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策

2022-11-24 13:53马晓玲
新课程 2022年33期
关键词:计算题数学教师计算能力

马晓玲

(白银区第一小学,甘肃 白银)

计算是数学的灵魂,始终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应用知识,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来达成。因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情况,围绕所讲知识设计更科学的计算教学方案,注重传授学生规范的计算方法,同时针对性地培养他们严谨的计算思维,以便使之将所学化为所用,在探索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能用数字、运算符号呈现个人的思维过程,给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推动其数学素养的稳定发展。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一)采用题海战术,枯燥性较强

由于计算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项目,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往往会设计许多计算题,旨在辅助学生训练,使之更加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一些教师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以为给学生布置越多计算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越牢固,且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稳定提升,可从实际来看,过量的计算任务往往会让学生苦不堪言,不仅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也会导致他们因一直处在枯燥的计算过程中而产生排斥心理,继而为了完成任务进行机械训练,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其计算能力的发展,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1]。

(二)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在组织计算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制定明确且详细的目标,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引导,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主要考虑的是章节要点,涉及计算的目标十分模糊,常常是一笔带过,而且没有立足整体规划计算教学的方案,以致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比较随意,且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计算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方式单一,开放性不足

有效的计算教学应当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使之自主总结和反思,将各种算理和算法内化于心,然后进行灵活应用。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就是单纯地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运算,而且设计的计算题十分常规,最终的答案也都只有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很难提升,个人的思维也难以发展,十分不利于其计算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忽视习惯,效果不理想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便使之按照既定的步骤,更高效、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的良性发展[2]。然而,多数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更重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完成计算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以致很多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的运算法则,也能根据题目列出算式,但是往往因习惯不佳而出现运算步骤不完整、审题失误等问题,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而制约其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减量增质,优化计算教学的内容

为了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减量增质原则,即减少计算练习的数量,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保证计算练习题的质量,提升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摒弃机械训练的模式,并在解答过程中取得更多收获,不断完善个人的思路,继而推动其计算能力的稳定发展。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除法”为例,教师在设计该部分计算任务时,需要规避题海战术,精心设计和筛选习题,通过定量训练引导学生计算,如可以与“运算律”、三年级下册中的“千克、克、吨”“面积”等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分别设计填空题、判断题、常规计算题和文字类计算题,各类型分别有1~2道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计算压力,还能引导其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运算进行系统记忆和运用,同时能够以不同的题型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他们的思辨意识、整体意识,并帮助其巩固所学要点。通过缩减计算题数量、改进题目质量、优化习题内容,可以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认真、细致地完成计算任务,提升其计算水平,还可以强化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手进行训练,切实夯实他们的基础,顺利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

(二)明确目标,完善计算教学的方案

在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整体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目标,然后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使他们由浅入深,充分内化算理、算法,然后加以灵活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计算素养的发展。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分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在设计计算教学方案时,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纳入对应的目标体系中,同时围绕该目标拟定详细的流程,如上课之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分数基本性质”“找最小的公倍数”等内容,并提前设计相应的习题,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以此促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巩固旧知,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回顾学过的“分数的意义”的内容,分别解释两个变形之后的分数表示的含义,然后用加号将两个分数连起来,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计算,并说明原因。通过有序的探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挖掘运算法则,理解其内涵,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教师则可以再次出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总结的法则进行计算,从而在多次练习之后顺利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3]。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指导,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更准确地掌握算理和算法,高效地吸收章节要点,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推动计算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优化方法,提升计算教学的成效

1.设计计算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为保证计算教学的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法,以便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运算,从而促进其计算能力稳定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时设计游戏,如可根据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设计比较简单的口算题,并将题目写在卡片上,要求学生轮流到教师手中抽卡片,抽中之后要在10秒之内快速口算给出答案,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继续游戏,回答错误的学生则要接受“惩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游戏,即提前设定好程序,让口算题在大屏幕上快速滚动,轮到哪名学生,其就可以随时喊停,然后迅速说出屏幕上题目的答案。其次,数学教师可以围绕估算题设计游戏,如可以组织“快问快答”的游戏,即教师分别出示两张写有不同计算题的卡片,由参赛学生在10秒内迅速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比较大。再者,可以设计文字类游戏,如猜谜、知识竞答等,从而促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刻记忆运算法则。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计算游戏,可以改善学生对计算练习的刻板印象,让他们发现运算的乐趣,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使他们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算,进而不断强化其计算水平,为他们数学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创设生活情境,提升计算教学趣味

数学与生活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将具体的知识放在生活场景中进行运用,以便提升计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百分数”为例,教师在设计计算任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其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展示各种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运算,比如:(1)六二班周二的时候有3个人请假,到校上课的只有47个人,那么这个班周二的出勤率是多少?(2)家里有一根3米长的绳子,妈妈用掉了70%之后,还剩多少米?(3)小明在商场中看到一件衣服上打着“9折”的字样,而且标签上的价格为289元,那么实际购买这件衣服时需要付多少钱?据此,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进行思考和运算,有助于针对性地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活动的真实性[4]。而后,数学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相关的问题,且要认真审查,保证题目的严谨性,然后引导他们在班级中分享,或是互相考查,以此营造宽松的计算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出题、解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不断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连接,强化其应用意识,也可以丰富数学计算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更多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切实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助力他们计算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强化学生的计算水平

1.培养审题习惯,提升计算的正确率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之更加细心和严谨,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正比例与反比例”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出示以下例题:施工队承接了一条公路的建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已建设路段的长度与未建设路段的长度比为5∶3,且已建设路段比未建设路段长600米,那么这条公路全长为多少米?之后,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数据为“5∶3”“600米”,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为“已建设路段的长度与未建设路段的长度比为5∶3,且已建设路段比未建设路段长600米”,而最终的问题则是“公路全长”,据此学生可精准判断出各部分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可以将比例转化为分数,然后列方程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而后,数学教师可对题目进行转化,比如:(1)施工队承接了一条公路的建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已建设路段的长度与未建设路段的长度比为3∶5,且已建设路段比未建设路段少600米,那么这条公路全长为多少米?(2)施工队承接了一条公路的建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已建设路段的长度与公路全长的比为3∶5,且已建设路段比未建设路段长600米,那么这条公路全长为多少米?由此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及时转变思路进行计算。

2.训练解题习惯,保证计算的规范性

在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确保答题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分数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要求其回顾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再次确认运算的顺序与方法,而后可以给出例题并挑选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算,完整展示计算过程,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答题步骤,记录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观察和评价,找出计算步骤以及格式存在的问题,如脱式运算等号未对齐、缺少步骤等,还可以结合“方程”知识设计文字类计算题,观察学生在解题时有没有写“解”和“答”,计算过程是否完整等,还要强调验算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逆向运算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5]。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运算的准确率,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断增强他们细心认真、严谨务实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增添助益。

总而言之,计算是数学课程中的主要板块,也是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将计算教学当作重点,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训练学生,精心设计多元开放的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更多的算理和算法,学会灵活应用,同时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剖析数学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进而顺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他们学科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计算题数学教师计算能力
力学计算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