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GS协助诊断无焦痂型丛林斑疹伤寒1例

2022-11-24 07:33李沁芸张和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丛林入院测序

李沁芸,成 龙,谢 荣,张和平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1. 肾病内科; 2. 肿瘤内科,四川 南充 637400)

丛林斑疹伤寒又名恙虫病,是一种螨媒传染病,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tsutsugamushi)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导致多脏器损伤,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安徽、广西、福建一带[1]。丛林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皮疹和焦痂,通过典型焦痂很容易诊断,然而,没有焦痂的患者却很难鉴别。1例54岁男性恙虫病患者无特征性焦痂,且在就医地区少见,故未能及时诊断。宏基因组二代基因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又称为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该技术在恙虫病早期诊断方面优于传统临床方法,尤其有助于诊断没有典型焦痂体征的患者[2],故应用于本病例协助诊断。送mNGS明确病原体为恙虫病东方体,最终诊断为为丛林斑疹伤寒。现报告此病例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1 病历资料

1.1 病史 患者男性,54岁,汉族,四川广安人,在广西从事野外架线工作,入院前20+d从广西回到当地,入院前一周开始出现发热(未测体温)、头痛、眼红及全身乏力,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咯痰,痰液不易咯出,腰部疼痛,自行在院外口服药物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以上症状缓解不明显,此后反复发热,最高体温达39.8℃。入院前3+d开始出现鼻出血,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量减少(约600 mL/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住院。

1.2 体格检查及既往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9.2℃,脉搏13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2/83 mmHg,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斑、瘀点,未发现焦痂。浅表颈部、腹股沟区、腋窝可扪及多个鸽子蛋大小、无痛淋巴结;球结膜充血,双下肺呼吸音稍低,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剑突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肾区轻度叩击痛。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9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57×109/L,血小板49×109/L,血红蛋白113 g/L,淋巴细胞绝对值2.19×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0.1×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血肌酐40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9 U/L,降钙素原5.145 ng/mL。淀粉酶162 U/L,脂肪酶187 U/L,血浆D-二聚体(D-D) 29.19 μg/mL,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P-FDP)77.8 μg/mL。尿常规:隐血±,蛋白+。发热相关指标筛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真菌、EB病毒、伤寒、副伤寒指标均阴性;粪便培养未检出沙门及志贺菌;血培养双套、痰培养均阴性;Q热立克次体IgM、肺炎支原体IgM、衣原体IgM、呼吸道合胞病毒IgM、腺病毒IgM、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gM均阴性。浅表超声:双侧颈部3~5区淋巴结轻度增大,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腹部超声:脾大,肝、肾、胆囊、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下腹部肠管间少量积液;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包少量积液;肺部及腹部CT提示双肺渗出性病变,胸腔积液伴有肺部受压;双侧肾周筋膜增厚,腹膜炎表现。

1.4 治疗经过及预后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心、肝、肾、凝血),肺部感染,腹膜炎,但病原学不明,入院立即先后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仍波动在38.5~39.8℃。为明确诊断送mNGS,3 d后检测结果报告为恙虫病东方体,检出序列数16,测得该物种序列的总碱基数为1 200 bp,序列覆盖总长度为1 186 bp,覆盖度为0.055 758%,平均深度为1.010×(图1)。送检Weil-Felix试验,结果为1∶160阳性,确诊丛林斑疹伤寒,换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治疗,患者未出现发热,治疗后肝肾功能逐渐好转,尿量增加。2周后复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返回四川广安当地。半年后门诊复查指标未见异常。

图1 恙虫病东方体基因组覆盖图Figure 1 Genome coverage map of Orientia tsutsugamushi

2 讨论

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发热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且很容易被漏诊、漏报。恙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好发于秋季和初冬,以恙螨幼虫为媒介,潜伏期为5~20 d,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症多,可导致多脏器损伤。常见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头痛、腹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肌炎、急腹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脑膜脑炎、心包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螨咬伤部位皮疹焦痂,通常在皮肤表面相交部位,如腋窝、腹股沟和腹股沟区域,可在突发发热前2~3 d出现,易在肿大的淋巴结周围形成,焦麻无痛,发痒,发热后3~8 d内可出现黄斑或斑丘疹[3]。但也有研究[4]报道部分患者找不到焦痂,更容易被误诊。本报告中患者为野外架线工人,以发热和MODS发病,全身皮肤黏膜未发现焦痂,虽有疫区流行病学史,但就医地区发病罕见,不易被诊断鉴别。据报道[3],在MODS的严重病例中,恙虫病病死率高达24%。漏诊或误诊可能会导致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病情加重,病程延长[5]。因此,实验室检测在恙虫病病例诊断中非常重要。

恙虫病诊断依赖血清学检测,如Weil-Felix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试验(ICT)等[6]。其中,基于IgM的ELISA方法最可靠[7],但价格昂贵且操作困难,应用受到限制。病原学检测是目前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mNGS直接对感染标本的核酸(DNA或RNA)进行高通量测序[8],与数据库比对分析后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等信息,能够快速、客观地检测到临床标本中较多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不依赖传统微生物培养,且无需特异性扩增,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的诊断[9]。mNGS显著提高了病原检测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对罕见病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优势,可用于判断现有成熟检测技术不能确定的病原体,或辅助诊断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10];还可以对抗菌药物耐药基因测序,在耐药性预测方面也显示出巨大潜力,为指导治疗方案和改进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诊断证据[8],是目前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临床感染问题的最后手段。许多已发表的病例报告和临床研究[9,11-12]表明,mNGS已成功应用于数十种标本类型,如脑脊液(CSF)、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血等。mNGS被广泛用于病原体检测、无创取样和快速诊断,是一项可能取代许多传统微生物工作流程的技术,在未来有望与实验室管理和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相结合,使病原学检测出现根本性转变[13]。

mNGS是一种识别引起发热的未知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本病例报告了mNGS成功协助诊断1例伴有MODS、症状不典型的恙虫病患者,最终患者治愈出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丛林入院测序
两种高通量测序平台应用于不同SARS-CoV-2变异株的对比研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生物测序走在前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丛林之歌
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丛林大作战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
Pei Cotz 回到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