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第八中学,甘肃 酒泉)
对行走的课堂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培养目标,考虑当前的社会生活情况,教学目标必须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带队教师和研学导师的能力也会影响实施效果,如果教师能力有限,没有科学分配任务,将更多精力放在安全问题上,而忽略了教育和引导,将会降低教育质量,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目标设定不够合理,课程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无法起到导向作用。研学旅行活动非常丰富,能够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有的教师直接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或者课程手册设定目标,完全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状况,课程目标非常单一,不够完整,教育目标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效果,降低教学质量。
在认知方面,只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准确了解研学旅行的内涵和意义,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没有明确各个角色的定位。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学校是发起者,教师是活动的实施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整个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旅行社负责组织策划和协调沟通工作,如果某一方没有准确定位,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当成一次游玩活动,将会影响课程的教育质量。如果学校对课程不够重视,就不会为研学旅行提供充足的经费,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就会使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如果学生不够重视,就会使研学旅行失去教育意义,必须要改变认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课程实施缺少规范性,缺少制度的约束,缺少科学的管理。有些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后期评价也非常形式化,通常会布置作文,但是并不会仔细评价学生的作文。部分学校的研学旅行没有起到教育作用,与旅游活动没有什么不同,研学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性质过于明显,教育因素缺失,往往以观光为主,没有根据教育需求合理设计路线。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思考的角度和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缺少一定的深度,设计课程时,没有集中讨论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导致课程存在较多缺陷。研学旅行内容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课程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往往是带领学生简单游览,没有抓住某个特殊场所或文化历史进行引导,学生的感受不够强烈,没有深入调研和思考,浪费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
行走的课堂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要遵循教育性原则,该课程与传统的秋游活动并不同,研学旅行并不是以游玩为目的,而主要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调研进行教育,在课程开发中,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场所、内容。到达目的地之后,教师会根据该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教育,不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在游玩和观看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进行调研、分析和思考,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挖掘旅行地点的教育资源,适当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思想道德、精神品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
课程研发团队要遵循生活性的原则,学校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分离,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在研学旅行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能发现生活元素,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对现实的生活情境进行观察,会对不了解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够自主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知识,还可以询问当地人,或者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研学旅行活动实际上就是行走的课堂,学生不需要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在旅行的过程中,学生同样能够学到知识,收获经验。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研学旅行基地进行观察和调研,学生会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产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接触到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带来丰富的体验,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感受不同的人生。
行走的课堂和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开设过研学旅行课程,参考资料十分有限,缺少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和课程体系进行建设,使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现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课程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可以和旅行社进行沟通与合作,对研学旅行活动项目进行审批,分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活动的成本与效果。在课程研发方面,学校要注重课程特色和课程高度,明确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和设计。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具有较强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校长要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带头人,牢牢把握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方向,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和沟通协调工作,关注课程开发的进展和实施情况,使研学旅行课程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教学特色相融合。校领导和各学科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能力,组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喜好需求进行分析,使研学旅行课程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入研学旅行活动当中,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的重点,对研学旅行的整体流程和具体要求进行设计,明确各个环节的教育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和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令初中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深刻的印象、真实的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各学科知识,通过行走的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校教师要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将学科知识融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对新的课程形式进行研究,更好地管理学生,使研学旅行课程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顺利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必须要改变各方人员对研学旅行的看法,正确认识课程的内涵和意义,能够重视该课程,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和安排,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切实发挥教育作用。教育部门对课程进行审核时,要根据规定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合理性,重点检查安全预案,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安全。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时,要重点审查旅行社的资质,教育部门可以将优秀的研学旅行方案和安全预案分享给各个学校,为各学校提供参考,对课程的开发提供指导。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并不了解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甚至存在误解,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研学旅行活动有可能会为家长带来不小的压力,有的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和生活问题,学校要考虑全面,尽可能解决家长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动员工作,让家长正确看待该课程,在家长的支持下,顺利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必须要遵循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在正式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之前,学校要召集相关教师,向教师介绍有关部门的要求,鼓励教师发表意见,对研学旅行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明确教育的重点和管理的重点。学校教师要认识到研学旅行不同于学校以往的春游和秋游,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学校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研学旅行方案,但是不可以直接照搬照抄,必须结合本校特色和教学需求进行设计,使研学旅行方案符合本校的实情。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时,要确定带队教师的人选,还要确定研学导师的人选,相关人员要签订研学旅行协议,明确教师的职责,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确保各项活动有序推进。在课程结束后,还要对活动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研学旅行的带队经验和教育经验,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课程。对旅行社进行评价,如果旅行社各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比较到位,可以继续展开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旅行社安排不合理,出现较多问题,可以终止合作,寻找更有经验的旅行社,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
从教学过程本身来看,研学与带队教师是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主体,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素养关乎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行走的课堂教学效果,未来应该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工作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做好研学导师培训市场规范工作,根据当前人才市场上对研学导师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这一特征,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并对相关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高校成为研学和带队教师培训的主体;或者高校开设专门学科,通过构建专业化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研学旅行活动的高质量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也需要积极推动研学导师教研资格认证工作,规范研学导师职称评估与考核的工作流程,保障具有任职资格的导师均接受过系统培训。
第二,发挥学校的作用,即定期针对研学旅行教师开展培训与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判断教师是否掌握研学旅行的相关知识点。因此为实现该目标,学校可以定期开展集体宣教活动,针对具有丰富研学旅行经验的高端人才介绍相关案例,采用经验分享等方法深化教师对研学旅行教育教学的了解,了解研学旅行的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权,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学旅行工作计划开展自主研究工作,使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变化自主设定研学方向,最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最后在培训内容上,除了研学旅行的相关知识点外,也可以增加其他内容,如开展关于安全急救知识的培训等,使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针对部分教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出现分工不明确等质量问题,在研学和带队教师培训中需要提前做好分工工作,在坚持划分岗位责任的基础上,使每个教师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阶段可以直接确定自身岗位工作责任,避免因为岗位划分不明确等质量问题影响正常工作效率,保证教师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可以内部划分岗位责任,消除潜在责任风险。
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设计中,要确定旅行的地点,可以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学校要明确研学旅行的重点,小学的研学旅行主要是乡土乡情,初中的研学旅行主要是县情市情,高中的研学旅行主要是省情国情。所以,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出研学旅行活动的区域性特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学旅行的内容应当与生活相关联,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知识,在乡土环境中进行教育,在乡土生活中展开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社会调查,对乡土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地的乡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在课程开发环节,要重点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分析各个区域的教育意义,围绕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旅行,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形成较强的地方认同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实践调研中,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地理知识更加直观。
在乡土文化的视角下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要遵循地域性的原则,尽量选择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降低研学旅行的成本,保证活动的安全,确保活动场所具有地域性特色,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色,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主题相契合。设计课程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城乡布局情况、工业发展情况、交通情况,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乡土文化中包含传统文化,有可能包含民族文化,发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从地理、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程开发中,最先要确定的就是课程主题和旅行场所,教师要提前进行调研,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教师团队要共同确定主题与场所,比较各个场所的教育价值,还可以参考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多个课程方案,让学生选择最终的旅行场所。有些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有些场所是革命旧址、纪念馆、历史遗址,有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具体选择哪个场所,要考虑教育目标和学生兴趣,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行走的课程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将旅行与教育融合到一起,教师必须要重视研学旅行中的教育因素,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旅行的过程中布置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