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素爱
(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永安)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最让小学生头疼的莫过于习作了,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翻看学生的日记或随笔,有的记叙的是流水账,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的是靠模板套路写作,采用喊口号似的语言,表达的情感也非常生硬;有的为了凑字数,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条理,语句颠三倒四,甚至偏题、跑题;有的辞藻很华丽,却经不起细读,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什么学生拿到作文题无从下手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无从下笔到一写就收不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习作源泉,抓住时机,适当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平时,我总喜欢让学生看优秀的范文,或者也经常把班上学生写的好作文读给大家听,还让学生把优秀习作的优美句段积累并背诵下来,但在真正写作文时,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抄写好文章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抄比看和读的效果更好,通过抄可以达到记忆速度更快、印象更深刻的效果。一篇好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从而达到背诵的效果,远不如让他们先抄一遍再背的效果好。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经常让学生抄录好文章的句段,甚至整篇的好文章。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片段,可以把它们抄在专用的积累本上。按这个要求去做的学生,在习作时就能言之有物,细节描写也比较生动。因为他们在经常抄录的过程中,渐渐抄出了兴趣,抄出了门道,抄出了底气。这样语言积累就越来越丰富了,习作水平何愁不提高?
有时,学生会遇到用语言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也鼓励他们去抄,借别人的手和口巧妙地引用几句,就把事件写清楚了。比如,在让学生写关于端午节的习作时,学生因为对包粽子这个过程比较生疏,就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包一个粽子,他们也未必能把包粽子这个过程写清楚。于是,我让他们先去找一找有关包粽子的习作,把描写包粽子过程的句子抄下来,然后在习作课上移花接木地用在自己的习作里,这样就把包粽子的过程讲得一清二楚了,真可谓事半功倍。
习作还能模仿?这不是鼓励学生抄袭吗?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盯着它不利的一面,而对它的好处视而不见。只要我们正确运用,扬长避短,对于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遇到课文里好的片段,仿写就成了日常。例如,在学习《藏戏》时,课文的开篇连用了三个反问句来表现藏戏的三个特点,三个反问句独立成段,非常有气势,读起来还朗朗上口,这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从来没有见过。在交流这三个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之后,我马上让学生仿写。写的内容可以是美食,可以是美景,也可以状物。如学生写老干妈的精彩句子:
世界上还有几种美食可以跟老干妈相提并论?
世界上还有几种美食能像老干妈一样天天吃都不觉得腻的?
世界上还有几种美食会像老干妈一样打上一勺就能干完两大碗饭?
除了模仿段落,我还时常让他们仿写整篇文章。如模仿《阳光的两种用法》写《阳光的味道》,模仿《北京的春节》写《永安的端午节》,模仿《表里的生物》最后一段的结尾写《童年的趣事》……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模仿实践,学生在习作时依葫芦画瓢就容易多了。
猜即预测,它是自然存在的,可以说每个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无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心理活动。当然,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原文时要做到熟知故事情节,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准确把握。例如,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课时,我一步一步让学生预测:
胡萝卜先生和长胡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长胡子为什么让他常常发愁?
有了果酱这么好的营养品,漏刮的那根胡子会怎么样呢?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会带来什么有趣的事呢?
鸟太太找到晾尿布的绳子了吗?
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后就知道长胡子的内在含义——帮助他人。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预测:接下来胡萝卜先生还会碰到谁?会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做什么?此时,学生兴趣正浓,在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学生的思路大开,有的说长胡子可以帮助钓鱼的人钓到大鱼,有的说长胡子可以帮助消防员叔叔救人,有的说长胡子可能帮助落水的小动物,有的说猴妈妈用长胡子教小猴子荡秋千……看过原文的学生说胡萝卜先生最后用自己的长胡子帮助了自己。
不管学生的预测是否与原文一致,学生都获得了阅读预测带来的快乐。与原文一致,学生感到惊喜;不一致,也带来了思考的快乐。预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此外,老师还可以自己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预测,例如,妈妈往常下班都非常准时,可是今天为啥迟迟没回家呢?我猜测妈妈可能……
猜测1:妈妈请同事吃饭了。
依据:妈妈前几天升职加薪了。
猜测2:妈妈去菜鸟驿站领取包裹了。
依据:前几天是“双十一”,妈妈是购物狂。
猜测3:妈妈今天没开车,在等公交车。
依据:妈妈的车钥匙在茶几上。
猜测4:妈妈在下班的路上堵车了。
依据:我家附近一下雨就堵车,今天雨特别大。
……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种种预测,这不正是学生习作表达的素材吗?
所谓续写,就是把故事接着讲完。学生有了前期的预测实践,心中已经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这时再让学生合理构建故事的情节框架进行续写,笔下自然能生花。例如,在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续写故事”的教学中,教科书上提供了三幅图,这三幅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怎么过生日,而李晓明同学却默不作声,情绪低落,旁边的两位同学看到了,在悄悄商量怎样给李晓明过生日……第四幅图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不难想象,李晓明今年的生日一定不孤单,但具体是怎么过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发挥想象,把故事续写完整。
在续写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动交流:把自己想象成李晓明,如果你是李晓明,你希望怎样过这个生日?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人公的感受,续写的故事更不容易落入俗套。再让学生回归本位,把这个特别的生日写下来。在续写故事时,老师可以在板书上重点提示:起因、经过、结果、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甚至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词语,供他们借鉴,毕竟才三年级,他们的词汇积累量还比较少,有一些好词的填充,习作语言就会更灵动。
续写故事还可以在课文教学中进行,例如,续写《我要的是葫芦》、续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顺着原文的思路展开合理的想象,让故事的结局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又在情理之中。
要提高习作能力,还要教学生逐字逐词逐句推敲,炼字炼句。我们写作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如果在习作时没有好好锤炼语言,那么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无法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了。锤炼语言有时要做到惜字如金,有时不能放过细节描写。这些技巧如果只在学生习作时才进行强调,平时不加训练,学生习作就会显得平淡如水,毫无新鲜感。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锤炼语言的环境。
如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要表达“取得第一”这个意思时,可用“拔得头筹”“摘得桂冠”“勇夺第一”等词;要表达“全、都”这个意思时,可以用“一律”“清一色”。总之,在同一篇习作里,尽量要做到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多少字以上。学生为了达到字数要求,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把想到的都写进去,内容无生命力。针对这一现象,我经常让学生炼句子的表达。如炼“中心句”、炼“过渡句”、炼“修辞句”、炼“细节”。
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里一定要出现三处以上的修辞句,要有两处以上的细节描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习作开头偶尔有一些引出下文的句子,在习作的段与段之间也会出现句子衔接的过渡句,在结尾处也能看到几句较精彩的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中心句。
学生知道抓住细节描写能把事情写生动具体,但有时为了表达情感,还必须做到“不多写一个字”。例如,在教学《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句子“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分别让几个学生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把“起床、刷牙、吃饭”这三个连贯的词语写具体,然后让他们对比改写后的句子和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原文这三个词语是为了写出作者做这些事情时的欢快和迅速,进而也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的欢乐和期盼。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给他们多创造习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快乐作文,进而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