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玮,张志胜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的农旅特色小镇建设
王珺玮,张志胜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农旅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需要理清其现实梗阻和破局之策。本文通过逻辑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发现,乡村人才振兴与农旅特色小镇建设之间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鉴于个案的农旅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到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在外人才回流动能不足等困扰,本文提出只有从吸引外地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两个方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才能为农旅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农旅特色小镇;现实梗阻;人才振兴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农旅特色小镇已成为助推我国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理念之后,连续6年的(2016—2021)“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均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设建议以及科学的建设要求。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1]。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部分特色小镇建设中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印发了《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
在各地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国内学者纷纷对特色小镇建设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梳理现有的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者们认为,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特色小镇的建设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2],还带动了一大批村镇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他们收入,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3]。二是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房地产化趋势明显、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人力物力资源大量浪费等情况[4],且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少小镇风貌无特色、人文风情不诱人、产业联动不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5]。三是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学者们认为,特色小镇重在“特色”,要注重保护小镇的特色[6],重视小镇管理运营,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监督,正确引导特色小镇的开发,并应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开发[7]。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推进农旅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既有成果鲜有从“人才”的视角来关注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针对乡村振兴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中人才短缺的问题,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关键在人,人才同样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以人才振兴为视角来探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问题,不仅拓展了特色小镇建设的观察视角,还会丰富乡村振兴的研究内容。
乡村人才振兴与农旅类特色小镇建设互促互进,人才振兴能够为农旅特色小镇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应地,农旅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建设也为乡村的人才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
人才是农旅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才振兴是推动农旅特色小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是农旅特色小镇产业振兴的主力军。兴旺的产业是特色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优秀的产业人才是农旅特色小镇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具体说来:一是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能够促进特色小镇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许多外来资本参与农旅特色小镇的旅游项目建设,不少特色小镇出现了千人一面、同质化现象,缺少兼具个性和灵魂的文旅项目,主要是因为缺少对小镇历史文化、特定风俗十分了解的旅游管理与开发人才。优秀的旅游管理与开发人才能够将特色小镇的本土资源融入相关旅游产业和项目之中,打造出小镇特有的旅游产业品牌,进而使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是优秀的销售人才能够不断创新农旅特色小镇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与加工方式。比如,精通互联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够为特色小镇农产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搭建新的销售平台,实现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熟练掌握农产品再加工技术的人才则能够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其附加值,等等。
其次,优秀的文化人才是农旅特色小镇文化振兴的动力源。农旅特色小镇中保存完好的地域文化、乡村风貌是其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人,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才能推动特色小镇的文化振兴。具体而言:第一,优秀的文化人才能够对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实行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并能为其高质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例如,优秀的文化人才在对特色小镇的人文脉络进行深度梳理后,能够准确地找到农旅特色小镇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并将其移植到小镇的旅游文化建设中,使其在小镇的特色旅游业发展中得到裂变与生长。第二,优秀的文化人才能够提升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特色小镇文化振兴的外在方式。优秀的文化人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特色小镇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有意义的文化活动[8]。比如,书画展览、演艺活动等,这不仅能够宣传小镇文化,还能让小镇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为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输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最后,生态保护人才是农旅特色小镇生态振兴的关键力量。一者,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人才可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保护特色小镇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掌握环保专业技术的人才可以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建立特色小镇的环保制度,发布相关的环保措施,展开禁渔期内禁止网鱼、污染源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遵循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还实现了特色小镇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者,懂得环保知识的小镇运营与管理者能够引导特色小镇实现绿色发展。如,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倡导使用环保材料,在当地农产品加工推行绿色的生产工艺等,这些均能推动特色小镇的绿色发展。
首先,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利于吸引人才回流。农旅特色小镇从开始投入到建成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建设伊始,有关部门就要对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需要许多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的人才;农旅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精通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农旅特色小镇建成后,所在地区的农民可以开办旅馆、饭店、商店以及各类旅游纪念品小摊点,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还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农旅特色小镇建成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也会随之增多,愿意回来的人才自然也就多了,从而能够从整体上促进特色小镇所在地的人才振兴。
其次,农旅特色小镇建设改善了当地生产与生活设施,增强了人才回流的吸引力。农旅特色小镇大多地处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因而为提高该地区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质量提供了机会。方便快捷的交通、较高水平的医疗及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外来人才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为特色小镇的“招才纳贤”提供了可能。
最后,农旅特色小镇为本土人才回乡创业提供了经济基础。特色小镇建设集聚了大量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可以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经济发展效应,有利于城乡产业整合以及当地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与就业创造了无数的可能。家乡经济发达了、富裕了,生活条件提高了,那些优秀的本土人才自然就会愿意留下来。
陡沙河温泉小镇位于安徽省霍山县上土市镇,背靠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前依淮河源头淠河,是个典型的在边远山区建设的旅游特色小镇。2017年,上土市镇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富锶温泉自然资源,建设了以温泉为主导产业的陡沙河特色小镇。陡沙河温泉小镇由温泉小镇核心区、花果之乡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活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区构成,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有温泉中心、国医馆、温泉博物馆、小镇客厅等若干个养生度假项目。温泉小镇所属的上土市镇身处大别山腹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严重,导致温泉小镇建设中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且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吸引人才动能不足三个方面。
人才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该镇处在偏远山区,距离县城60多公里,交通道路比较落后,都是弯弯绕绕的山路。并且该镇的教育医疗条件和县城差距很大,进城陪读现象广泛。此外,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好。电力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备,遭遇雷雨或大雪等恶劣天气,就不可避免地停电,有时甚至停电半个月左右,给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通信网络上,山区网络也不能做到全覆盖,且网速、通话信号普遍低于城市。这些都导致本地原生居民大量向外流动,外地的人员不愿意到乡村,因此,陡沙河村中呈现出一种人才单向度的外流态势,致使特色小镇建设所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温泉特色小镇建设中缺乏高素质人才。温泉小镇建设,不仅需要青壮年劳动力,还需要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与管理型人才。由于城乡差距仍在拉大,温泉小镇中外出求学的年轻人主要是为了去富裕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有人甚至把学成回乡工作视作没有出息。另外,那些在外工作的退休人员因为乡村基础设施差,也不习惯回乡养老。因而,特色小镇的一线服务人员很多学历层次较低,基本上都是高中及大专学历,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优秀的乡村干部。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比如让省县机关干部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等。但这些多是短期举措,不能彻底解决乡村干部素质差、水平低的“顽疾”。上土市镇整体而言,现有政策和措施还远不能为乡村留住大量的优秀人才。据调查,陡沙河村村干部共6名,其中4人是高中毕业,只有2人为大专学历,这使温泉特色小镇建设处于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
该特色小镇目前的发展状况还未能达到理想状况。工资待遇十分一般,人均只有2 000元,同时还不能很好地提供与个人素质完全匹配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该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时没有带动其他的产业发展,如新兴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发展。此外,温泉小镇所在地区娱乐生活不够丰富,没有游乐场、酒吧、电影院和大型商场等娱乐设施,人们的休闲生活比较单调,这对于追求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此,特色小镇在吸引人才回流方面仍然存在着动能不足的问题。
农旅特色小镇与乡村人才振兴互为支持,要想克服现实梗阻,实现农旅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外“引”内“育”,加快乡村人才振兴进程。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是激活农旅特色小镇活力、保障其高质量发展的便捷之选。要想从外部引进各类人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的主管部门需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人才引进政策要结合农旅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并以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另外,有了适宜的人才引进措施,还要进行积极宣传。譬如,利用微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平台对相关的人才引进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并对其进行全方位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措施的“含金量”。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这些措施得以落实到位。
其次,特色小镇建设中要让引进的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以双重满足。要在充分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比如,在购房方面给予比较优惠的价格以及一定的补贴,让他们自愿在特色小镇“扎根”。此外,特色小镇建设中还应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当地政府及小镇管理人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方法,认真听取引进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制定科学可行的举措,给引进的人才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关注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特色小镇所在地的政府要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并积极向城市看齐,确保引进人才的子女能够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农旅特色小镇建设中还要激发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并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旅特色小镇建设人才。根据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培养相关人才,可以更快速、高效地缓解小镇建设人才短缺的困境。如,对美食人才的培养应由特色小镇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以及镇政府对特色小镇周边的农家乐经营户进行统一的厨艺培训以及营销策略培训。如此一来,农家乐不仅让游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美食,留住游客的心,为小镇带来人气,还能开发本地的美食品牌,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又如,特色小镇建设者和管理者与当地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由高职院校开设特色小镇所在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以及特色小镇营销与服务的课程,为特色小镇培养相应的产业与服务人才。
其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挽留地方人才。人们从古到今都有乡土情结。这种感情就像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建设农旅特色小镇亦可利用这种情感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农民工、大学生都可能回乡发展创业,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家乡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之外,特色小镇所在地政府还要给回乡创业人员予以物质及政策支持。例如,对那些在特色小镇创业的返乡人员从银行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适度关照,以减轻他们创业前期的经济压力。
最后,吸引新乡贤回归。新乡贤是农旅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通过唤醒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可以充分动员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为此,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民风民俗,制定合理措施维护新乡贤的合理权益,努力探索公职人员“告老还乡”制度,充分激发新乡贤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以及为特色小镇建设出谋划策的热情。二是有关部门需关注在外新乡贤回乡后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不能使他们回乡的生活质量变差。三要注重从当地的致富能手、退役军人、高学历人才、退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各类建设人才,动员他们参与特色小镇的管理与运营,为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发挥聪明才智。
近年来,各地的农旅特色小镇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人才“瓶颈”的制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推行乡村振兴之际,以乡村的人才振兴为契机,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所面临的人才总量不足、留守在镇的人才素质总体不高、特色小镇建设吸引人才“回流”动能不够等现实梗阻,需采取外“引”内“育”的人才振兴举措予以积极疏通。即,在多措并举吸引各类人才加盟农旅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多形式激发内生动力培育本土人才,“内、外”协同联动,以期汇集各方面的建设主体和建设资源,从而推动农旅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1-28) [2021-01-05].http://www.farmer.com.cn/uzt/ywj/gea/201601/t20160128_1176612_3.htm.
[2] 郭昭君.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J]. 中国市场, 2019(12): 61, 63.
[3] 程响, 何继新. 城乡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基于城乡区域要素流动理论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 2018(10): 89-93.
[4] 王大为, 李媛. 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问题与可持续推进策略[J]. 经济纵横, 2019(8): 69-75.
[5] 郑甘甜, 邢美华, 王维薇. 农旅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3): 243-244.
[6] 胡亚昆, 刘春雨, 李轶璠.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及启示[J]. 宏观经济管理, 2020(9): 36-37, 40.
[7] 王海飞. 供给侧视阈下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基于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调查[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7(4): 131-139.
[8] 齐欣.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F327;F592
A
1674-327X (2022)03-0033-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3.008
2021-08-2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20D63)
王珺玮(1998-),女,安徽霍山人,硕士生。
张志胜(1974-),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许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