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形而上学的变革中探寻存在

2022-11-24 16:44项丹婷
今古文创 2022年42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分工本质

◎项丹婷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3)

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存在而展开的历史,从古希腊哲学早期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开启了对存在起源的探寻。西方哲学只是到了巴门尼德,他才明确地提出将对存在的思考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从此西方哲学便逐步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存在画卷。在前代先哲们探寻存在之路的基础上马克思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他首先为我们展开了在他之前的哲学所描绘的存在图景。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对存在的思考中最终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无论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还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去思考存在,最终无一例外地都导向形而上学。

一、马克思探寻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危机的根源

形而上学似乎成了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必然会通向的宿命与最终归宿。然而马克思并不认为存在的最终归宿是形而上学,他认为以往哲学对存在的探索,最终都走向形而上学的原因在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1]

(一)西方唯物主义哲学陷入形而上学危机的根由

马克思认为在以往哲学之中,唯物主义哲学对对象的认识,只是从客观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也就是将对象作为一个完全外在于主体的独立的存在,这使得唯物主义在思考存在时,必然会将作为对象的客体作为脱离于主体及其环境的存在。因为要使作为对象的客体从根本上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必须从根本上脱离其所处的环境。如果不这样客体始终会被主体和环境所影响,从而就会使作为对象的客体从根本上丧失独立性。一旦唯物主义坚持从这个立场上去思考存在,也就从根本上把本身充满无限可能的、丰富多彩的鲜活的存在,变成了僵死的、不变的存在。因此以往的唯物主义所认识的存在从根本上是一种无根的存在,原因就在于其对存在的考察,从起点处就已经在根本上割断了存在之根源,即存在所处的环境,这是存在得以生长与发展的土壤,因此环境给予了存在以无限的可能,从而钩织出无限展开的存在图景。

(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陷入形而上学危机的根由

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往往突出主体的能动性的一面,然而却把主体的意识绝对化为一种客观的、最高的存在,将客体视为主体意识的衍生物,客体的存在完全由被主体意识绝对化的客观的、最高的精神所决定,从而客体的存在就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性,从而完全地沦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这样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哲学对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忽视,甚至贬低其存在。从而便会导致唯心主义哲学由于过分夸大主体,甚至将主体绝对化而最终走向绝对化的主体哲学,这种哲学往往将遵循着自身运动规律的客体与环境,完全禁锢于主体精神之中,使其完全遵循与服从主体精神,从而彻底地沦为主体精神的奴隶。

二、马克思探寻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根基

马克思在全面反思与批判了以往的全部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对存在的探讨后,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揭示出存在的真正本质必须要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存在,同时要找寻到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关节点。

(一)西方唯心主义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局限性

马克思从思想意识的来源与发展以及思想意识形成产生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西方唯心主义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首先从意识的来源来看,意识的产生源于社会,通过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人必须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展开实践活动。从意识的发展来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意识逐渐从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但是马克思认为即便是思想意识从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在思想意识去独立地构造理论、神学、哲学和道德等等的过程中,思想意识也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思想意识所构造出来的理论、神学、哲学和道德等等是否与社会实践本身相适应,最终的依据必然只能是社会实践矛盾运动规律。

(二)西方唯物主义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局限性

对于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被唯物主义哲学视为存在基础的感性世界不是一个自始至终始终不变的世界,它会伴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每一时代的历史决定着每一时代与之对应的感性世界的面貌,又由于历史本身具有继承性,使得每一时代的感性世界会在继承前一代所奠定基础上继续发展,以保证历史的延续性,也使得感性世界伴随着每一时代的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地积累其发展成果,从而使每一时代的感性世界都能够在以往时代所奠定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也同时促进感性世界通过世世代代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积累而得以不断地深化与拓展,而不至于发展停滞或者始终不断地回到实践发展的起点。因此感性世界从根本上是建立在世世代代历史积累的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因此感性世界的本质只能通过回到实践的历史中去找寻。

(三)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根基

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的分析,他认识到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要想使其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走出形而上学的危机,都必须通过回到实践路径上在历史过程中来逐步地实现,从而逐步探寻出真正通往存在本身的正确道路从而逐步地趋近于存在的真理本质。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全面深入地展开人类社会的实践图景。接下来将逐步展开马克思所揭示的实践图景的样态。首先,明确实践的出发点,这是展开实践图景的起点与基础,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实践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次,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图景是通过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来展开的,思想意识不过是对这一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生活过程的反映和体现。最后,马克思强调指出从事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促进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意识以及思想理论的发展。在此马克思实际上从实践的出发点、实践的本质、实践与思想意识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剖析实践,对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剖析是有效地展开实践图景的基础与前提。

三、马克思探寻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的路径

马克思为我们指明的通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对此马克思通过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后,指出人类历史产生与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人类自身首先是作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因此人类首先要通过自身作为现实的生命个体的自然属性来确证自身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抽象存在,而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其现实性在于其所处的全部社会关系总和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的本质。这意味着人在确证自身的存在时,必然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与其他自然等的相互关系的逐步展开过程而逐渐确立起来的。

(一)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道路的出发点

马克思通过对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与其他自然等的关系的探寻,逐步揭开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要确定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首先必须找到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是确定的,并且满足这一前提的条件也已经具备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因此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一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他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3]满足人类最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建立在一种物质联系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物质联系则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这一联系从人类产生的时候起就已经相伴产生并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动力因素,通过不断地采取新的形式,促使人类社会通过这一联系得以不断地延续与发展,因此一部人类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生产发展史。

(二)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道路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三要素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4]这说明在人类的一定历史时期由分工所造成的共同活动方式,也即在分工之下所形成的生产力,在这一生产力之下会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运动。在这一时期往往由于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导致原本统一完整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使这些活动由不同的个人来承担。而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必然会促使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必然造成人类社会存在的三要素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处于矛盾运动之中,而这些矛盾运动根源都是由分工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矛盾就必然要通过从根本上消灭分工来实现。这意味着理清人类社会存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从根本上探明分工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由此马克思开始逐步展开对人类社会分工的研究。

因此一方面分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这一因素的发展又会造成人的主体性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因此分工必然要被一个更符合人类实践本质的方式所取代,那么它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取代呢?马克思指出分工的消亡必须在具备两个实际的前提之下才是可能的。这两个前提便是一方面要使分工所造成的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异化发展到极致,从而使得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将分工视为革命所要反对和消灭的对象;另一方面要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从根本上丧失了财产,从而沦为没有财产的人。而这一绝大多数便与现存的拥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人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实现都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这意味着分工的消亡从根本上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三)西方哲学通往存在本质道路的归宿

在此马克思实质上已经指明了由于分工的需要造成了人类社会必然会经历阶级社会,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矛盾的不断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分工最终必然会被消灭。但分工被彻底消灭后,人类就将进入更高层次的无阶级社会,而这一更高层次的无阶级社会马克思将它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对此马克思特别指明了这一社会是人类未来要通往的美好、自由与幸福的必然归宿。

因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共产主义社会实质上是将人从自我异化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向着自身、向着社会向着合乎人性的人的本质方向得以复归,使人真正自己掌握并占有自身的本质。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从而实现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在根本上的统一。

存在的本质只有通过对实践的路径的探索过程中才能逐步理清。因为无论是自然、人自身还是人的意识脱离了实践,所有的这些存在及其本质规律都将无法探明的。一旦离开实践去探讨和研究纯粹的自然、纯粹的人和纯粹的人类意识的存在及其本质,得出的所有结论实质上都不过是一些从根本上完全偏离自然、人自身以及人的意识的本质的空想和幻想而已,至多是精致的逻辑游戏而已。因此人、自然以及人的意识的本质只能通过逐步展开对实践的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来逐渐探明,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揭示出存在的本质及其规律。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分工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最有思想的句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