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平
(青岛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还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强调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方针,明确了构建健康中国建设的着力点、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农民群众体育,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民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2],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与体系。
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与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平衡。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57661万人,占比41.48%(2017年下发的相关数据)。要实现全民健康,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城市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兼顾。只有二者携手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全民健康。为此本研究以山东省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从村级体育文化资源、农民参与和政府支持3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分层多段的抽样方法对山东省现辖17个地市的多个农村进行了1000份问卷调查,其中回收894份,回收率89.4%。清除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79.2%。在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经济和生活方式。本调查从农村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及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调查分析。
山东省是体育大省,有着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在“贵村主要有哪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项目(可多项)”调查中,问卷共设有舞蹈、杂技、龙舟、舞龙舞狮、武术、腰鼓、秧歌、划旱船、踩高跷、踢毽子、抖空竹、钓鱼、轮滑、球类比赛、滑雪、漂流、射击、游泳、棋牌和其他等20多个选项。受访者的回答较为分散,各选项都有选择。最集中的几个选项分别是“棋牌”(20.8%),“其他”(18.1%),“武术”(16.2%),“秧歌”(9.6%),“舞龙舞狮”(8.3%)。这说明山东农村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而且分布广。但是在“贵村哪些体育文化项目形成了产业有了收入”中,只有“漂流”(3.3%)、“滑雪”(5.8%)、“龙舟”(3.7%)、“腰鼓”(9.6%)、“舞龙舞狮”(20.3%)和“秧歌”(18.6%)几个集中项目,而且只有个别几个农村形成了产业。带来收入的途径大都回答是乡村的集会、婚庆表演和旅游。这说明绝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开发。还有很多资源深埋农村,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体育活动场所是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良好的活动场所有助于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并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建有体育文化活动场所的占90.8%。村民对现有的活动场所的满意度中,“非常好”和“比较好”合计只占78.8%。这说明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场所设施覆盖率虽超过90%,但并没有完善,没有满足村民的实际意愿。
人的意识决定其行为导向。在“您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对您的身心健康”中回答“很重要”和“重要”的合计占92.6%。这是村民潜意识都知道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也是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推动力。但是在“您愿意参与贵村体育文化活动吗?”只有27.6%的村民表示愿意参与。46.2%的回答是“无所谓”,这说明村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意愿不强,内在驱动力不足。需要加强宣传体育教育引导,转变思维观念。在“您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状况”一项调查中,“消遣娱乐”占23.6%,“强身健体”占21.0%,“没有目的,只是一时高兴”占41.2%。这说明一部分村民参与是为了满足个人一时的精神需要,没有目标,没有真正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农民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农村体育文化的创造者。无论是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发扬,还是现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在“您一年中参与贵村体育文化活动的次数”调查中,“几乎不参与”占55.6%,远高于参与“3次以上”的占18.5%。这说明农民参与热情不高。但是很庆幸,在参与者的统计中,参与人群76%的年龄集中在18岁到45岁之间,这是农村体育文化的生力军,也是传统体育文化创造和发扬的黄金军。这一人群精力充沛,有着创造激情,敢于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好这一人群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因参与人群的爱好、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以参与的体育文化项目也不同。在“您喜欢从事哪些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中,年龄在18~45岁的男性回答较集中的项目是“漂流”“球类比赛”“攀岩”“舞龙舞狮”“轮滑”“踩高跷”。18~45岁女性回答较集中的是“舞蹈”“秧歌”“腰鼓”。60岁以上男女村民回答较集中的是“棋牌”“散步”“太极”。这说明中青年男性热衷于力量型、刺激性的运动项目,中青年女性喜欢柔韧性、热闹性的运动项目。60岁以上村民热衷于健身娱乐性运动项目。因此村级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要柔性化、多样性以适合不同人群的参与。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全民健身行动的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3]。调查显示山东农村居民每周体育锻炼频度达“3次”及以上者仅占16.7%,每次锻炼时间30 min及以上者占38.1%,而且参与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的占73.4%,18~30岁参与锻炼的人群仅占8.2%。31~45岁的占7.1%,46~59岁占11.3%。在“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没时间”的占75.6%,“身体健康没必要锻炼”的占21.3%。在“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强身健体”的占65.3%,“减轻工作压力”的占19.8%。这说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群由于体质减弱因而重视体育健身,而大部分中青年由于身体健康工作忙碌对体育健身重视程度不高。
体育消费是居民采用不同方式,用于购买体育物资产品和服务产品以满足多样化体育需求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既属经济现象,又具有体育文化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消费能充分反映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状况。体育消费旺盛说明参与体育行为热度高。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居民1 a内用于体育消费200元以下者占32.2%,1000元以上者仅占19.3%。且消费人群也呈现不同的特征。18~30岁的人群消费居高,这一人群中43%消费都高于1000元。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服装、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上;60岁以上人群体育消费次之,其消费内容主要是在服装、体育保健用品上;45~59岁消费最低,这一人群消费200元以下的占39.0%,其消费主要是在服装、体育杂志上。然而据《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山东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29元,增长7.0%;人均消费支出26731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12309元,增长9.2%[4],增速都高于城镇居民。但是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占总消费支出不容乐观。这说明体育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对体育消费的满足程度也低,也体现出农民参与体育行为较弱。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国家财政向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而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山东省除了个别省定贫困村按照省财政每村6万元标准,建设健身场地,配套健身设施[5]外,绝大部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解决。由于农村财政收入少,用于体育文化建设投入的更少。据调查显示,68.5%的村级没有专业体育健康指导员,89.3%的村场所设施维护都是依靠村委组织村民义务维护。这也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在“您认为政府有没有主动去挖掘贵村潜在的体育文化产业”的调查中,回答“有”的为21.5%,“基本没有”的为42.4%。说明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挖掘和开发农村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但力度远远不够。在“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信息”的调查中,“社区宣传栏”与“社区培训”合计占46.3%。说明政府宣传力度不大。在“您了解‘健康中国’的背景与意义吗?”的调查中,只有3.1%的人“非常了解”,高达67.8%的人表示偶尔听说一点,或不清楚、不了解。说明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有关全民健康的相关政策。
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导致农村体育文化逐渐被淡化,很多资源深埋在农村,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农民参与状况为认知高、意愿低和行为低的三角关系;92.6%的居民潜意识知道体育锻炼很重要,但是因内在驱动力不足,参与意愿不强的占27.6%。参与体育行为因年龄、性别不同呈现多元化特征:60岁以上群体参与率高于中青年群体。在参与的项目中,中青年群体中女性热衷于柔韧性项目,男性热衷于力量型、刺激性的运动项目。而青年群体参与村办活动率最高,并且也是体育文化消费最高的群体。这也是国富民强赋予青年人的能量。总体上由于农民经济收入低,体育消费水平也低。政府虽在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场所设施覆盖率超过90%,但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体育健康专业指导人才匮乏。
保护农村体育文化资源,首先,发挥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传承的政策引领作用,以政策导向引起社会各类主体对农村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视,积极营造全社会认同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环境,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农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对农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方式[6]。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可以全力推动地方体育文化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优势的结合,孕育出满足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体育营销模式,因此要广泛挖掘农村体育文化潜力,积极推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场所设施,结合当地环境优势,有效融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化实现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形成体育文化影响力,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带动全民健身。
首先,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村开展体育科普教育,做好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激发农民群体自主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意识。其次,鼓励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体育文化活动,使体育文化活动真正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全民健身目标及各个乡村的实际状况之后,规划更加富有针对性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使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吸纳更多农村群众参与,使农民们真正从中感受到锻炼的乐趣。最后,在目前既有的资源基础上全面挖掘一系列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爱好开设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塑造出更加富有地方特色的运动休闲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合理、规范才能保障农民群众的体育权利,让农民群众能够自觉乐意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需要把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结合起来。结合当地体育发展计划,统筹调配体育资源。农村体育文化要想得到快速发展,还必须有体育健康专业人才的服务支撑。首先,大力吸纳农村中体育文化活动爱好者,创建农村体育协会,确保在各个阶段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体育协会指导员培训工作,进而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农村体育管理团队。其次,竭力发挥专业性较强的农村体育骨干人才的引领功效,加强对农民体育锻炼的辅导力度,使农民群众有信心、有兴趣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赢得更加理想化的体育锻炼成效。
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面临的困境就是经费不足。首先,政府要结合农村需求、农村实际发展状况,加大资金投入倾斜度,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其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向社会各界招商引资,共同参与到农村体育建设当中。缓解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