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探析

2022-11-24 14:36:46张学桃
新课程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乘法学科科学

张学桃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西街小学,甘肃 定西)

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促使各门学科都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其中整合和集体备课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将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可以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挖掘两门学科的内涵和价值,进而为学生带来综合性更强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如何整合展开分析,并结合两门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分学科、分课时教学,导致学科具有明显的分裂特点,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科联系不紧密。这为数学与科学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从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相互促进等多个角度出发,让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与科学的整合变得更有意义。

一、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传统小学教学中,数学与科学被看作是两门毫不相干的学科,但深入挖掘后发现,二者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古时候人们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逐渐有了计数的需求,在观察活动中经常会数周围事物的个数。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也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热衷于计算事物的数量,并将其分门别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可见,在明确学科划分之前,数学与科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也为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持。从学科概念上来讲,科学是观察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数学则是利用方法和理论把握和定量客观世界,并广泛应用的过程。虽然后者独立于科学教育,却存在交叉点,能够相互渗透,为彼此提供知识上或能力上的支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科学整合起来,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重制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涵

教学目标在课堂活动中有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重要作用,一旦教学出现偏离主线的问题,会因目标的引导自动恢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会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而这也是实现数学与科学整合的前提,只有当教学目标切实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时,教学手段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对此,教师应重视挖掘学科内涵,探索数学与科学的共同点,进而制订出更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举例来说,在学习“方向与位置”知识时,以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关于东、南、西、北等方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水平方向上分出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认方向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制订较为贴合教学实际,但在数学与科学整合中,教师要探索两门学科的相似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完善。科学教学中学生会学习与风向有关的知识,教师经常会问“今天刮什么风”,这其中就蕴含了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其整合,并融入导入环节。如在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根据画面思考“风是从哪个方向向哪个方向吹的”,让学生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东、南、西、北的概念,并向学生简单介绍风向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知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循序渐进中形成课程的整体目标,以便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并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综合素养。

(二)精心设计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提问不仅能连接各个知识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数学与科学的整合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来源于生活或是其他方面,但无论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其根本目的都应是服务课堂、服务学生的。

举例来说,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教师应整合数学与科学,引入科学中“温度与气温”相关内容,并重视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收集某天多个城市的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用多媒体将其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出示代表昆明气温的图片,上面写着13℃~3℃,让学生说一说昆明这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又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实现科学与数学的初步融合。其次,教师再次出示代表北京气温的图片,上面写着零上3℃至零下3℃,让学生想一想在数学上如何区分零上3℃和零下3℃,这样教师就能巧妙地借助问题导入负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形势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对负数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并进行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三)明确整合意义,有计划地落实

教师的教学意识对课堂优化非常重要,在备课中应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意识到资源共享与交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为目标,有计划地完成知识导入、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并以趣味性的问题或是神奇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这是学科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要认清形势,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使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学科的整合。

举例来说,在学习“乘法”知识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应习题,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掌握乘法运算规律。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运算规律,而是要先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青蛙过河”游戏,并讲解游戏规则:青蛙要过河,但每个荷叶上都有一道乘法习题,学生需要帮助青蛙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它才能跳到荷叶上,并顺利过河。某学生选择解答与河对岸呈直线的四片荷叶上的题目,分别是60×50,240×20,530×40,103×30,学生计算后帮助“小青蛙”顺利过河。教师则要提出问题:“大家在计算式子时是否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些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多是中间或末尾有0 的数。”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这类乘法算式的计算规律,如在计算时如果遇到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将0 抹掉,之后再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时在积的末尾再将抹掉的0 填上,如在计算240×20 这一乘法算式时,学生就可以将因数中的0 省略掉,计算得出积后再将0 填上,最终结果为4800。当学生掌握这一运算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入科学知识,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实验中的步骤,重点突出实验中小数点限定的例子,将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对0 和小数点的重要意义形成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到小数点与0 关系到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了计算特殊算式的方法,并通过数学与科学的联系和整合,对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了解,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组织课堂评价,把握教学节奏

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课堂评价的开展,不能忽视教学评价。小学生对外界的看法非常在意,尤其是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更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合理地引入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数学与科学都有着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再借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更精准地把握课堂节奏,还能有效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线与角”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线段、学会测量角,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和联系,并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以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讲解“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教育中的“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创设情境,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建筑材料,并提出问题:“这些材料中有哪些角?”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回答:“有锐角、直角、钝角。”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大家是怎么判断锐角和钝角的呢?图片中的角是多少度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用眼睛观察的,有说用手比量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巧思给予鼓励,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不准确性,提出在测量角的大小并对其进行分类时,应善于利用量角器,引导学生将图片中的角度测量出来,如三角形材料的角度分别为30°、60°、90°,正方形材料的角度都是90°。接着,设计几道随堂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解题中,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要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先引导学生按照“这节课我学会了……,我在……方面表现较好,在……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形式进行自评,再结合教学实情对同桌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局限在学习上,也可以是习惯上或是行为上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点评,从提问和回答情况、课堂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行为等多方面展开,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评价正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方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与科学的整合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开展,为避免整合出现浅层化问题,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运用,联系生活现象,并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使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延伸,并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学习。

猜你喜欢
乘法学科科学
算乘法
【学科新书导览】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超学科”来啦
科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