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桂
(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江苏 苏州)
随着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盛行,现阶段人们逐渐关注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且对体育教学优化给予较高的重视,本文也将目光集中于体育教学,分析现阶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性,讨论初中体育教学的现存问题,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及现存问题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如何做出有效优化,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主体学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强化对学生的培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针对初中生的培育和引导并不是“一刀切”式的引导,应当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培育和引导,进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就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不足,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而教师想要明确相应的优化路径和解决策略,首先需要明确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时代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中体育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方式做出有效的引导,而不是压制学生的天性。一旦学生的天性无法得以有效释放,那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教师的教育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过于压制学生的天性,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三观”歪曲,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更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1]。
每一名学生因为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兴趣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教育时,他们的反应也不同,体育教学也同样如此,甚至会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遗传基因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能力特点十分鲜明,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节,让教学开展得更加灵活,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现阶段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视域下,教育工作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理论和技巧的传输,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长,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初中体育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结构之一,想要更好地推进学生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就需要发挥体育教学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做出灵活的调整和优化,在挖掘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处事习惯等都得到有效的引导,形成健康观念,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新时代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想要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做出针对性的调节和优化。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相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不同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和所能完成的任务不同,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节和优化,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无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还会因为学生身体负荷过大进而导致学生身体出现损伤,适得其反[2]。
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明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欠缺,结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目标,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针对性的优化。
教师可以引入分层教学,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普通层和提升层三个主要层次,划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自信,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性更强。而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巧,从习惯出发让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必要的一个环节,强化学生锻炼的频率和主动性以及意识。而对于提升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强调技巧的应用和理解,让这部分学生朝着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树立自身的优势,以此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做出调节和优化,落实因材施教措施[3]。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因此也就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之后身体除了酸胀疼痛和较疲惫的感觉以外并没有真正地了解相应的体育运动技巧和知识,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对体育运动参与兴趣和参与欲望普遍较低,甚至无法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更不必提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时教师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模式做出针对性的优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初中阶段受教育主体的学龄特征来看,教师可供引入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竞赛类教学、游戏类教学、任务推动类教学等,并且引入相应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等。因为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主体竞技精神是相对较高的,且对于游戏的参与欲望、了解欲望和胜负心都相对较强,有效应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之前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竞技类项目和娱乐游戏,转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进而让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而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之后,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较喜爱的游戏项目和游戏活动进行锻炼和分析以及学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
个性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的,想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传统的体育教学多为“一刀切”式的集体教学,往往由教师来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项目,因为年龄差异和专业知识差异造成教师所钟爱的教学项目往往学生并不热爱,因此学生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生理条件、身体素质了解相对偏弱的情况下,这种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会进一步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也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养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多种课程、多种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进而让学生选择自己较钟爱的运动项目[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相应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进一步提高之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收获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为此教师就需要综合考量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养和普遍的兴趣爱好,甚至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学生对不同运动的喜爱程度,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基础上设置呼啦圈、跳绳、铅球等多个体育项目,并且在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分区域开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普遍较热衷的运动形式,进而为器材准备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此为中心,让学生在自己较喜爱且热衷的体育项目运动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天性得以释放,进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质量[6]。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落实个性化教育,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都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相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境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