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观整体性探析

2022-11-25 00:1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杨 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观整体性探析

杨 军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理论形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对其宏观整体性的探究既是思想体系整体性构建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思想的实践诉求。从马克思主义宏观整体性来看,新思想具备了鲜明“主题”“形成”逻辑、“理论”体系、哲学“方法”“发展”路径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并将人民立场一以贯之其中,因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实践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众多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归结为一个整体,整体是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或整个过程的全部。换言之,任何一个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或思想体系,归根结底都是由一个整体构成的,这既是事物存在的一般形式,也符合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作为理论形态的新思想无疑是整体性的,对其整体性的探究有利于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在我们党砥砺奋进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作为体系完备的思想,其主题、内容、形成、方法及发展等整体性特征是如何凸显出来的?这一科学理论的整体性问题探索随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同时,强调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代高度耦合、与人民共命运。因此,从整体性维度来探究新思想,既是新思想创新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用它指导实践之需要。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的整体性

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必然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所谓举旗抓纲,纲举目张,新思想的形成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逻辑演进的,这就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成立后就把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围绕这个主题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新思想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规划的目标路径、价值旨归都源于这个主题,并在这个主题的总揽下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是如此,《决议》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进行谋篇布局,充分体现了新思想主题的整体性。回望历史,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其孜孜不倦追求的民族复兴,就是“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这个主题的形象比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出表现,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比喻成“山”,将中国共产党人比喻成“愚公”,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也要“移山”,我们也要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天,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须要有全体“中华儿女多奇志”的齐心协力,同样需要最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使这一主题更加凸显、更加深入人心,反复强调“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3]。“复兴”是新思想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这些论述,从主题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关照出发,以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吸取伟大建党精神的智慧和力量,充分阐释了新思想主题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部分寓于整体性之中,“复兴”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并不矛盾,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这一“主题”[7],这一“主题”可以从时空维度加以阐释,时间维度强调的“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空间维度而言,包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其理论传承与创新路径是在这个主题下进行的,这个主题的确立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其主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始,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呈现脉络,始终围绕主题的问题逻辑一一展开。因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形成的动态路径和整体谋划布局,主题无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需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这个新时代课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其架构的内在逻辑来看,第一个“什么样”解决发展问题,第二个“什么样”解决目标问题,第三个“什么样”解决执政党建设问题。从时间轴来看,我们党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将新时代党的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场景下,其历史经验厚重、其时代特征明显、其政党特色凸显、其制度优势彰显,将这一主题与党的百年奋斗宏观叙事场景融入一体,相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而言,新思想的主题立意更加深远,理论内涵更显丰富,历史关照更为深邃,融会贯通于《决议》所概括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之中。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寓于新思想的主题之中。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整体性

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既是实践检视理论是不是真理性的认识,同时完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思想理论诞生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连续性和正向性的过程,新的理论除了高度契合新的实践外,还需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以此作为形成新理论的思想基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何以如此?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8]3。可见,任何理论都是对时代呼声作出回应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赓续前人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坐标,以新的实践为理论生成的土壤,产生了新思想。它既没有丢掉“老祖宗”,也讲了很多“新话”。因此,从整体性视角理清新思想与“老祖宗”的内在关系,探究其源和流的思想表征,有利于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识新思想应运而生的客观规律性。

不难发现,新思想整体性理论来源不外乎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实践来源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文化来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智慧,辅之以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时代条件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阐释的三个“意味着”。因此,理论来源、实践基础、文化传承、时代条件等四个方面的整体性及相互作用形成了新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既包括对原来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形态,也包括对原有理论体系的部分补充;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既包括对原有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认知的扩展,也包括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从方法论来看,既包括对原有理论体系方法论的提升,也包括对一些不合时宜的理念、论断进行与实践相同步、与人民共命运的取舍,因而提出新的观点和战略。

从新思想的整体性来看:其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睿智的眼光观察世界,体察中国,准确把握新时代前进的脉搏,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宽广的全球视野;其二,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挑战,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其三,强调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将群众路线与治国理政相结合,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现实关照紧密结合起来;其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作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无论是理论的战略高度,还是思想的深度、实践的厚度,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9]337-338这为我们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方法。一切真知源自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时代命题、实践破题、理论解题、人民判题,正是在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顺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顺利实现了两个“历史性”变革及成就,提炼、归纳、创新,创立了新思想。

此外,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思想信仰是党的灵魂,理论则是将思想信仰与具体实践结合的策略与目标,是历史阶段性的党的集体意志与社会发展进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党而言,仅有坚定的思想信仰还不够,还必须能将思想信仰转化为历史阶段性的、能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和自觉的集体意志与具体实践,这就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建设。理论是哲学形态的具体表征,加强理论建设就时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的运用,确保有正确的路线,路线正确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习近平提出如思想的“总开关”、精神上的“钙”、抓“关键少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文化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理论观点,都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创新论断,是对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

理论的整体性要求有完整的理论架构,有举旗定向的主题,有贯穿其中的主线,有逻辑严谨的层级关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坚定的人民立场,有动态发展的解决问题的逻辑路线图,等等。就新思想而言,“民族复兴”是新思想的主题;一条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个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发展路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抓手,“五位一体”总布局为统揽;“五大发展理念”。理论的逻辑展开遵循整体性的视角,深刻审视所处的新时代发展阶段性特征是高质量发展,运用战略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其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其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其基本思路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各个方面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进行历史性变革、从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带一路”出发,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形态的哲学高度探析新思想的意蕴及价值旨归,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又紧密结合具体的实践予以创新发展。如前所述,看家本领是共产党人的“武林宝典”,只有运用它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10]。怎样学?学习的具体方法如何?“首先是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其次是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再次是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1]279-281这一论述彰显了理论阐释的彻底性,因而能起到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就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丰富多彩的实践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生动展示。

新思想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情怀。比如,对初级阶段论的新阐释和立体式拓展,表现在“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12]6。这一论述拓展了“初级阶段论”的内涵,从“五位一体”的宏观视野到日常工作的微观照应都要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此同时,新思想对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系,新发展理念以及战略思维:包括制度设计、路径选择、行进道路、总体谋划、动力牵引、条件保障、国际战略、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因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的整体性

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包括静态模式下系统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各个子系统,也包括运动过程中系统范畴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等哲学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新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呼唤,正确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政治论断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从整体上提出“十个明确”,作为理论整体性的框架要旨,为理论走向实践具体规划了“十四条”基本方略的路径模式。这些都是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典范。

一是整体性话语呈现。习近平提出的“五位一体”“四个自信”“四个全面”“四个伟大”“两个大局”“两山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两个大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紧握新时代前进的脉搏,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观念,全面理顺并深刻把握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整体观的新发展、新创造。

二是系统性改革推进。任何事物的系统性寓于整体性之中,且在整体性框架内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就是如此,它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个领域、某个系统的改革,而是集群式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3]如此,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所有要素往有利于整体性发展的紧密联系、正向影响、相互促进的方向行进。对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应本着“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支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性发展观的重大升华。

三是协调性举措并行。事物整体性的发展有赖于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内部的各个系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但要确保相互作用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条件是加强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判断,从理论整体性来看,要实现复兴的主题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不放,新思想围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构筑了“十个明确”的总纲和“十四个坚持”的协调性路径,为最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提供方法论的举措。诸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等都是协调性的生动体现。新思想以总布局统揽战略布局、以总任务牵引总目标、以治国理政为抓手、以从严治党为保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无不体现了协调性发展的特点,彰显出理论思维的中国特色,凸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其真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开放和发展的体系构建是其具有勃勃生机的外在表征,按照理论的传承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质而言,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和智慧的基础上前进的,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不断深入和拓展的逻辑使然。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14]599如是观之,新思想不是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而是在诸多方面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是应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转型的需要,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着深切沉毅的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底气,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实现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强国”愿望;围绕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总结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就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和历史课题,形成了关于党建、道路、理论、发展、战略、步骤、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如: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基点,以政治建设为首位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建设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同执政党的根基紧密结合起来,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去加以认识。

二是针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创造性地丰富了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将思想、组织、作风的“三大”建设拓展至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五大”建设,强调制度建设必须一以贯之;提出总抓手是全面从严治党,基本路径是树立“三个进一步解放”;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从“五大关系”入手,进一步“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5]。这些论断的提出,既坚持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在新时代加以丰富和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又强调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既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总结,又强调思想理论的顶层指导作用;既重视大胆尝试的实践观,又指明实践规律性的重要作用;既尊重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又把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其结合点。

三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识。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被称为“特色”的“五个基本”,党的十九大将“五个基本”进行概括,表现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个基本”。将纲领、经验、要求统揽为基本方略,如此一来,基本方略一方面继承了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的发展加以发展整合,在“十个明确”的总纲下,为“十四个坚持”提供了理论依归和实践指向,无疑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很显然,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面临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有所不同,面对的内外环境和坐标方位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方位、视野、角度、侧重点也就明显不同。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并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问题贯穿其中,新思想主要是解决“强起来”的问题,根据新时代这个坐标定位,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通过对建党百年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总结,以永无止境的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研究和回答上述三个“什么样”“怎样”[1]等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加深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因而说它实现了理论形态上的飞跃。

新思想宏观整体性理论形态以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为基础,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革命性、斗争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其理论形态的整体性呈现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理论高度的过程,这样的整体性特点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议》里集中体现了出来。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3]习近平.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4(1).

[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8][德]弗兰茨·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臧安民.增强政治意识 把握政治大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21-03-12(1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11-14(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11-28(5).

2021-12-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YJA710038)阶段性成果。

杨军(1969-),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

D26

A

1673-2219(2022)01-0001-05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