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言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矫治

2022-11-24 20:12宋彩虹胡恒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言论信息大学生

宋彩虹,胡恒钊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网络传播异常发达意味着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开放,传统的“传播—接受”单向线路转向“接受—传播”双向进行,一些网络失范现象也随之而来。言论主体利用网络社会隐蔽性的特点,发表个人某些不成熟、较为片面的网络言论。大学生是我国高学历、高素质人群的代表,其一言一行更易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而一旦其中个体某些言论失范并引起社会关注,就很容易被上升为整个群体,甚至连大学生背后的高校都遭受污名化。

一、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

(一)侵犯个人权利类

首先,在日常网络交流中频繁使用“网络骂语”“出口成脏”。有一个网络现象,那就是“祖安文化”,但是稍微了解就会发现那是假幽默、真低俗,是一种辱骂别人的行为。为了避免被屏蔽,甚至用谐音梗、藏头诗创作了一系列脏话体系。这种以网络粗口为核心的青年亚文化不仅存在于网络,而且在高校大学生交流当中也非常盛行,大部分人对于这些解读成本并不大的网络语言抱着一种娱乐性的态度。

其次,对社会事件中判断为“道德弱势”的一方进行“道德审判”。当事人一旦被评论判断为“过错方”或道德上存在“弱势”,就很容易被网友攻击,造成名誉、精神损害,有时这种伤害行为会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比如人肉搜索。“校食堂学姐污蔑学弟猥亵事件”就因事情发展双方都处于“道德弱势”,导致先后被网暴。“热点”之所以“热”就是它集中性地爆发了最受人关注、最矛盾的点,但事情全貌、个中详情却不是一下就能完全披露,当事人的陈述、事件本身的发展、网络媒体平台的跟进、大众舆论等都会成为影响因素,而大学生无论是主动传播者、被动接受者、网络旁观者都有可能被片面信息误导或是被舆论裹挟,从而做出看似理智实则失误的判断。

最后,对一些公众人物肆意谩骂、人身攻击等行为。娱乐圈深受年轻人的关注,大学生也不例外。因为公众人物承载的社会影响力和导向力作用,知名度越高就越应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同时这个圈子又很复杂,资本和利益,粉丝和偶像,各种人物更新换代极快,话题和热点也极多,经常可以看到“脑残粉”“喷子”“黑子”“水军”“键盘侠”“带节奏”等词语,时不时就有“全网黑”现象。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虽然较高,但是爱之深、责之切,也可能因为维护自己的偶像或者“偶像破灭”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二)破坏社会秩序类

首先是在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网络谣言蛊惑人心、激化矛盾的潜在威胁性越来越大,不仅对公民权利带来了侵害,也损害了社会稳定,尤其是发生重大事件期间谣言会显示出惊人的二次破坏力。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能出门的大学生网上活动更加活跃,他们不但要时时关注国内抗疫情况,国际疫情发展情况也是他们的关注焦点。这期间,很多大学生都被网络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网络上发表没有经过证实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外媒发表的不实言论不但在国外网络平台散播造成国际“反华”情绪高涨,还通过网络给国内造成恶劣影响。

其次是在网络表达中存在对某些群体的偏见。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越来越个性化、并积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见解,善于对不公正、不道德的现象进行批判,同时也越来越体会到现实社会与他们理想之间的差距,网络作为他们信息交流和意愿表达的集散地,差距所导致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很容易让人具有挫折感进而产生攻击性。另外,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一旦某些个人偏好与集体偏好产生共鸣,这种群体成员共有的情绪能够为其行为提供克服集体行动障碍的情感动力,造成群体极化。

此外,当高校舆情事件发生时,因为事关切身利益学生群体很容易参与,甚至在网络中飞速传播和扩散使事件不断升温、发酵。而当学生群体判断失真,加之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群体,当负面的网络舆情大量出现甚至泛滥,关注点很容易偏离事件本身,引发社会当中隐藏的矛盾和对立。

(三)危害国家安全类

首先,大学生群体成为间谍套取信息情报的重要目标。重点大学、军校、重点实验室的大学生掌握了某些重要信息,比如国防科工、前沿科技等,他们被间谍重点关注。大学生涉世未深,有的为了炫耀、满足虚荣心,有的是习惯分享所见所闻,在网络上发表军事照片和信息动态,无意中标注一些重要单位的地址,不经意的行为有可能已经泄露国家机密。此外,境外间谍组织也会利用利益引导大学生泄露信息情报,其惯用手法就是通过网上交友、请教问题等接触到在校大学生,诱导他们去搜集相关机密信息。或者以约稿投稿等名义,找大学生拍特殊照片、提供情报等,并利用金钱交换。很多大学生如果没有心怀警惕就很容易被对方套话,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已经涉嫌“出卖国家机密”。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出现在某些大学生网络言论表达当中。有人从“另类”角度研究历史,掀起“翻案性”研究之风,试图改变定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比如恶搞、亵渎英烈的现象一再出现,也引起不知情网友的盲目跟风,加入戏谑、调侃甚至怀疑的队伍。民族虚无主义则通过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来极力鼓吹“中国不行”“中华民族不行”。而令人心痛的是,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比如“×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国的月亮更圆”曾在网络引起热议。少部分“精日”分子公然发表错误言论,比如厦门大学“洁洁良”辱华事件、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季子越在网络平台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错误言论等,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民族感情。

二、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却有待提高。在网络这个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以及具有交互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的自由新世界,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同时,个人主义强烈,表现出自我化、功利化的趋势。这使得他们面对社会事物易产生极端思维,在愉悦的心境下,容易对周围一切产生积极的态度。与之相反,烦躁苦闷时会对社会产生强烈不满,展现出偏激思想与行为。再加上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抵制不良信息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也没有较强的控制力,经常基于第一反应做出偏激行为。

其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是大学生能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的问题,比如盗版软件、“外挂”、翻墙软件等等。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对传播的信息有兴趣,而对于信息产生的源头视而不见,而且很多信息所传递的内容是消极的、不道德的,极易让大学生对媒介信息产生偏向性思维,不利于自身的准确评判,影响了信息解读能力。

最后,大学生政治社会意识淡薄。一部分大学生只管学习,忽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愿真正关心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无论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佛系青年”与“丧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大行其道,这都与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担当是极不相称的,也是相悖的。

(二)网络环境影响因素

首先是现实世界国家间在网络空间中争夺话语权。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域,带给大学生的信息鱼龙混杂。从全球来看的“网络无政府主义”也很容易给一些敌对势力、反对分子,或者各种邪教组织、非法组织宣传反动的消极思想提供土壤。在国家政治生态方面,部分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大肆兜售“文化殖民主义”,近年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博弈愈发激烈,网络也成了西方传播话语霸权和敌对势力思想渗透、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人就是他们进行“糖衣炮弹”的首要选择。

其次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负面效果。信息技术催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作为有着更为复杂利益诉求的网络企业,在流量就是收益的盈利模式下,它所掌握或利益相关的一些网络平台很可能会“放任”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尤其是在文娱方面特别突出。比如娱乐圈为争夺庞大粉丝群体而周期性地“黑”“踩”“撕”等行为,“流量”无论多少都代表着资本与利益集团的运作,平台喜闻乐见甚至推波助澜,使得网暴群体的肆无忌惮得到变相纵容,有时网络语言暴力还会“溢出”圈外殃及“吃瓜群众”。而一直以来舆情处置有着“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尊重公共规则却通过胡搅蛮缠混淆视听来获利的情况,导致某些“黑公关”反复利用水军和自媒体形成虚假舆情,倒逼政府主管部门压制,变相得到参与网络的权利。

最后是大众审美泛娱乐化倾向严重。“泛娱乐化”以娱乐性的戏谑为存在方式,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表现为拒斥理性与审慎来满足人们神经感官的一种文化倾向,致使娱乐消费成为评判标准而掩盖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市场经济当中,文化产业作为一大经济增长点吸引了大量商业资本。娱乐本来应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但在当今时代已经异化为一种商业意识形态,信奉金钱神话,不断献媚甚至制造虚假,大众审美价值由“政治—道德—教化”向“经济—利益—消费”转变。人人可调侃,事事可玩笑。泛娱乐化早已不只是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而是随着大众文化审美与商业利益更深刻地侵蚀着人的思想和生活,使得本质上为主流价值的某些具象化形象遭到“价值侵犯”。这种商业利益与文化精神的媾和包含着诸多文化危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面化与网络空间环境立体化的冲突

高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机制。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完全摆脱说教、固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平面化,这与立体化和复杂的网络时代是不相适应的,尤其是网络自媒体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信息传递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迎合了当今大学生对快节奏生活的追求,与以往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场域被动接受说教的思政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一些低俗消极、混淆视听、虚假混乱的内容在网络空间泛滥传播,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辨别能力尚有待提升,很容易受到低质量内容的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的矫治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1]。言论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正当权利,应该正确、依法行使。网络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是对网络行为规范中的最低底线,有着具体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利用网络法律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什么言论可以发表,什么言论不可发表以及会产生什么责任后果,明确言论自由与法律责任的统一。言论一旦侵犯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以及他人正当利益时就已经触犯法律,需要承担责任后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滞后,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网络法律法规,但很多大学生并不真正了解,对于触犯这些法律后果的严重性和代价的沉重性也只停留在浅层理解上面,自以为隐匿自身真实身份就可以逃避承担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不但要自觉知法守法,负起网络言论责任,还要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举报网络空间中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帮助教育者建立道德人格来实现道德自律与他律。“网络为人们自由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从理论上说, 网络自由必然带来网络法治、网络宽容……从实践上说,网络自由并没有带来网络法治和宽容,反而带来的是非法治、非自由、非宽容。”[2]网络道德因其是网民自发的结果,所以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性非常重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得到满足时就很容易突破网络道德底线,所以提升其道德水平“下限”非常重要。此外,网络中还存在一些通过占据“道德最高点”“挥舞道德大棒”的方式发表言论、影响舆论的现象,高校尤其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澄清,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学习和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鼓励大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言论行为,尤其在网络社会中的语言表达和网络言论交流中尊重他人人格,维护正当利益,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论自由而剥夺他人言论自由;不能散布谣言和扰乱社会秩序;不能损害国家利益,泄露国家机密。对于肆意诽谤、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言论行为要谴责和制止。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学界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代表大众文化的电影遭到学校的抵制,教师们培养学生如何“免疫”大众文化的侵蚀以捍卫传统文化。[3]总的来说,媒介素养大致包括媒介使用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是需要不断接触、分析、评价、判断、经验积累的过程,目的是让人们对解读信息和利用媒介表达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媒介素养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培养的成果和成效,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体现在媒介使用、信息消费、信息生产、社会交往、社会协作、社会参与等方面,在新时代提升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是强化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必然要求。而且值得强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绝非单靠自身“免疫”就能够完成的,应该是学校教育、社会公共教育、自我教育等结合而构成。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两方面内容需要高度重视:一是网络信息筛选辨别能力,一是个人话语表达的责任意识。前者的目的是要保护大学生在既丰富多彩又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不致迷失,后者的目的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网络公民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

(四)构建好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4]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对大学生言论导向的把握程度。高校要用正确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产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其本质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抵制错误言论的影响。一方面,要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工作,加大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切实把好网络信息入口关,主张什么、批判什么要立场鲜明;构建网络防火墙,对不良站点进行屏蔽,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另一方面,要规范校园网络资源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此外,还要加强正面言论主流声音的影响力。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真伪难辨、造谣惑众的信息,形成源源不断的错误言论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影响非常大。要减少网络上错误言论和虚假信息等带给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就要从正面言论的引导入手,用正面宣传、正面声音消除各种错误言论的不良影响。

四、结语

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等“硬件”的发展,更包含网上舆论工作这项长期任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后不仅仅是言论表达的自由,更需要责任和担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以及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育工作,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理应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的言论行为中体现出时代新人的风貌。

猜你喜欢
言论信息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订阅信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展会信息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