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八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且末 841900)
新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洪灾、旱灾、大风沙暴以及冰雹等,在灾害防御时应根据这些灾害的实际影响,缓解和降低灾害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在防御工作开展中,建立完备的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网络布局和建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保障力度、注重生态保护工作的实践落实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整体的防灾能力,为新疆农业灾害防御作出积极贡献。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受到地理气候以及环境因素影响,新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新疆农业气象记录中,洪灾的发生年份较多、受灾面积较大,给新疆当地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新疆虽然地处内陆,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即是干旱少雨,但是新疆地区也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洪灾,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一度洪灾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农业气象部门的高度关注[1]。洪灾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较大,一旦洪灾发生,大面积的农作物被雨水淹没,往往造成当年农业作物大量减产,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新疆地区旱灾发生较为频繁,与新疆地理位置以及近年来气候整体变暖等因素直接相关。新疆地区本身就有沙漠,而且河流较少,这些因素会增加旱灾的影响程度。旱灾造成的农业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旱灾发生后由于农作物无法获取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会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时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状况。
新疆地区森林等植被覆盖率处于我国较低水平,这样的自然因素大大增加了大风沙暴的发生次数,使得新疆地区成为了我国主要的沙暴多发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防风固沙措施,新疆扬沙天气较多,新疆大面积的沙漠也成为沙暴等自然灾害的源头[2]。在大风沙暴天气中,农作物会经受更大的大风影响。新疆地区大风天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导致农作物在这样的灾害影响下,容易出现折断或者未成熟农作物果实脱落情况,造成农业减产。根据新疆地区不同区域的特点,大风沙暴对农业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特点,诸如新疆北疆地区,由于山区较多,使得大风天气在整个年份的天气中占较大比例,而南疆则主要表现为沙暴持续影响严重,新疆地区沙漠主要位于南疆,这是沙暴较为强烈的重要因素。
新疆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在冬季时经常出现冰雹自然灾害。冰雹对于农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冰雹对农作物造成的冲击。冰雹的发生一般较为集中,虽然持续时间往往不长,但是灾害影响十分巨大。冰雹是由水固态凝聚而成的冰,当冰雹侵袭农作物区域时,农作物在冰雹的打击下会出现大范围的落叶、折断等情况[3]。一般冰雹灾害在新疆较为湿润的山区发生次数较多,多集中于远离沙漠的北疆地区,如新疆昭苏等地区。
针对新疆的农业气象灾害实际情况,要立足于新疆地区气候和地理特征,通过有效的防御措施来进行应对。洪灾防御方面,要从建设水利防洪设施角度入手,通过深入到新疆地区洪灾第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气象灾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全面、细致分析,最终确定防洪体系建设的方案。根据新疆地区洪灾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进行防洪工程布局,建立防洪网络。依托于新疆地区原有的河道,投入财力、人力进行疏通和加固,尤其是在洪灾多发地区,河堤要适当增高和加固。在河道疏通方面,主要是通过定期进行清淤来防止河道堵塞。除此之外,还要加大新疆地区植树造林投入,通过扩大森林绿化覆盖范围,利用植物根系的作用来加强水土保持[4]。树木根系发达,可以牢牢固定土壤,同时降低由于洪灾造成的雨水快速冲刷的破坏力,降低对农作物的影响。另外,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大监测力度,提高洪灾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气象预警来为农民防御洪灾提供依据,农民可以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准备,如给农作物增加防御遮挡,避免洪灾造成农作物减产。
旱灾防御方面,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地调控水资源,可以在雨季时进行蓄水,在旱灾时可以缓解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兴建水利工程时,需要考虑到水利工程可以覆盖的区域,这样可以科学合理规划抗旱工作。水利工程不仅对于旱灾有积极防御效果,而且也可以用于防御洪灾,并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水利设施完成灌溉,可谓是“一举三得”。绿化工程对于旱灾防御也有直接作用,科学有效的绿化能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水分含量,解决土壤干裂等问题,森林可以改善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水平[5]。在旱灾防御工作中,还要注重主动防御技术的应用,如人工降雨等方式。通过农业气象预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人工降雨时间和地点,以人工降雨来缓解新疆地区旱情。在旱灾防御过程中,更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不能由于局部性的防御而导致气象环境遭到干扰,那样会得不偿失,会给新疆地区带来更大的旱灾隐患。
对于新疆大风沙暴气象灾害,要基于农业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追踪。大风沙暴等灾害一般会有流动性,也就是大风和沙暴会从一个区域流动到另一个区域,造成农业生产破坏范围的扩大。在大风和沙暴防御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分析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从新疆地区情况来看,主要原因还是绿化面积较小,无法形成有效的天然屏障,当大风沙暴来临时,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区域。因此,针对于新疆沙漠化严重、营林发展滞后的情况,可以进行长期的规划和布局,通过逐步扩大森林面积,制止乱砍乱伐等措施,改善新疆生态环境,降低大风和沙暴的发生[6]。农业气象部门在大风沙暴防御中,需要起到核心作用,需要与林业部门、农业部门通力合作,利用先进的农业气象技术和设备,对产生大风和沙暴的源头进行实时监控。如大风源头基本都处于山口附近,那么在该区域增加监控设施,一旦出现大风迹象就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为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奠定基础。还可以在沙暴灾害防御中增加追踪系统的应用,根据沙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等数据的准确分析,可以预知沙暴的下一个影响区域,从而做好沙暴防御。
冰雹对于农业的影响和破坏显著,在防御冰雹气象灾害时,需要采用事前预防、事中防治、事后抢救的方式,降低冰雹造成的农业损失。冰雹事前预防主要是依托农业气象预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获得新疆地区上空云团移动以及冷空气变化情况,从而预测冰雹的发生[7]。气象预报可以为防雹工作提供指导,事中防治的具体方式是采用炮轰方法击散云团,降低对流行冰雹的固化反应,从而缓解冰雹灾害影响。在事中抢救方面,则可以在受到冰雹灾害影响的区域,及时调查农作物损毁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补种等,降低农业生产影响。
在气象灾害防御中,进行有效的预警是非常关键的。往往灾害防御效果直接与预警的及时性相关,预警越准确,提前的时间越多,防灾减害的作用越显著。基于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可以与气象灾害预测、防御方案制定等进行整合[8]。通过预警第一时间让农业生产人员获悉灾害可能的情况,如通过气象预报渠道来扩大预警信息传播范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相关部门的直接宣传和通知等,让农民能够做好灾情准备和防范,如在灾害来临前,给农作物做好必要的遮挡,或者进行及时的水源储备等,从而减轻灾害的损失。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需要从整体布局角度进行考虑。在工作当中要加强各种设施建设以及先进技术应用,如积极利用卫星技术,对整个新疆地区的整体气象情况予以把控,可以基于卫星传回的实时影像图片信息,分析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强度等,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依据和支持。在气象灾害防御中,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等,这些部门要及时共享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联动机制,如林业部门可以提供森林绿化数据,为农业部门开展水土保持分析提供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可以为农业部门做好灾害防御提供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中,有效的保险保障措施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加强保险保障工作,为新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优化提供可靠根据。如在农业种植中,依据气象灾害情况来选择抗旱、抗涝、抗倒伏特征明显的品种,或者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和救援的演练,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在气象灾害防御中,还要积极引入保险措施,通过加大保险公司的保障作用,一旦出现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将农民所受损失进行转移,避免对整个农业发展造成阻碍。
新疆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需要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注重生态改善和保护工作的落实。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很大程度都与生态因素有关,在生态保护中,要积极进行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避免出现乱砍乱伐的情况,避免沙漠化逐年扩大。在河流水体保护方面,要尽可能退田还湖,增加新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含量。
新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对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中,需要对不同的灾害( 王永康:新疆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及防御措施探究)原因以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有效的防御措施,为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