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创新路径

2022-11-24 22:33史浩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史浩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以及价值观念,是民间生活的客观写照,是舞蹈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急需开发新的素材,革新创编理念。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理念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的舞蹈编导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舞蹈编导的理念需要极富创造力的形式才能有效呈现,不仅需要根植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土壤,还需要加上各种新的时尚元素,才能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舞蹈文化也逐步走上融合借鉴的发展之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不仅加大了对其他舞种的借鉴,也强化了现代舞台科技手段的使用,如舞台、影像技术、灯光技术、数字技术等。舞蹈和时代的融合已经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发展背景的改变、现代科技的赋能,使当下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踏上了革新之路,在动作、韵律上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仅有效助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通过时代元素的融合,赋予观众耳目一新之感,为民族民间舞蹈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但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同时,外来舞蹈作品也开始增多,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冲击日益突出,部分艺术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喜好,过于重视西方舞蹈,忽略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导致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传播受阻,进一步弱化了受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阻碍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如何才能创作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确保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原则

(一)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在创作现代民族民间舞蹈时同样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原则亦即在特定区域中能够体现鲜明艺术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所以,从现阶段艺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蹈最重要的标志,一方面能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清晰地反映当地民众的思想感情。唯有深入地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机制,理解其内涵,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民族风范的舞蹈作品,从而在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强化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染力。

(二)民间性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还有着突出的民间性。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源于民间,是传统民族艺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具有大众性、民间性以及浓厚的区域色彩。民族民间舞蹈所拥有的民间性,可以反映当地的人文风俗。通过深层次地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机制,不难看出,民间性是对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特征的高度概括,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再现,也是表现舞蹈艺术魅力的理想载体。要想创作出真正动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唯有认真理解内涵、领悟舞蹈所具有的民间性特征,才能保留民族民间舞蹈本身的特色,避免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偏离其正确的轨道。

(三)创新性

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也是满足民众生活的最佳途径。很多民族在迁徙、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舞蹈体系,借以表现内心强烈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部分传统的舞蹈语言已经难以反映新的生活状态。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唯有积极地创新、提炼和改进舞蹈动作、深化作品构思,才能适应新的形势。自从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受到各类因素影响日益显著。当下的受众,审美上更倾向于新、奇,因此,为了迎合受众追求新和奇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就需要在创作时恰当运用创新性原则。唯有如此才能突破外界因素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限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传承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为宝贵的结晶,更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创作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承意识。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存在鲜明的特色,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汲取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素,展现了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比如,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代表傣族舞,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三道弯”的舞蹈造型,其动作刚柔相济、灵活生动,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格特色,也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而传承民族舞蹈能显著促进傣族民族文化的进步,使民族艺术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华,成功地获得更多世界民众的喜爱。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趋向

(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益深化

从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民族民间舞蹈来自各个民族的民众。创作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不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舞蹈的生命力会逐渐地流失,舞蹈作品也将失去价值。长时间以来,创作民族民间舞蹈都需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体现出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更是要基于其原生态的生存土壤进行创作,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以民族舞蹈《云南映像》为例,就是取材于云南的民间舞蹈,无论是舞蹈的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云南独有的地域风情。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舞者可以将观众代入特殊的意境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基于民族文化绽放活力的表现。

(二)艺术表演形式日益多元

基于新的时代背景,民族民间舞蹈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舞蹈创作题材上,还体现在舞蹈表演的形式上。首先,创作的题材与内容逐渐多元化。正是由于大量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开始逐渐打破过去的空间限制,创作的题材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多元化。其次,表演形式逐渐多元化。就表演形式而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对舞者的身体动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对服装、场景等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舞台和道具开始得到大量运用,而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目前而言,已经有不少的创作者在创作时加强了新的道具元素的使用。

(三)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逐渐趋于原生态化

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化是舞蹈艺术本身发展应遵循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原生态的倾向也会越来越突出。民族民间舞蹈在寻求突破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原生态的特征体现,才能让舞蹈创作上既实现了创新又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以安徽省民间舞蹈《花鼓灯》为例,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花鼓灯》不仅在当地,在全国甚至是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花鼓灯》的创作与发展正是遵循了原生态化的规律,其题材主要取自当地民众的生活,对当地的人文特色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安徽民间特有的民俗活动融入舞蹈中,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来展现当地特有的原生态文化。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充分体现了安徽人开朗、质朴的个性特征,包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优化路径

(一)提炼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由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组成,舞蹈演员自身的肢体亦即构建舞蹈语言的媒介与载体,同时也是创作者表现自身意图、传达内心情感最为重要的手法,是舞蹈创作最重要的部分,在舞蹈表演中有着抒情、叙事的功能。舞蹈动作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存在着差别,不仅可以表现情感,还具有极强的美感,正是因为民族舞能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才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舞蹈动作的张力。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许多舞蹈编导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都会遵循“动作先行”的原则,对舞蹈形象、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需要改变过去已有的动作,对舞蹈语言进行提炼。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炼舞蹈语言。

其一,对经典固化的舞蹈动作加以变形。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体态作为基础,可以保留民族民间舞蹈原本的意韵,但在创新舞蹈动作时,要结合动作原本的形态进行调整,比如,改变过去的形态或者动作路线,敢于打破传统的形式,创新动作的元素,从而获得新的视觉效果。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理念。但是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经典动作由于过于固化,缺乏新意,难以给人新的感受。因此,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积极创新,对传统的、固化的舞蹈动作加以变形,打破其固有结构,对动作进行重组,但变形需要把握好尺度,以确保最终的舞蹈作品不会失了本来的韵味。以舞蹈《邵多丽》为例,三位轻盈美丽的傣家少女沐浴在春的怀抱里尽情俏皮玩耍,并巧妙地运用斗笠、竹竿和花不断变换着舞蹈姿态,再通过默契的合作,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优美灵动的舞蹈体态。通过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来提炼舞蹈的语言,既传达其对原生态艺术魅力的追求,又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傣族舞蹈。

其二,创新舞蹈动律。民族民间舞蹈本身的意韵、节奏,都属于舞蹈语言的重要元素,也就是民族民间舞蹈特殊的动律。舞蹈中的动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节奏、速度,创新和丰富舞蹈的动律,亦即改变动律或者力量等要素,通过舞蹈动作使时间、空间等相互发生作用,进而影响舞蹈动作的质感,通过舞蹈的动律使三者得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富有节奏、优美自然的舞蹈动作,给观众以新的体验。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环境、地域及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其舞蹈的动律也有所差异,提炼舞蹈语言的方法也不同。在进行提炼时,需要围绕舞蹈本身的动律进行展开,既不能偏离原来的风格和韵味,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改变和发展。如田露《涟涟有鱼》,这一舞蹈作品以海阳秧歌的基本形态为素材,结合拧身、踢裙子等不同动作表现金鱼的体态。通过身体的力量与速度变化,来表现鱼身柔软灵活的特征。编导通过对舞蹈动律的把握,在舞台上再现生命的不同形态,让舞蹈看上去显得轻盈灵动。正是由于编导者对舞蹈动律的创新,才使作品最终获得成功。

其三,对舞蹈者的身体动势进行创新。任何创新都需要以事物原来的样态作为依据,加入新的元素。舞蹈需要借助复杂的身体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涵,舞蹈动作更是舞者自身情感的外化。“动势”亦即基于舞蹈动态所产生的,需要通过动作体现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体现为主动与被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动势能影响舞蹈的动作,进而促使身体自然地进行运动。以土家族舞蹈为例,“摆手”动作非常自然地引发“下沉”,完全是身体自然的惯性反应,通过精心的提炼和创新之后,可以形成鲜明的土家族舞蹈动作。另外,舞蹈表演自身意识同样会影响身体动势。不同的个体,身体与思想也有差异,呈现出的舞蹈动作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动势其实也是人体一种十分自然的状态,并非人体有意为之,对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而言,舞蹈动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舞蹈语言的创新,以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为例,在创作舞蹈时,张继刚在对舞蹈动态进行高度浓缩的基础上,根据需求进行创新,无论是“小扭”还是“大握”,或者是“狂扭”,都是对“扭”的提炼,赋予“扭”完全不同的含义。“扭”既是一种舞蹈动作,也是极其重要的舞蹈语言,秧歌艺人对“扭”的提炼和运用,既是对秧歌艺术的传承,也表现了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之,提炼民族民间舞蹈语言需要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经过创新之后的舞蹈动作仍然要符合民族审美观念,才能创作出真正富有地域风情的舞蹈作品。

(二)优化作品人物形象塑造

对舞蹈创作而言,以人体作为媒介的形象不仅是作品的灵魂,更是审美的客体。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必须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可以从人物心理、音乐和服装、以及动作质感几个方面来深化作品人物形象,让作品人物更为灵动。

首先,人物的情感。能成功引起受众共鸣的人物形象,自身会具备极强的感染力。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人物的内心通常会产生相应的波动,这种波动也就是人物的情感。因此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作品人物心理的探索。需要不断地思考作品人物的思想和心境,明确人物性格以及作品主题,然后再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定来呈现作品人物心理变化。

其次,动作质感。在掌握动作质感时,创作者需要和演员进行磨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共同的认知,不可以夸大,更不能过于造作。对舞蹈动作的设计,既要符合民族审美,也要适当地进行创新,积极尝试与其他舞蹈形式的融合,进而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舞蹈作品。以河北一带的传统舞蹈《鼓韵情》为例,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一直将动作的创新作为关键,在保留原有动作扭、摆、颤特征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变化,对传统舞蹈进行解构和重建,创作者还有意识地放大腿部的动作,运用舞蹈中关于气息调节的技巧,通过呼吸带动身体,确保舞蹈动作和技巧之间可以不断地碰撞,进而产生不一样的视觉呈现。

再次,音乐及服装。对舞蹈创作而言,音乐极其重要,是舞蹈不可或缺的灵魂。舞蹈创作者需要加强与具有专业水平音乐人士的合作,从确定主题到配乐、录音,期间会经历多次的修改,在乐器的选择上更需要考虑作品风格、文化内涵,选择符合舞蹈气质的乐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需要不断将新的元素融入舞蹈作品之中。如声音、光线等舞美元素,都具有不同的感官效果,能更好地展示舞蹈作品中的形象。音乐就如同舞蹈的灵魂,也是艺术形象的生动表现,在作品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及舞美,能构筑特殊的场景,带给观众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在精神层面引起受众共鸣。

最后,对民间舞蹈而言,道具与服饰也是重要的舞蹈语言,更是展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方式,是舞蹈抒发情感的载体,合理地运用道具能烘托渲染气氛,能展现舞蹈本身浓郁的民族特色。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展现舞蹈创意,还能拓展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朝鲜族民间舞蹈《梅》的创作者,就采用金属圆盘作为道具,打破原有动作的限制,对舞蹈演员脚与地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进行调整,使舞蹈形象出现新的变化,而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使舞蹈的内涵更为丰富。金属圆盘体现了现代工业清冷的质感,而传统的服饰及动作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两者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一体,既增强了舞蹈本身的时尚性,又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美感。

(三)融入戏曲元素提升舞蹈意蕴呈现

要创作出符合当下群众审美的舞蹈作品,不仅要积极提炼舞蹈语言,优化人物形象塑造,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助力表现作品的文化内涵。以戏曲元素为例,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其本身带有较强的文化意蕴。程式、节奏等因此也为戏曲最重要的意蕴。它具体包括形神、逻辑等多种抽象的艺术规律,也就是戏曲的意蕴。虚拟性主要是演员并不需要借助“实”来展现相关的情境,只需要通过身段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戏曲中的“趟马”,演员借助道具马鞭,就能展现厮杀、驰骋等多种场景。演员手中的马鞭不仅是“马”的象征,还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演员通过手中的“马鞭”来替代“马”,从而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在创作戏剧及舞蹈等艺术作品时,通过眼神、动作等还能传达情感,演员从登上舞台开始,台步、动作等都是一种艺术表演。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戏曲表演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程式,具体包括舞台调度、情感表现、打斗动作等。每套程式都具有突出的虚拟性、节奏性特征。将戏曲表演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不仅能优化作品的表现情境和人物形象塑造,丰富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还有助于提升物品作品的意蕴呈现。比如,民间舞蹈《情醉了》就借鉴了戏曲中的眼神及手势等,还融入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物角色富有戏曲意韵的身段动作,运用山西秧歌特有的形式来表现农村地区年轻小伙对心上人的强烈期待,使人物形象变得更鲜活。在编创舞蹈时加入了部分戏曲元素,从而提高了舞蹈本身的观赏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力,使作品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创作舞蹈时,编导通过山西秧歌来表现农村小伙子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且借助戏曲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演员在掌握山西秧歌特有意蕴的基础之上,将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融入人物形象之中,让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表演,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除此之外,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和戏曲之间的融合与创新,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结语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构使民众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审美的核心开始聚焦于探索全新的创作理念。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发展至今,也正因为其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当下时期人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对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作者而言,唯有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再一次焕发活力,进而创编出更多高品质的舞蹈,让民众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