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祥燕
(浙江外国语学院 教务处, 浙江 杭州 3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精神的当代诠释,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绝佳素材和有力抓手。探讨抗疫精神如何有效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
不同的精神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并且体现其应有的时代价值。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育人价值,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引领大学生奋发有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生动展现,是当代青年感受最深的中国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和政治感召力。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深挖抗疫精神中的育人元素,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责任与担当教育,有针对性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各类教育教学当中,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伟大抗疫精神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大任提供了重要支撑,那些抗疫英雄舍小我为大我,无一不是为了践行自己内心所追求的理想信念、完成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奋斗。可见,以“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舍生忘死的壮士情怀、尊重科学的求真情怀、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3]为核心要素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动力和行动参照。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各类学科专业课程,有助于保障各类课程育人育才不走样,学生成长成才不走偏,为高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持久发展动力。
抗疫精神是在伟大战“疫”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精神,是距离当代大学生最近的中国精神。“广大青年学生对疫情防控的真切体悟,更易于将抗疫精神内化为自身思想灵魂的深层精神追求,并且外化为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实践行动。”[4]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无疑是最具时代共鸣的思政教育素材。伟大抗疫精神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注入了强大信念、动力以及素材支撑。课程思政只有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紧贴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选用大学生感受最深、距离最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课程铸魂育人目标,进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取得长足发展。由此可知,将抗疫精神作为一种最新鲜的育人素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紧扣时代脉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实选择。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与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既能深化学生专业所学,又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请战”,充分彰显了青年的骨干力量、先锋力量、有生力量、服务力量。抗疫精神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拼搏意志,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的实践品格”[4]。把抗疫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以教育高校学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伟大抗疫精神的指引激励下投入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促使大学生自觉审视身上肩负的使命责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作为其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是阐明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引领大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现实选择和有效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校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就此而言,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义已不言而喻,但如何将抗疫精神持久、全面、深入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彰显课程思政的学理性、广域性、深刻性,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育人使命,凸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用伟大抗疫精神立德铸魂育人,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于高等教育而言,抗疫精神与德育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整体推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性、系统性来实现。这就需要高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并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各专业教师需要“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深度挖掘提取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科技伦理、国际国家、历史文化等向度增强知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5],不断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专业课中植入伟大抗疫精神,高校专业课教师理应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阐释好伟大抗疫精神,挖掘和提炼抗疫故事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将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等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深化他们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对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等。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的融合性。抗疫精神所包含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等多方面内容。深入挖掘抗疫精神所包含的育人因子,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有效融入,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双促进,增强育人实效的必然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从这个层面来看,抗疫精神所包含的核心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容具有高度重叠性和相通性,在教育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和紧密融合。然而,要使抗疫精神与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有效衔接,首先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契合点”, 绘制思政元素地图,实现精准滴灌,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爱党、爱国、爱集体为主线,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真切诠释中国抗疫精神展现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促使“教学素材与精神元素的紧密衔接,精神元素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课程化的精神基因与素质目标的达成衔接”[7]。其次,是从衔接的角度、融合的精度、融合的纯度等方面审视抗疫精神基因与专业教育精准衔接的程度,以确保每一个精神基因都能对学生实现有效滋养。最后,再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宣传介绍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抗疫精神元素中的青春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以青春之我体会“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1],使抗疫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实际、更加富有情感,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精准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要想达到溶盐于水、真正入味的效果,首先要避免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机械组合。这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精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演绎,突出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方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育人效力的最大化。在这其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融合尤为关键。抗疫精神内涵丰富,包含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生命教育、道德法治等内容,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武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抗疫精神的相关内容时,只有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需求,从不同角度讲述、诠释抗疫精神,注重突出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讲求时效性,提升讲述抗疫精神的亲和力、感染力,才能彰显课程思政的温度,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实效性。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采用“开宗明义式、抽丝剥茧式、入盐化水式、醍醐灌顶式”[7]等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的综合能力,提高师生的互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打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让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网络平台是实施抗疫精神宣传教育最具说服力且体验效果比较好的载体形式,有助于充分彰显课程育人的目标与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归根结底要体现出效果如何,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体验,而这些载体恰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各类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效果。发挥这些载体的育人功能,是推动抗疫精神永久传承和课程思政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有效方式。首先,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文化载体,呈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课程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也能扩大课程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战“疫”专题优质影视作品在校园中开辟课程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还可以将战“疫”英雄的感人事迹融入校园榜样文化当中,让抗疫精神基因悄无声息地进入大学生的血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实践活动是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延伸。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育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抗疫精神引入课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抗疫精神所蕴含的实践品格,使抗疫精神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极致。最后,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将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程思政的“云”教学模式、“微”教学模式,打造利用网络教学的“第二课堂”,让抗疫精神在网络育人环境中得到清晰传递和充分表达,促进课程育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运用校园文化资源、实践活动、网络平台,可以达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而促进课程思政全方位、深层次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