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婕
(宁夏大学,银川 750004)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作为新时期背景下具有指导三农工作重要意义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当前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其重点。而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又是产业兴旺中的重中之重。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在利用好现阶段政策扶持的机遇下,也面临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挑战。新庄村的肉牛养殖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产物。通过肉牛养殖产业在村里的迅速推广与发展,村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部署,新庄村农村改革取得成效,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年创收近30万元,昔日贫穷落后的新庄村已成为全市“肉牛养殖示范先进村”。当前处在成长期的肉牛养殖产业,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稳固并发展新庄村肉牛养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此,大力发展新庄村肉牛养殖产业,对于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西吉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庄村隶属于硝河乡,1942年,在甘肃省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和浪庄5县的边缘,划拨土地2612 km2,人口45285人,于10月10日建制立西吉县。海原县划拨的具体村庄就包括硝河乡的新庄村。新庄村所属的硝河乡位于西吉县东南部,面积135.02 km2,其中耕地5.56万亩(1亩约等于0.0667 hm2),林地面积3.36万亩。开展肉牛养殖产业前,新村庄由于村里条件不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十分紧张,上访缠访不断,村民恶意干扰阻拦工程,无理索要救助、低保,“等靠要”思想尤为严重。没有改造成“肉牛养殖示范先进村”前,当地产业凌乱无主次,主要以旱地小麦为生计,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生活水平仅保持在温饱线。
通过肉牛养殖项目的引入,新庄村村民自愿联合并自发成立农业养殖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持一定资金入股。作为村内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内提供交易平台、技术支持和信息提供等抱团式发展服务,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同时,为了缓解村内参与肉牛养殖项目农户资金难的问题,村干部结合本村情况,上报县级政府部门联合当地信用社与银行,帮助农户申请农村养殖业无息贷款,鼓励扶持当地肉牛养殖项目的发展,解决资金问题。国家政策方面,针对新庄村现实情况,县内对养殖基础牛的贫困户给予每头牛2000元的补助,非贫困户可享受每头新出生小牛500元补贴。通过实际的收益和金融类政策与补贴,有效地带动了村民投身于肉牛养殖产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后续参与肉牛养殖村民的信心与内生动力,农业养殖合作社取得了队伍的壮大及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新庄村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产业项目,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实施“粮改饲”配合“肉牛养殖示范先进村”项目的建设,培育以肉牛养殖主导的产业,对村内农用耕地的种植类型做优化调整,将全村饲草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亩以上,产业结构粮饲比由9∶1调整到了1∶9。对覆膜保墒、优质青贮饲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有机肥转化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农业基础,走出了一条以草畜产业为主导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其中,草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64%,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村饲草料充足,自产自足,草畜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的发展。肉牛存栏量由原来的677头增加到了3410头,养殖户户均10.2头,人均突破1.4头。
当前肉牛养殖作为新庄村的特色产业,与以往的传统家庭圈养黄牛在养殖技术和养殖设施上都有所改变,科学养殖成为了当前肉牛养殖新的风向标。在养殖过程中,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与教授,农户对牛饲料进行科学配比,与以往传统黄牛养殖不同,肉牛养殖的饲料夏季主要以玉米和鲜草料为主,冬季则加入青贮草料。肉牛养殖前,由于农家传统黄牛养殖数量不多,大部分都选择春夏2季多储存由鲜草料晒干而成的干草料对牛进行秋冬喂养,这种传统的喂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遇到草料收成差的春夏季,秋冬季则会出现草料缺乏的现象,且干草料口感较差,降低了牛肉的适口性。青贮饲料实现了玉米秸秆再利用,同时也适合反刍动物食用,其维生素含量和能量较高,用于秋冬喂养再合适不过。针对这一情况,村内干部帮助农户进行青贮池建造的技术成果引入,大力推广青贮池,在建造过程中给予政策性补贴,在养殖农户家中进行了青贮池的建造。除了青贮池以外,村内根据产业扶持政策,对养殖户的牛棚也给予了相应的改造补贴,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养殖能力,推动了肉牛养殖产业在当地的发展。截至2021年,新建标准化牛棚310座,青贮池279座,青贮饲草超4万m3。
新庄村的肉牛养殖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背景下的产物,在国家政策的推广之下,更需要有人去帮村民们传播和解释相关的发展项目,而从中起到重要推手作用的正是驻村第一书记,派驻第一书记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
新庄村第一书记通过三扶:扶思想、扶观念和扶信心,帮助村民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针对村里的现实情况,采取“路边会”形式进各村组,到家门口召开群众大会,全面深入宣传政策、开展教育,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长期以来实施的“路边会”形式成效显著,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得到根本性转变,解决了个别顽固性问题,收效明显,依靠群众力量解决深层问题,活动贴近群众,凝聚人心,为村民树立正确意识导向,从而为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内生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同时,第一书记针对当前村庄发展,晚上带领村干部住在村部深入学习乡村振兴工作内涵,针对新庄村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日带领具体分管部门干部到县上寻找专人对接项目。
在引入肉牛项目以前,村民主要以传统的黄牛养殖为主,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新庄村对接西门塔尔牛的肉牛养殖项目帮助村民们脱贫。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并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引进中国后,对我国各地的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杂交一代的生产性能一般都能提高30%以上,因此很受欢迎。相比较传统养殖的陕西黄牛,西门塔尔牛养殖各区域均能很好适应,在我国中南的南岭山脉、东北的森林草原、新疆的高山草原和西藏的青藏高原都有养殖分布。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和脂肪少是西门塔尔牛的特点,其以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西门塔尔牛的牛肉等级明显高于普通牛肉,肉色鲜红、纹理细致、富有弹性、大理石花纹适中、脂肪色泽为白色或带淡黄色、脂肪质地有较高的硬度和胴体体表脂肪覆盖率100%。普通的牛肉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由于村民们都有养牛的经验,对于肉牛养殖这样的扶贫对接项目,上手更容易,也更快,操作起来难度较小,项目成功率较高。
在调研过程中,仍有村民反映当前生活水平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养殖过程中特殊人群出现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将该问题忽视。基层情况比较复杂,很难一概而论,部分村民确实参加了村里的肉牛养殖项目,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家中人口低龄化和老龄化严重,独户养殖业作为体力型劳动,需要一定有效劳动力。因此导致此类村民养殖数量很难扩大,处在村里养牛队伍的末端,长时间收入较低。还有部分村民由于个人原因,如残疾、重大疾病等,致使家中丧失劳动主力,单靠一人难以维持肉牛的养殖工作,以上现象的出现均为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养牛对于全村来说是个机遇,但对于此类群体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挑战。表面上看是缺少主动摆脱困难的积极性,实际上却与当地扶贫产业的选择不精准、不科学有关。深入分析,有时候是因为调查不够深入所致。要让此类村民生活有所改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针对村里不同群体的能力特征和存在问题对接不同的扶贫项目。
农村集体经济是否有活力,是否能够持续给村民带来丰厚的回报,是影响集体化村庄能否持续的物质基础。新庄村肉牛养殖的前期经济效益良好,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肉牛养殖受多方面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新庄村在发展肉牛养殖的过程中,忽略了自然因素对肉牛养殖的多方面影响,产业发展机制中应对多方面因素的方法不够完善,特别是遇到干旱和饲料购入价格波动时,影响了养牛村民的收入及对养牛的信心。并且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以市场规则进行交易的所有企业都存在经营风险。这就意味着集体化村庄的集体产业承担着更多的以村为单位的社区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一旦村庄集体产业经营不善,亏损解体,集体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不能给居民带来更多的保障和收益,集体化村庄的持续性就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当后期再开展相关扶持产业时,村民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产业在村民间推广的阻力会加大,进而影响村集体后期的发展。
昔日的新庄村是我国长期以来西北贫困山村的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缩影,今日走向致富路的新庄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北农村的一个成功案例,尽管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且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但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这一切都取决于产业扶持下的相关政策、村干部的工作和村民的思想意识3方面因素。乡村振兴是村民走向致富的开局之战,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保持不返贫和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有效实施是接下来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