的发展,不断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务实性、实践经验性、自主性、开放性、全面性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五个特征。务实性是邓小平思维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它是邓小平清醒的实践理性和现实意识的表现,也是他政治决策、治国安邦的最突出的特色。实践经验性与务实性一脉相承,它反映出邓小平深沉而强烈的历史感和自我意识。正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重视现实、实际和实效,所以照搬教条,惟书、惟上都没有出路,而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则显得非常重要而有效。自主性则表明邓小平思维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以我为主,不依旁人。这是邓小平主体意识的强烈体现。开放性是邓小平发散型思维的一种表现,它展现了邓小平思考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具有的宽广的世界意识以及自我意识的敞开性。全面性则显示邓小平作为大国领袖所拥有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五个特征,务实性是基础,自主性是中心,五个特点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成了邓小平思维方式的整体特色。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406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7]296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学习邓小平的求实态度、创新精神,要研究和学习邓小平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思维方式,这样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使邓小平理论内化为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觉实践。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是关于人类意识系统的自我反思。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提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使命。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思维工具。这种思维工具揭示了思想向真理运动的正确途径和指导实践改造对象的正确方法,它是我们正确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目的,判定成效的思维“范式”。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既是他创造性地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保证,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成功正是他的思维方式的全面展现和具体运用。

从某种程度而言,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自我反思的深度和民族自我意识的高度和水平。虽然邓小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但他的理论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深邃的自我觉解和高明的人生境界。就哲学家表达哲学思想的方式来说,一种是专著论文式的,一种是对话交谈式的。邓小平采用的是后者。在哲学史上,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哲学家都是用谈话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现代西方的尼采、维特根斯坦,中国古代的孔子、庄子、王阳明等。其实,辩证法的原本含义就是谈话、辩论,通过对谈、讨论、辩论,揭露谬误,发现真理。邓小平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讲话、谈话、答问,将深厚的哲学素养、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洒落的人生境界展示在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沉思和实践之中。

邓小平曾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118我们要从邓小平丰富的思想内容中抽象出概括出他的哲学方法论—思维方式,作为我们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这个思想武器的哲学追求,并努力内化为我们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如果没有邓小平,就不可能有自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会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复杂的带有全局性的内外风险,我们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危机,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发轫于四十年多前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理论,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散发着智慧的魅力。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丰富的智慧宝库,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和重大的价值。“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我们要继续把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当作我们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工具,不断地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启迪我们的思维,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猜你喜欢
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词语思维
例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体操
思维总动员(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