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义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学区杜家河小学,甘肃 和政)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过多关注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培养。而跳出“语文”教语文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跳出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积极地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不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针对跳出“语文”教语文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教材是语文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给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语文教学水平低,大多教师会埋怨教材不好,并且高年级教师会埋怨低年级教师,这样相互抱怨,就很难形成合力,既不利于发挥语文教材的应用价值,又无法达到育人的有效目标。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跳出传统的教材目标,尤其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教材的依赖,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避免学生出现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这样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体系。此外,每位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和清楚目前每位学生所具备的基础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为每位学生制订合适的培养方案。而对学生的培养,应做到“立体式”地育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1]。
譬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表达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
教材中的内容虽然可以满足当前语文的教学目标,但是整体来说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能过多依赖语文教材,而是应跳出教材的知识局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语文的原材料,并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堂内容也基本围绕课本进行,即使布置课外作业,也基本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这样就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跳出“语文”教语文,语文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而是适当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以此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教师也应根据生活经验,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保障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此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2]。
譬如,学校可定期举办大型活动,如关于时事政治的辩论赛、小记者采访行动以及作文比赛等,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总结语文学习规律。
跨学科式的学习,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完成对语文课堂的高效化支撑。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努力跳出教材的本位主义,逐步走向资源和学科的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科融合的思想。其中,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和常识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就可与生活老师谋求合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多种多样的气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本地的气候特征,并通过调查来尝试写调查报告,这样就能从多个维度完成对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做好语文知识与网络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储备更多的资源,这样也能培养学生搜索与汇总信息的能力[3]。
不断研究与分析跳出“语文”教语文,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开展语文课程活动,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以及完成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我们就应从“跳出教材目标,冲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束缚”“跳出教材的知识局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以及“跳出教材的本位主义,走向学科融合”三个方面来努力跳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减少对语文教材的依赖,不断向着学科融合、实践化教学转变,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