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乡土作业设计
——以泉州乡土文化为例

2022-11-24 13:42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路线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张 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各学段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在地理教学中开展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主题学习,对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劳动能力、人地协调观、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名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起点,提供了大量乡土地理实践和劳动资源。地理与劳动结合赋能“双减”落地,科学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作业设计。探寻身边的海丝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培养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立足课标,明确作业设计可行性

(一)结合劳动教育与地理课程标准,精心选题设计作业

劳动教育课标中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建议,可根据不同目的地和不同行程,基于当地地理、文化等情况,开展家乡旅行路线设计项目,让学生先在学校进行规划,并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地理课程标准在“认识家乡”中提出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两则课标结合,选取家乡泉州作为切入点,为泉州设计旅行路线,并从中探究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的关系。

(二)关注初中学生心智特点,问需于学生

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性。有别于小学,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发展,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日益增强,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作业设计更强调实践体验,带着问题走进家乡,自主设计寻找海丝文化踪迹路线,设计路线,发现、探究海丝文化底蕴和内涵,探究海丝文化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享各自对海丝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体会海丝精神,进而通过为海丝文化保护与继承出力作为延伸,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立足时代变化,深挖乡土地理与劳动资源

“从文化积淀来看,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著名侨乡、闽南建筑和民俗的重要展示地。”两宋期间的造船航海技术提高,泉州港口因地理位置便利因素成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外商贸的重要城市。分析泉州为何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培养。宋代海船、古代航海工具、陶瓷器等文物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陈列,展示了当时繁华商贸的场景,则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基地,方便其了解过去的劳动形式和特点。正值泉州申遗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而暂时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旅游路线,给了学生一个利用地理知识从事脑力劳动、创新劳动成果的机会。

二、立足地理核心素养,设立作业设计目标

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作业设计的目标,根据具体的乡土区域资源及学情等制订可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突出地理学科开展旅游路线设计活动作业的独特优势(表1)。

表1 “泉州海丝文化”作业设计目标

三、主题式作业任务,有序高效推进地理实践与劳动活动

(一)寻海丝

该主题主要以前置作业形式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独立寻找、搜集整理泉州的海丝文化踪迹,如南安九日山上保留的古代祈风石刻、石湖码头航海通航的史迹、青龙巷的商贸遗迹、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等。重点查找见证海丝文化的代表性石刻、人物、民俗等。通过同学间共享“寻海丝”踪迹,在电子地图上标识出海丝踪迹地理位置。

(二)探海丝

1.发现探究问题

每5人组成探究小组,于前置作业任务中搜集整合一个海丝文化遗迹信息,自主发现海丝文化遗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课堂各组学生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对有意向的探究问题进行“头脑风暴”,选出探究问题并初步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列出需要实地验证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课堂作业。教师介入项目研究问题的设计,整合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点,初步帮助确定问题实地探究的地点、内容、日程等,学生修正并形成初步的实践方案。

2.实地考察

结合实地实情和查找的信息,增强当天实地考察成效,控制规划停留时间。观察记录,可利用相机拍摄下海丝踪迹vlog。在探海丝过程中,感知海丝文化深入泉州大街小巷,发现生活中平时未曾发现的海丝踪迹,强化感性认识乡土海丝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表2)。

表2 探究部分相关问题

3.体验探究分享

实地考察后,各探究小组在组内分享研学体验中的所学所思,讨论各自对海丝精神的理解,各小组分享各自探究主题、对海丝文化的理解及其体现的海丝精神,通过交流整合探究成果,以美篇形式传播,或制作成宣传小短片传播,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四、传海丝——设计旅游路线

一条好的旅行路线设计要考虑景点对象的典型性、各旅游景观点的相对密集性、交通区位的就近便利性、先后布局的合理性、旅行时间的安排预设等。通过共享“寻海丝”踪迹,在电子地图上标识出海丝踪迹地理位置,并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海丝踪迹,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形成10人的探究小组,共同策划路线、出行方式、安全问题等细节,设计合理的海丝文化旅游路线,并绘制旅游路线简图。各组对各自路线设计进行简单介绍,投票选出最优路线,绘制“重走海丝”旅游路线简图。

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初中生对旅游路线的制定、可操作性的思考分析能力较为欠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方的路线图,思考“路线选点是否有代表性?选点是否相互距离过远?规划是否避免走回头路?出行方式是否可行?是否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共同讨论完善方案,增强路线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五、制定多元评价方案,检验作业设计成效

(一)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编制评价表

多元评价方案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小组、学生。采用开放式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模式。“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评价表兼具评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表3)。

表3 乡土海丝文化探究作业评价指标

(二)树立“劳动榜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评价推选“海丝宣传大使”“海丝劳动先锋”“海丝文化通”“地理小学霸”“地理实践小能手”等榜样,分别从地理和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中树立“劳动榜样”,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六、凸显乡土文化精神,形成正确人地和谐观和劳动观念

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地理作业设计,紧扣“一带一路”新时代主题,充分利用开发乡土文化和实践基地,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建立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增强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在真实情境下,以课堂内外作业乡土主题探究的方式完成体验,和劳动教育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力流汗、知行结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注重深度学习,让教育回归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的本质上。加深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用海丝乡土文化中展现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只有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才能对这片家乡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路线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画路线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