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霞
(甘肃省通渭县姜滩小学,甘肃 通渭)
现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十分密切,所以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严苛的标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扩充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开拓自身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开展多类多样的课程活动,进而实现吸引学生关注力、唤醒学生学习兴致、开放学生学习思维等目标,以强化小学信息技术课授课成效。
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一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学校会为学生配置很多的文化课程,以期巩固学生的文化基础,而对其他的辅助课程,教师和领导并不会给予过多关注,如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据相关统计数据,当前依旧有很多的小学在分配课程时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一周只设置1 节信息技术课,而且在接近期中或者期末考试时,还会出现信息技术课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现状必然会妨碍小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1]。
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仍旧有很多教师沿用以往单一且滞后的授课方法,在课程活动开展中选用“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便很难凸显出来。通常都是教师在课上给学生演示一遍计算机操作流程,然后让学生跟着一起练习,以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有很多教师不注重给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玩小游戏或者看短视频等,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会觉得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他们发展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倘若长时间如此,必然会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学生的成长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小时候就接触了信息技术,还有部分学生仅仅在校才能接触到信息技术,这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各有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并不会按照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只会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为学生讲授相应的课程知识。如此就会使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不能紧随课程进度,从而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致,乃至心生厌学情绪,这样就无法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实施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来讲,只有学生伴着兴趣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才可以自觉地投入课程环境当中,从而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素养。所以,教师务必要想办法为学生构建趣味性强的课堂环境,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便可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力度,借助班级中的多媒体,依据学生实际状况,为学生创设课程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懂更多的课程知识[3]。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向学生讲授“画图”相关内容的时候,便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课程情境,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活动当中,保证高效课堂的形成。上课伊始,为学生播放预先剪辑好的卡通人物形象课件,在学习期间,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适时做出总结,进而在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一个初步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身学懂了哪些内容以及难懂的知识。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的观点及想法一一记录下来,最终将全部的观点及想法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反复地向学生展示卡通形象视频,让学生始终身处生动形象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懂更多的课程知识。最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作品的平台,如此便可显著提升课堂授课成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活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致,进而促使学生能够体悟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意义,这样一来,就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比较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而且大多数教师的方式过于传统化,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问题引导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当中进行自主思考,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放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向学生讲授“电子邮件我收发”相关内容时,为了开放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学懂更多的课程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当中拥有更多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就应当结合课程知识的重难点,为学生设置问题化学习任务,即“如何获得电子邮箱?什么是E-mail 地址?邮件中有附件,如何阅读?对于无用的邮件或来历不明的邮件,你们一般会如何处理呢?”待问题提出以后,教师便可将班级中全部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分组学习环境中将相应的问题商讨得出,以强化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如此一来,这种问题化引导教学模式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答疑欲望,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
通常状况下,在课程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都会以教材作为参照,然而如何正确利用教材,如何依附教材扩展教学资源,进而不受教材所限制,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倘若教师按部就班地把课本上那些死板的知识一一呈现,这样并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为此,教师便可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小学生平时经常见的生活事物,结合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时,便可先拿一张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家乡明信片让他们欣赏,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时候他们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再提示小学生,告诉他们照片需要有文字来做介绍,也需要有其他的图片映衬。在教师的提示之下,小学生顿时就会兴趣高涨,想自己完成明信片的制作,来宣传自己的家乡。在此之后,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如何提升明信片的美观性、艺术性,即应该怎样装饰自己的明信片,如选择合适的图片来做一个边框。此后,为了巩固知识记忆,教师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比较感兴趣的作业,让他们去发现里面的问题,然后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让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真正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小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效果更好。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建立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情况等方面制定。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记录,在周末时师生面对面进行汇总,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本周的学习进步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关注,学生也能感觉到学习上的动力,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家长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巧用多媒体构建优良的课堂环境,利用问题化教学方法并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热爱这门课程,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