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文,王 鑫,冯 喜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四维透析
张竞文,王 鑫,冯 喜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改革不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模板,更不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和对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版、活力版、中国版和现代版。本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的这四重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社会改革;历史文化;中国国情;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不断前进的改革。”[1]因而新时代我国的改革是有中国特色的。这种特色有机融合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我们国家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结合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和历久弥新的深层文化基因。这就决定了中国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定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因而在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但又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借用了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语言、术语,但是赋予了它们崭新的时代意义。譬如我们就从《礼记·礼运》中提取了一个现如今耳熟能详的概念——“小康”,它准确地传递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它作为国家发展的具体目标。首先,这个理念符合了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其次,广大的人民群众又非常理解和支持这个发展目标。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天下大同”的思想密切相关,并且还用“天下大同”的思想来阐释共产主义,从而赋予了它崭新的意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产党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实事求是”,也是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事求是”这个思想原则一直是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坚持的思想取向,同时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
总之,新时代的社会改革借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包括基本的概念、术语、范畴,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结合新时代中国新鲜的实践及其经验予以了创新性的运用。这样,一方面继承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获得了新生,用来表达当下的中国实践。在新时代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穿越历史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所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得以再次迸发,从而为社会改革凝聚了最广泛的共识和最强劲的精神力量。因而,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改革不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母版,而是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同新时代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形成的创新版,实现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推陈出新。
新时代的社会改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恰恰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消除了自己的私有性质,归整个社会所有;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了商品经济,实现产品经济;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力性质,成为社会管理的部门,等等。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的这些特征与在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不相符合的,因而我们不能按照设想的这些特征来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会遭遇失败。比如我国还不能消灭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反而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阶级斗争在局部范围内还存在,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性质不能削弱,反而要强化,需要把民主和专政统一起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这些新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模板,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辛探索。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下仍然具有真理的力量,仍然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马克思不是从道德、伦理的立场上去分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去透视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而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新主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如在经济发展领域,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和市场这两个看似不相容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充分实现政府和市场二者的结合,同时又克服二者的弊端。而对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近代化运动本质上讲就是动产战胜不动产的过程,即货币战胜土地的过程,也就是要把土地纳入到市场,纳入到资本的运动当中。我国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是以中国的形式和特色在重演着这个过程。改革开放前土地是不允许买卖和进入市场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然后纳入市场以作为招商引资的筹码。“土地财政”容易侵犯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多样的腐败,因而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必然是不能持久的,必然要被抛弃的。这样,土地改革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把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允许经营权在市场上流动,从而赋予了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3]。我国在经济领域所推行的改革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在我国具体国情中的运用。
因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社会改革绝对不是简单套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出来的模板,与之相反,而是在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融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21世纪特点的活力版。
新时代的社会改革不是闭门造车的封闭式改革,也不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次翻版,而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上的中国版。中国社会的改革学习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譬如南斯拉夫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结合本国国情建立起了以“社会主义工人自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经济发展道路即市场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许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纷纷前往南斯拉夫学习,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好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
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所以走出来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定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机械地照搬照抄它国的模式和道路一定会失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认定的发展道路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缘由所在。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社会的改革都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条扎根于祖国大地上的发展道路,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把当代中国的实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种特色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分配方式、所有制等方方面面。譬如在经济领域,我们史无前例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积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积极探索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难题。在政治领域,我们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避免了多党政治的利益陷阱,防止了“拳头政治”。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改革绝对不是翻录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版本,相反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在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开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新时代的社会改革是在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工业化,因而我国的现代化也必须首先是工业化。没有先进的工业化水平,没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我们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现代化是用货币或资本调节生产要素,运用的是市场机制,因而我国的现代化也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利用资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现代化也是以科学技术及其进步为支撑的,没有科学技术创新及其进步,现代化建设就会举步维艰,处处受阻。因而,我们也必须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从而顺利进行。
虽然我国的社会改革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些一般规律也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规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4]159“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工业化的顺序和方式上: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是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自然发展的,因而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走西方“串联式”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走“并联式”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包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也要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且要同步推进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4]159。在过去的二百年中,我们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统治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同样,我们也没能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民族解放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但同时我们还要把失去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追回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然是“并联式”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是极其复杂的,也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其艰巨性、困难性世所罕见。
“串联式”发展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会在我国集中出现,从而给社会和谐、人民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譬如在环境问题上,工业造成的大气、水污染,城市化造成的土地、水资源问题,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分阶段出现的,而这些问题在我国是集中出现的。可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期、多发期、严峻期、协调期都在我国出现了,使得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叠加型、耦合型的特点。因此,我们既要进行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还要进一步完成工业化,深度参与以石墨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量子科学、核聚变为主攻方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见,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改革不是翻录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版本,相反是在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和现代化普遍规律相结合的新型现代版。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4.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34.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5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D61
A
1674-327X (2022)03-0012-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3.004
2022-01-1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1CDJ005)
张竞文(1993-),女,辽宁锦州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