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嘉峪关市新城镇中心小学,甘肃 嘉峪关)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愈发注重学生学科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涵的重要构成,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化教学工具,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移动设备,均处于普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使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年龄段提前,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配备了智能移动设备,农村地区也不例外。但是网络平台不仅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夹杂着一些不良信息,小学阶段本就是人格和品质的启蒙阶段,若是缺乏文化引导,极易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至语文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文化认知开始以客观的角度和态度看待不同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传承、弘扬。尤其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语文内容,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奠定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文化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渗透至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使年轻一代,即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传承优秀文化,进而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会逐步建立,进而形成民族自信。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与接班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占比较高,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丰富课上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思想文化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与碰撞,教育作为体系化事业,小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结合民族特色文化优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打好人才培养基础,适应社会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在小学阶段就落实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应认识到小学课本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开展统筹性教学活动,一方面落实教学任务与目的,另一方面增长学生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人文思想和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提高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同时,降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难度,获得系统的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文章中描绘了热闹的春节场面和温馨美好的节日氛围,同时传达我国传统文化家庭为重的思想,尤其是过年前购置年货的准备,详细罗列了干果、年糕等各种年货,并描绘了浓厚节日氛围下小孩子们开心玩闹的场面。同时,该文章重点描写了除夕夜、大年初一和元宵节,通过文字叙述和画面描写直接明了地表达了传统文化中追求阖家团圆的思想。因此,在开展该文章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章中的传统节日要素,将其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融合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的风俗习惯,最好结合地区间的差异展开,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魅力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而在较强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弘扬文化。
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功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载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讲解与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与意境。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其选编了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但是学生自身文化素养有限,对某些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可以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相对直观地理解诗词内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春晓》为例,作为语文教材中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让学生直观画面,从而建立立体的诗词形象与场景,促进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古诗词创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使学生明白诗人、词作者抒发的是何种心情,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此外,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朗读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蕴含的韵律美,品味诗词的妙处,感受当时诗人的情感等。另外,为保持学生语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还可以贴合学生兴趣在课上播放《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自己喜爱的诗人的诗词作品,使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本民族日常劳动和风俗习惯,所以要想使传统文化有机融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做好课堂延伸工作,结合实践活动整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其相统一,增加语文课堂的生活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开展教学活动,定期组织郊游活动或者研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使用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
比如,在室外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季节组织学生回忆并回答所学知识中带有季节的诗词或者文章,之后根据当前季节进行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延伸。当遇到竹子时,教师可以介绍竹子的生长习性、特点与价值,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竹子的文学作品和古诗词以及思考竹子意象象征等,像是廉洁等,实现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合理交互。或是对比教学“二十四孝”,结合现代思维分析当下孝顺父母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抑或是组织公益活动,前往养老院等,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涵等,使学生逐渐可以学以致用。
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熏陶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学名著的结合,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与一般读物不同,经典文学名著是古代文学家呕心沥血之作,经过时间的洗刷与沉淀遗留下来成为文学巨著,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具有极大的价值,是值得学生反复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近几年,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学生读书率相对较低,闲暇时光主要用于网上冲浪。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文学名著相结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文学名著,综合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读文学名著节选等,不断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自信,促进其良好阅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依托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名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文学和阅读视野,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其审美素养。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如《大禹治水》,节选《山海经》这一文学名著,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后,介绍当时背景以及大禹治水的后续影响。与此同时,引经据典,如“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以此为切入点讲述华夏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将其引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此类神话故事本就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兴趣,本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还可以介绍当时父系氏族的社会背景,简单梳理社会发展历程,该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学生直观理解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要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环境的塑造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等,不断丰富学生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优化学生知识学习环境等,以此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