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2022-11-24 20:12辛宪章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共同体协同

辛宪章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5)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接连出台了系列重磅政策,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然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旧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范式。[1]

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 2023年)》出台,规定相关职业道德专题,标志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内涵变革从 “一技之长”转向“德技并修”。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深度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

可见,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施产教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数字中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息息相关,汇聚企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3],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基本遵循。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价值

(一)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百万,引发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是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同时也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人尽其才、人人出彩,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优先发展教育与民本思想的深度融合。新时代, 教育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质量与效益等方面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之间的不对称。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为人民服务也是职业教育基本方针。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可以营造人尽其才、人人出彩的社会氛围,提升职业教育的正能量。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还有利于贫困人群、失业人群、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开展职业培训, 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技术技能人才适应市场竞争的技能和心态,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探索地域特色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办学道路,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同频共振。我国拥有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4]高职教育被誉为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推动构建职教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进一步开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深度交流合作,努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育人优势, 强化育人功能,推动科教融合,在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寻求发力点,在产业先进技术转化领域搭建技术推广平台,以高水平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项目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水平对接。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师资水平提升,通过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方案,通过提高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有效人才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三)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实践借鉴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陆续重磅发布,开启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征程。[5]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改革创新凸显职业教育现代精神气质,实现服务社会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精通现代生产技术技能,具有眼界开放、敢于创新、绿色环保、合作共赢等现代精神品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真正落地生根。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使创新理念与制度深入人心,让创新贯穿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始终。通过实施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营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三、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通过政策或制度层面不断创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各类资源在命运共同体这个载体上集聚,让政府给予精准的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的产教融合机制。[6]发挥决策指引的关键性作用,进而加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的配套与衔接。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根据地区经济社会的具体实际,实现在经费投入、宏观决策、统筹指导、协调评估等方面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打造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7],以构建智能化时代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接的高标准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创新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健全校企协作激励制度, 实施目标绩效管理,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模式、命运共同体平台的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机制保障、命运共同体的效果评价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健全体制机制以及系列制度和标准。

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成立校企协作人才培养研究机构,践行大职教思想,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培训新体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安排以及教材选择等方面应听取企业意见;企业在对大学生开展实习操作时应参考院校建议,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8],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更新职教课程内容,校企共同开发体现新技术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官和企业标准,实现校企联动、过程共管、人才共选共育,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等人才培养质量多方协同共评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政府出台评价标准,社会组织督评,高职院校自评,行业企业参评,建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开展第三方评价。

(二)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国际互鉴

参照国际认证标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借鉴美国“生计教育”方式、英国“三明治”形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日本“产学结合”做法[9],坚持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和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发出“中国声音”。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材体系走向世界,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的声音。深化国际同行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富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符合中外人文精神又闪烁着中国思想光芒的职业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大力促进中外职业教育资源共建、校企合作模式互鉴。

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增强“鲁班工坊”等中国职教品牌国际影响力。[10]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标准研制,探索为“走出去”中资企业培养当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道路,助力国际产能合作。[11]

(三) 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跨界共赢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跨界融合,利用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功能,携手全社会力量,深度开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建立起教育界、产业界以及高技能人才个体共同发展的新秩序,实现多方合作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利用“命运共同体”打造校企合作跨界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特色,联合社会力量跨界搭建命运共同体平台,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企业需求衔接、与高技能人才就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打造高质量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平台,打造“工学交替、岗位成长”的育人模式,诸如共建产业研究院、产学研合作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教育型”企业等各种产教融合平台[12],在产教融合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协调实现有机融合,推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标准、教学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统筹利用好教学研发资源,如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岗位和公共研发中心等,实现专业课程对接职业标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3],促进校际联合、区校联盟、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合作内涵提升,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跨界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四)以“专业群”为载体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制定“专家型团队”和“专家型双师”行业标准,构建高水平校企混编团队,搭建高端产教融合平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能工巧匠进校园,依托技术研究院所、企业师资培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优秀教师团队向专家型升级。在理论研究、办学实践、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大量工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在开放教育理念及命运共同体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理论框架,专业群建设要对接区域产业群,建立以专业群为单元的多功能校企合作体,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于一体,创新专业群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办学质量。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合作办学主体,应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对接区域产业群动态调整,构建结构要素的协同保障机制和就业质量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配套,实现专业群各专业之间的系统整合、优化与提升。[14]

创设以专业群资源保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管理机制。[15]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需要的变化,构建校企衔接的专业群岗位标准、专业标准以及课程标准的育人体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群逻辑,深入挖掘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价值,对接地域产业群打造特色专业群,融合专业与产业间要素,推进专业群动态发展,对接专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打造专业群与产业链共建共享平台,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以专业群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五)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数字化发展

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手段,适应校企合作的新要求、新境界和新趋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与企业真实的岗位实训基地相融合的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支撑产业数字化的人才需求,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数字化发展,加强实用技术培育,实现精准培训、精准就业,支撑产业数字化的人才需求。聚焦数字化虚拟化设计开发以及新工艺开发与应用,形成高层次双创人才的聚集地,以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数字产业培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数字化发展的新技术、新路径、新业态,共建各种在线精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打造精品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共享平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教师在线培训平台,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在线学习平台,为促进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优质精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下大力气抓好校企协同育人精品教育教学资源研发,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系统性融合,做精品教育教学资源的倡导者、探索者和传播者,实现跨时空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

四、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前景展望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6]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等方面来诠释职教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的目标。[17]

不断探究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以政企校深度融合为基础,发挥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各自优势,立足协同育人,责权利趋同多赢,政策、措施、目标、效益协同一致,实现多元育人主体间的良性互动。[18]建立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在理念上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提供文化土壤;对地方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在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中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进行深度分析,从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的视角,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提供管理创新机制。打造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特色的具体实践,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

猜你喜欢
产教共同体协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爱的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