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定富,罗书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2.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730109)
畲族在我国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并与周边其他民族形成杂居共处的格局,沿海地区分布的畲族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20世纪90年代后民族识别工作便将东家人识别为畲族,至此贵州也成为畲族聚集的主要省份。贵州畲族分布在凯里、麻江、贵定、福泉、都匀四个县市。贵州地区域畲族服饰与浙、闽、赣三省畲族服饰虽然同出一源,却依然保留着其独特性。原因在于贵州畲族因与沿海地区畲族生活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此使其服饰文化与沿海地区畲族服饰文化有很大不同[1]。东家人在贵州的历史资料较少,自然其服饰记录也很少,早期对贵州畲族服饰进行研究的多以历史渊源、特点和类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贵州畲族服饰与早期相比色彩更艳丽,在服饰图案里多增加了凤凰的设计元素,使其服饰显得更为华丽,贵州畲族女性服饰“凤凰衣”便是典型代表。
畲族服饰有一定的地区差,主要源于其民族的地区分布差异、尤其集中在妇女服饰的结构特点和衣着习惯方面,但也有较突出的共性,如喜欢用蓝色、青色为主要色彩。闫晶[2]认为畲族服饰有14种形制类型(景宁式、丽水式、平阳式、泰顺式、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源式、延平式、顺昌式、光泽式、漳平式、樟坪式、六堡式)和4种艺术特征(色彩以青蓝为基,多彩点缀;材质以麻棉为主,丝草俱辅;图案以花草为多,边缘适合;配饰以银饰为盛、巧织惠裁)。
明清以前的麻江县畲族服饰已经无实物可查,现存关于畲族服饰文化的史料比较少,《平越直隶州志》记载“衣尚青,短不及膝,以花布束发。妇人着花裳,无袖,唯遮覆前后而已,著细褶短裙……”[3];《都匀县志稿》中写道畲族服饰类似于汉族,女性穿青色裤子[4],戴银项圈,不穿裙子;《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志》和《都匀县志稿》里对畲族服饰的记载都表现出畲族服饰款式较简单,色彩朴素,衣服多为青蓝色。贵州畲族服饰形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生改变。贵州畲族是1996年才结束民族识别的,原来是东家人。凤凰衣还曾叫东家衣,东家人被识别为畲族后,畲族民间结合东家衣鸟纹图案和东家衣起源传说,又从沿海地区吸收了凤凰造型元素故又称凤凰衣。畲族凤凰衣,是贵州畲族妇女嫁娶、逢年过节、盛大场合和死亡后所穿的服饰。关于凤凰衣,《开路经》做了这样的描述:“开天辟地之后,龙、虎、雷公等为争夺天下,展开激战……万物逃无可逃,遁无所遁,霎时陷入了毁灭的绝境。正在危急时刻,凤凰鸟长声高叫,振翅冲天,突出了火的重围……召回万物,使畲族阿孟东家人重新了幸福祥和的生活。”[5]畲族把凤凰看作是带给畲族人民欢乐的吉祥物,衣服上多以凤凰作银饰、刺绣图案,故称凤凰装。
贵州畲族服饰的样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凤凰衣”“花袖衣”和“东家衣”。凤凰装按性别分,有男装和女装。男装朴素、女装考究。从年龄上分,有成人装和童装。根据场合不同,有盛装与便装之别。其中女盛装根据年龄的不同有小凤凰装(少女装),大凤凰装(嫁装)和老凤凰装等。大凤凰装穿得很考究,既有嫁装也有寿衣,只是嫁装要穿双衣,即2、4、6、8件;寿衣要穿单衣,即1、3、5、7、9件。通常的出行、盛会、节日都不限定件数。项圈以1、3、5、7、9各为一套,内小外大,不佩戴双数。“袖花衣”是贵州畲族传统的,也是样式最古老的女性盛装,因袖口穿着层叠而得名。盛装上衣多穿三到六件,多件叠穿,上衣袖口有图案,穿着时从内向外衣长和袖口逐层简短形成层次感,以展示每一件衣服袖口的蜡染图案和刺绣图案,图案有“寿”字纹、梅花纹、牡丹纹、月季纹等。《都匀民族志》中记载,“东家妇女盛装头戴蜡染布……上衣为土布,色藏青,无领右衽,下摆长过臀部,袖筒靠肩部一般为蜡染,以绿、紫、棕、黄丝线绣花。两段交界处及袖口也镶锦条。下装为大裆裤,色质同上……须系花腰带和扎裹腿……盛装佩以银簪,髻花耳坠,项圈,项链……”[6]。“袖花衣”包括头巾、上衣、裤子、腰带和裹脚,以蜡染和刺绣为主要特点,刺绣方法为平绣和挑绣。“东家衣”样式则出现在“袖花衣”之后,包括绑头带、上衣、围腰、裤装和绣花鞋。绑头带为靛青色布条;上衣为靛青色立领右衽大襟,日常生活装无装饰,盛装则绣有纹样,上衣也同“袖花衣”上衣一样多件叠穿;围腰呈梯形,其长度从胸口到上衣底摆处,并绣有花卉纹样;裤子同上衣一样为靛青色。
“凤凰衣”是贵州畲族民族服饰的代表,因此凤冠便是各地畲族最具标志的服饰品,有银髻、项链、项圈、手镯、戒指等。畲族银饰品制造别致,独具匠心,不仅是服饰配饰,也是传统畲族社会生活种表达社会身份的标识,一些特殊的银饰还代表着畲族人们的祈福。已婚女性戴簪髻,未婚女性编辫子盘于头顶,头上均盖白底兰花蜡染头帕。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服饰多以“左衽”为主,但畲族因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其服饰从“左衽”转为“右衽”,“右衽”是其民族服饰的典型样式。畲族服饰色彩青色、蓝色、黑色为主,配以其他颜色为辅,民族服饰配色色彩丰富。但不同地区的畲族服饰又有异同,闵东地区畲族服饰与贵州畲族服饰在样式、主要色系、装饰纹样、头饰造型和文化背景均存在差异。由于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和涵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近年来穿畲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日常生活穿便装,在重大的活动中着民族服装,但在一些畲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多穿现代便装,穿畲族服饰的人较少。
贵州的畲族由江西赣江流域迁入此地,迁入贵州是因为元末至明朝时的历史原因,或因为官职调动迁入,或因为战乱迁入,基于任何原因,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一部分保持着本民族特征,一部分则融入到其他民族中,而迁入贵州的畲族主要集中在麻江县及其附近县市。贵州畲族服饰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发展起来的,不仅体现出贵州畲族与贵州山区自然环境相适应和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相协调,而且在服饰的图案,质地和饰品上都表现出畲族人民的制作工艺,审美情趣和人生礼仪。入黔以后,畲族长期与他族杂居。为增强民族性和避免为异民族所同化而长期坚持族内婚姻制度、说本民族语言、穿本民族服饰。《凤凰衣》传奇故事中也很明白地表达了“凤凰衣”作为畲族族群身份的第一个符号、作为民族族徽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其社会身份作用之一。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凤凰”已经成为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衍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服饰文化现象。尤其蜡染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有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又反映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凤凰”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符号,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畲族人对鸟类的勇敢和智慧非常崇拜,非常喜爱将自己打扮成一只小鸟,以致于“凤凰衣”这一整体形态凸显鸟类的外形,寄寓着畲族人对凤鸟勇敢和智慧的向往和思想感情。“凤凰衣”刺绣图案直叙“飞蛾”非凡的生育能力,它是畲族卵生观念之告白,抒发着人们对于“万物之母”——“飞蛾”的崇拜与敬仰之情,更是畲族人民对于种群繁衍,人丁兴旺之期盼以及对于生活向往之心理流露。这些形制与纹样不仅起到装饰美化畲族“凤凰衣”,使其达到美观大方,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形制与纹样用具象创造性语言记录了畲族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心理以及民族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具象符号将畲族民族族徽作为民族象征进行具象表现。
多层套装体现贵州畲族以多为美,以多为富的文化心理以及象征对祖先的追思。多层套装出自畲族的《开天辟地歌》梯田传奇。据说历史上畲族人民是被迫由东向西迁移的,畲族人民对故乡非常思念,担心日后回来后辨认不出故乡,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便将故乡的梯田点缀于女性服饰之上,以此来作为家乡的标志。畲族的女性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都会穿着这种带有梯田纹样的服饰,死后也会把这种服饰当作寿衣入殓,如此一来,畲族人民在世便能寻回族人,死后便能回到故乡祖宗那里去了,因此多层套装又是识别畲族人的重要标志。
贵州畲族人民对各种不同款式、花色和面料的服饰配件有着强烈的追求与兴趣,他们认为自己穿着的服装越漂亮就越好,因而他们的服装十分讲究。首先是款式新颖独特。在服饰上强调搭配协调、服饰色彩的丰富多采、以及细节处理的重视,从而给人以潇洒与大方并存的感觉。一般穿着“凤凰衣”最好是三、五件,也有七、九件,双数较少。各衣身长、袖长均不同,由内到外一短约半英寸,以露内一衣脚及袖边为宜。多件服装的重叠穿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所穿服装件数的多寡,表露出妇女的才华。自然,这类衣着更能使人一眼了然其家经济能力之所在,件数愈多,说明该家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人民喜欢将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衣物),按照一定的程序分别缝好后,再根据需要拼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做能使其更加整齐美观。一次剪裁也就是一次需要同时剪裁或者三、五、七、九件服装,需要预先根据所生产的件数来推算每件服装的长、宽、推算每件服装衣袖的长、宽,也就是根据着装的先后顺序来适当地放松或者缩小尺码,确保服装在重叠着装时能够平整有序。套装“凤凰衣”缝纫起来较费工费,先要用蜡染、刺绣等袖花制作,一件三件“凤凰衣”需制作三副袖花,耗时长达6个月。
贵州畲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创造出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风格,这些服饰色彩增加了畲族服饰的色彩,也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在这些服饰色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对于服饰色彩的推崇和对于服饰色彩运用上的大胆革新。传统花袖衣、东家衣都是用自织自染土布做成,色彩靛蓝相间,既御寒又耐磨、耐脏。而凤凰衣选用市面所购的布料,在颜色选择上以青,蓝,红为多,花色较艳丽。由于民族服饰受到地域的制约,各地服饰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使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亦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畲族对装饰色彩选择反映出本民族特有的美感,畲族人好“五色服”,喜欢用五彩刺绣附靛蓝色衣服作为点缀。花袖衣袖口以五彩刺绣拼贴蜡染图案装饰,使整个颜色素雅华丽。东家衣在颜色搭配上就比较单一了,只在袖口和领襟处使用了一圈淡色的衣边和一条比较窄小的织带作为配搭,整个颜色非常朴实。凤凰衣不但自身面料颜色丰富,而且袖口,领襟和裤边等部位也大量采用刺绣的装饰,使整体颜色非常绚丽。它不但具有自身特殊的服装形制,更重要的是它色彩绚丽、形制别致、为人们所喜爱。不同颜色撞色还常用于畲族服饰中,例如刺绣纹样内的红蓝青紫黄,花袖衣蓝带底撞色,凤凰衣红上带绿下带撞色,东家衣嵌条带底浅撞色以及衣角红蓝带边带底撞色等等,都起着丰富修饰的效果。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见证了人们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变迁,成为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与特色。畲族人民入黔以后,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位移、环境上发生改变、逐步吸纳本地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整合成“凤凰衣”。“凤凰衣”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逐步融入本民族传统的服饰样式之中,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系。同时,“凤凰衣”还被赋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畲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畲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对畲族服饰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它不仅承载畲族文化传统,而且反映畲族精神心理和文化心理,呈现出畲族服饰形态和服饰功能有机统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