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吉龙
(甘肃省临潭县流顺镇中心小学,甘肃 临潭)
结合新课改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完善生活化教育理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和积极作用。一方面从生活化角度入手,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基础,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效的数学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现象,并从生活中展开数学学习,使数学学习能够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突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多方面优势特点,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真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传统发展。
为了提升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期间需要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往往比较浅薄,很难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深度理解和掌握的问题。相对其他学科来说难度较高,在整体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并且还会从心理上认为数学学习难度过高,产生不愿意学习、不想学习的念头。而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课堂语言完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化语言辅助下清晰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强化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这一课的过程中,学生刚刚接触乘法知识,对于乘法的认知是不明确的,教师需要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学会灵活运用乘法知识展开乘法计算。首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展开自主学习,实现独立理解乘法概念。其次,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加法运算原理,并为学生列举以下算式:3×4=12与3+3+3+3=12,也就是说3×4=4个3相加,之后教师为学生出一道简单的乘法运算题:“4×5等于多少?”利用简单的语言和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并对乘法的概念加以理解,使学生能快速掌握乘法的运算技能。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优势,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教育价值。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体系的多元内容进行分析,大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学教师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及理论知识以生活化情境进行呈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将数学概念知识以生动化、形象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在灵活性较强的生活情境中全面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圆形的运动”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圆形运动现象,如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在行驶的过程中又快又稳,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的车轮,而车轮的运动就可以称为圆形的运动。也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其他形状在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并与圆形的运动进行对比,为学生创建生活画面,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分析圆形的运动。与此同时,在生活化教学情境辅助下,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将会被有效激发,可以主动结合生活背景分析了解更加全面广泛的数学内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展开探索,只有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学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只有当数学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构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结合生活分析相关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解答数学问题,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所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中无不渗透着生活现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原因要归根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意识,认识不到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而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引出生活中的数学案例设计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既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及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都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或者班级内有什么事物是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回答出教学楼、小汽车、黑板、课桌、讲台等。以课桌为例,从上面看课桌呈长方形形状,侧边的两条边要比上下两条边短,以此为基础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计算课桌的周长,并引导学生展开实践,用格尺仔细量出课桌每个边的长度。同时,当这节课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物体,锻炼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挖掘出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现象,而且特殊的学习作业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1]。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之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已经相对完善,可以结合生活现象主动获取多元知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游戏,以此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游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教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角色扮演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生活中的角色,如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付钱、找钱这一流程进行模仿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我是收银员,顾客买了55元钱的东西,付给我100元钱,我该找给顾客多少零钱呢?”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又能够加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针对这道数学问题来说,需要对零钱数量进行计算,100-55=45,也就是说,收银员需要找给顾客45元钱。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找零钱的方案进行思考,加强学生的拓展学习,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加减法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正确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的生活认知,而且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2]。
以数学教材为单一教学内容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数学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基础性,但是却会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局限在数学教材中,所以需要教师以数学教材为基础,积极展开课后拓展训练,合理延伸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完善教案设计,使学生实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又将生活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大多教师通过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忽略了延伸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应用,导致学生只能围绕教材进行学习。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课业负担,浇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课后拓展延伸内容不仅可以全面强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还可以全面突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特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一道题,进而学会一类题,并且在提高做题速度的同时保证学生做题的准确性,以此来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开展课后拓展延伸时,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学习资料,自主布置学习内容,以此来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正方形是指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正方形算是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搜集学习资料,展开拓展研究,挖掘生活中常见的特殊平行四边形,如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3]。
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小学数学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做课后作业中感悟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学以致用,将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在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完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结合生活进行主动观察和探索,同时结合课堂知识分析生活问题,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拓展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教师需要严格把控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整体完成时间,并重视学生课后作业的多样性。例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的开展过程中,并不单单是通过数学列式来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引导学生将数学计算演变成数学应用问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例如,经典的门票问题,父亲和小明一起去游乐园玩,成人票40元,儿童票半价20元,问小明和父亲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并独立完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渗透生活化元素,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展开学习,挖掘小学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4]。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其本身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但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又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生活化教育理念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数学观念,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以及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掌握主动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数学综合素养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