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2022-11-24 15:33:23杨术访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攻坚农村发展

杨术访

(山东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2020年底脱贫工作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局面,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启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又是“三农”工作的两大战略部署,其在战略上相互耦合,任务上承前启后,在改善“三农”问题上一脉相承。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

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两大战略历史交汇期,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很重要,不仅能巩固之前的成果,也是开启新局面的重要助推力,由此可见,二者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治理与建设乡村现代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发光发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这个过程中,脱贫攻坚成果令世人震惊,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1],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形成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覆盖全部贫困群体的扶贫干预体系,初步形成集投入、动员、实施、监督、评估和考核在内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2]。如期完成脱贫攻击战是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有力的证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是对乡村发展前景的科学制度化规划,能够兼顾阶段性与长远性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发展,进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

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三农”问题,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贫困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关键,农村要发展,解决贫困是关键,是实现农村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二者的有效衔接是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际上突出解决的是发展的公平性和充分性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解决农村问题,有利于为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从中观角度来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微观角度来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解决老百姓吃、穿、住和行的最基本问题。

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世界减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了巨大信心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双重考验,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经历一场“黑暗”时刻。而中国如期完成的脱贫攻坚,无疑是给人类至暗时刻增添的一抹亮色,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之光。中国提前10年完成了世界2030年的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率超过70%。而中国却未止步不前,中国愿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发展,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助推者,外交部曾对中国减贫事业做出回应:中国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对接。世界银行报告,“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世界减贫作出重要贡献,700多万极端贫困的人能够脱贫,3000多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还不断通过多、双边渠道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助力减贫国际合作[3]。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

要深刻把握和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基础与关键。由此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只有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才能找到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路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脱贫攻坚的优化升级,其不是另起炉灶,二者一脉相承,有序推进,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提升。具体而言,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磐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4]。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始终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最高政治力量,才能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政治保证。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城乡之间的差距,会造成政治不稳定。现代化、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城市与传统化、保守化和宗教化的农村,在价值观念上格格不入,城乡之间矛盾凸显,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稳定性因素会增加。因此,要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实现二者有效衔接,就要强调基层党组织在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一定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结合起来,集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配备雷厉风行、果敢锻炼的村级领导班子,要加大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力度,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所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要义

首先,脱贫攻坚坚持激发内生动力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都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基础,贫困群众不仅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对象还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二者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人们,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人们坚守信念,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只有人们团结一心,汇聚成磅礴力量,最终才能实现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向着乡村振兴全面进发。其次,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建设新时代农村,注重文化建设,打造民风淳朴的新时代农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和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的农村经济,不仅助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发展。但是有些地区也存在以下现象: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出现“我是贫困户我光荣”这类非常不利于脱贫致富的贫困文化,即这些被帮助过的贫困户不愿意主动放弃这种政策带来的好处,甚至很享受这种好处,自己主动脱离贫困的积极主动性不强[5]。最后,要大力发展教育。治贫先治愚,要通过发展教育来拔掉“穷根子”,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人们的教育思想,转变观念,让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被动到主动,降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2.3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一,依托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兴旺。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平台,协调区域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继续发展支柱型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经济,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在农村也能实现现代化,形成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开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村,促进绿色农产品和体验式旅游发展,进行产业融合。第二,吸引人才。加大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给创新型人才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营造创业环境、打造创业平台,现在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人们应该树立正确职业观,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第三,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坚持走绿色发展模式。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径,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利用农村慢生活节奏的特点,开展农业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自己进行采摘、进行烹饪及自己种植农作物等项目,增加体验感;发展绿色、无污染和有机农产品,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需求增加,注重农产品源头问题,例如,种植的土壤、水体污染问题等都是需要解决与关注的,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让人吃着放心;另外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大绿化面积、道路清洁等整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老年活动室,儿童学习园,青年锻炼活动的场所,提升人们幸福感与农村生活环境。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更多分享特色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3 结束语

我国在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阶段,又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脱贫攻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手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与加速剂,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不仅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个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蕴含丰富的法治、创新、辩证、系统和战略思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也提供了经验借鉴。脱贫攻坚积累的基本经验,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优化升级[6]。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通过乡村振兴引领扶贫的工作,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新动力、新保障和新路径。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健全长效稳定机制,防止短期返贫;同时,要补齐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保障短板,借助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国家要把握国内国际大环境,统筹推进二者之间有序进行,保证政策制定的连续性与继承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简政放权,放权给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乡村振兴的区域在农村,主体是人民,但是不能割裂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不能片面地看问题,需要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二者之间的要素流通,融合城乡二者之间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要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尤其在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要充分协调二者之间资源互补,弥补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

猜你喜欢
攻坚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