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利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1952年6月1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同志的题词。70年来,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承载着国富民强、民族兴旺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领域一份份重磅文件接续出台,不断加强全民健身的生活理念,提升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推动健康与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可见,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了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将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探寻“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均有着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体育的精髓与内核便是中华体育精神。早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蕴含着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根基。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是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国体育事业的精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了“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与可贵,也深刻阐释了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国争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质内涵。[1]当前,在建党和建国百年交汇之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拼搏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会议中提出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这种精神,铸造了系列英雄,涌现了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从而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走过了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2022年春节期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中,在一次次落后、一次比一次更艰难的逆境中顽强拼搏,咬紧牙关战斗到最后一刻,拼尽全力最终登顶,夺得冠军。顽强拼搏的运动员们,在平日里无畏风雨,夜以继日的艰苦训练,用他们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画面。
中国共产党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不计其数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者信仰,用无私的奉献铸就了中华的崛起。同样,数以万计的运动员们放弃了自己的丰厚待遇,为了祖国的强盛无私奉献着。足球运动员高洪波、篮球运动员姚明、排球运动员郎平等放弃了国外高薪的工作,无私地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着,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历史好成绩。同样,在金牌的背后还隐藏着众多无私奉献的群体,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队首金获得者杨倩创造了新奥运会纪录,运动员的顽强拼搏让国人欢腾鼓舞,金牌背后也凝结着北体科研团队的无私奉献。在东京奥运周期中,北京体育大学国家队(射击、射箭)运动员技术动作分析与监控团队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深度合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技术动作分析及监控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团队人员克服困难,与运动队同吃同住同训,以专业的工作能力、踏实的工作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力保障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会。无私奉献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各种体育竞技中得到了直接体现。
注意实践、刻苦钻研、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力量来源。科学主要在于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一直是我们所学习和追寻的。坚持科学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兴党之本,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灵魂和重要法宝。数百年党史见证了实事求是、科学求实的重要意义,一旦脱离了客观事实规律,党和人民就会受挫。在各种体育竞技中,各种赛事始终秉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和态度,以健康科学的训练方式铸就健康向上的体育赛事,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和生命健康的宗旨,坚决杜绝运动员使用各种兴奋剂。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务实品质在各种体育赛事中得到了客观遵循。
遵纪守法是中华体育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体现了严于律己的道德作风,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共产党的先进性,将党的先进性理解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生命,视为党保持创造力的基础。推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体育明星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为祖国争金夺银,理应获得荣誉、鲜花和掌声。作为体育明星为祖国赢得荣耀,更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别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团结协作可以优势互补、彼此成就,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灵魂所在。竞技体育的胜利是靠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才能聚集较大能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团队协作精神。马克思历来重视团结问题,他认为以实现全人类团结为目标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协作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珍贵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向前。排球主教练郎平说:“中国女排以团队技术著称,只有最好的团队,没有最好的个人。”团结协作是关键。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上,中国女足也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中华体育精神。
2019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有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更偏爱专业技术的学习,对于理论课,尤其是思政课兴趣不够浓厚,纯理论的思政课教育也备受议论,而思政理论知识的欠缺又会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规划不够健全,拼搏精神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从而制约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思政教育功能未能较好发挥。[3]基于此,高职的思政课教育要结合学生特点,在确立育人目标的前提下,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授课方式,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等体育盛会与体育赛事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全方位提升素养,正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中华体育精神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鲜活性等有着独特优势。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方面具有同一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详细解释,他指出人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都得到协调充分发展,包括人的志向兴趣、才智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视教育工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产生共产主义意识[5]。在当今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诞生的,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科学求实的世界观、尊重规则的法治观以及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大局观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的重要手段。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将高职院校思政必修课的教学目标视同一个整体的体系进行审视,以守法爱国、职业精神、人生价值、科学精神等为系统要素,形成高职院校思政课总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要素方面来看,中华体育精神所展现的本质与此具有高度耦合性。“为国争光、无私奉献”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体育运动员甘于用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以及胸怀的“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仰,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政治认同感和人生价值追求。“科学求实、遵纪守法”所彰显的尊重科学、尊重规则的求真务实品质,可以激发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具备规则意识的职业精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所表现的为了集体荣誉,相互团结、密切配合、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学生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奋进的职业精神。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不够鲜活,仅仅依靠教材很难达到思政课育人目标。中华体育精神以及相关赛事素材与思政课的融合恰好满足了思政课鲜活性的需要。作为中华民族在体育运动发展中启迪和孕育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精神追求。不同时代的体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了生动的脚注。从旧中国时期的国衰民弱开始,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以体育推动国民觉醒,强调将体育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挂钩,中国的体育运动与革命战争发展同频,这与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协同。在各种体育竞技中彰显的伟大精神力量的人物等素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活力。通过中国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素材,让学生感知中国向世界展示的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树立四个自信。通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比赛中运动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激励学生用奋斗成就梦想,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亚洲杯“女足夺冠”素材,激励学生敢于拼搏、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团结一致的意志品质。将中华体育精神的鲜活素材与高校思政课理论的结合,解决了高校思政课“空”对“空”的难题,满足了学生的现实需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体育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华体育精神在教学中的育人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强化自身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全方位学习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沿革,梳理中华体育精神的演变历程,深化中华体育精神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当代意义,只有自己真懂、真会、真了解才能在课程中讲深、讲实、讲活。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对体育的热爱和兴趣。在思想上要明白体育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自我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在课堂上给同学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身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时,要多关注体育赛事,多看体育新闻,多了解体育热点,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只有自己真的感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才能更好实施。再次,教师需要对自己教育语言精雕细琢。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媒介,教师需要将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传统的、专业化的文本式话语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生活式话语,[6]基于学生的体育实践,用其喜闻乐见的话语展开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理念,设计具体融入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为中华体育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做好基准,把握好源头。
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服务教学的最直接工具,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在教学的内容层面将中华体育精神与之结合,是中华体育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是集思想性、先进性、时代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其中要清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简单机械一味地为了融入而融入,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力之间的偏差,灵活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元素搭建教学桥梁,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组建中华体育精神资源库,使中华体育精神科学合理地融合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可操作性,这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思政课知识点的对接,将中华体育精神恰当巧妙地融入相应课程对应的章节中,针对性地与相关知识点对接。[7]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总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得以实施的有效途径,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通过采用典型的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2022年是中国体育大年,具有时代特征生动感人的体育典型案例众多,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思政课相关的教学理论,选取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学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共鸣。[8]例如,讲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时,可以结合令亿万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地在2022年印度举办的亚洲杯“女足夺冠”的故事,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同学讲解清楚中国女足在艰难的逆境拼搏中彰显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通过案例的讲解激发学生用永不服输、奋进拼搏的精神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专题讲授法。高校教师在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针对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专题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表现出教师对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聚集,增强学生对体育精神教育的冲击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较快地回应学生所关注的体育热点与体育赛事,在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体育热点背后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热点的客观理解,从而起到更好育人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中华体育精神专题教学时,需要结合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为何要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怎样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等问题开设系列专题。在具体素材筛选方面,要注意结合最新、距学生最近、最具时代感的运动员与体育事件,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体育热点问题,筛选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主流价值话题,通过深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历程,深度剖析体育热点隐藏的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情怀。与此同时,要选取容易引起学生认识不清、容易被不正确的社会舆论诱导的体育热点问题,通过剖析事件的原委,厘清背后的逻辑关系,批驳错误认识,解决学生的困惑,避免被不恰当的社会舆论误导。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全面分析中华体育精神,要用我国在体育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育元勋人物、模范人物等先进事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
充分利用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中华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做好校园体育文化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9]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及专业特性设计不同的体育设施。例如,以“逐梦”为主题,在校园不同区域设计运动、学习、娱乐等体育器材,从学生的体验感角度强化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还可以在校园设计不同主题的体育景观作品,从视觉的角度加强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例如,以“奥林匹克”为主题设计校园景观造型,融入学生打卡拍照等元素,传递体育运动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校园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高等院校可以针对教育理念开设以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强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认知。例如,以校运会为契机,举办校运会吉祥物设计大赛,结合高等院校办校特色,宣传和彰显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达到中华体育精神思政育人目的。可以通过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开展中华体育精神征文大赛,强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再如,以“全民健康”为主题,开展师生每日运动打卡体育月活动,将体育运动与中华体育精神结合,师生共同参与,将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评价体系是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成度如何的主要手段。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可以综合考察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以及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关注以下两个环节:其一,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互动、线上话题讨论、对体育热点事件的观点反馈,观测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总结经验、纠正不足;其二,结果性评价。可以通过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完成教学论文,通过学生的思想观点表述评价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效果。也可以通过期末考试,针对中华体育精神设计相关知识点考题,通过学生答题状况进行评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体育自信。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从一个侧面书写着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历程,也提供了一扇观察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窗口。[10]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中共中央坚持全方位育人的生动实践。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展现的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的时代要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