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2022-11-24 13:03
新课程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民族

蒲 雪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一小学,甘肃 酒泉)

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重要渠道,在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培养以及新课程标准下,需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效地融入音乐课堂中,让小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能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音乐教师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融合策略。

《诗经》、诗歌、辞赋、现代民歌、少数民族歌曲,我国音乐历史天空可谓繁星点点。但受西方音乐文化冲击,尤其是网络流行歌曲影响,小学生很难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真谛。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有必要积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爱比拼的心理来有效融入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一、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存在的问题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点”,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倍感无助,这主要是源于其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很好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考虑哪些歌曲可以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以什么形式来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教师备课环节考虑不周,直接导致后续教学活动无法有效融入民族音乐文化。

(二)没有很好利用信息技术

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舞蹈、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成分。这些成分融入课堂需要互联网工具,最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形式将其无缝地转移到课堂中。然而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没有重视这一方面,将更多精力用在了课件美化上,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得不偿失。

(三)融入浅薄没有涉及精神层次

教师在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注重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教学。例如,没有带领学生对各种民族唱法展开研究,不了解唱法中以及地域中富含的文化精神,无法将宝贵的民族情结、民族情感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备课

音乐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职业素养,要明确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即丰富学生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建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并让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在此基础上认真、归纳、总结教材,将其中可以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章节作为重点。对于其他课程则可以随机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保障课堂的丰富性、多元性。这样就可以兼顾整体和部分,让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融入教学中。

(二)提高音乐课堂信息技术水平

教师将民族音乐文化组成一一罗列出来,其中包括如何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组成展示在学生眼前,送到学生耳中。例如,民族乐器可以采用视频、音频形式融入,先听音频让学生辨别是哪一种民族乐器,学生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猜出乐器后,教师再利用该乐器独奏视频来增加学生的视听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此时,教师再融入体验教学法,将该乐器拿出来让学生去弹奏、吹奏,切实地体验民族乐器的特色[1]。

(三)提高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层次

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有多元目的,但即便是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这种低中级目标也需要教师采用对比形式来让学生体会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若是想要达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继承,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层次,需要将民族歌曲、地方戏曲、乐器特点等融入进来。

(四)小学音乐课堂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

1.结合教材融入民族音乐文化

《茉莉花》属于江南风格歌曲,因为其历史悠久而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中重要一员。这也意味着《茉莉花》本身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特色,如唱法是带有地方音调的民歌唱法,需要注意气息的调节,要实现一腔数板。

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软件播放多人《茉莉花》歌唱片段,可以鲜明地体会到不同人不同的演绎效果。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分析她们演绎效果不同的原因。经过认真分析发现,不同地域歌者因为方言影响导致《茉莉花》演唱上出现了差异,也因此让该歌曲拥有了不同的韵味。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深刻体会民族音乐文化内涵,音乐教师要演绎不同地区关于该歌的唱法。例如,分别从东北民歌、南方民歌、西北民歌角度来演绎《茉莉花》。这其中东北民歌具有豪放的感情色彩,如果再将《茉莉花》当中一些词汇改变为东北话,效果会更好一些;南方民歌委婉灵巧,让《茉莉花》彰显出南方水乡特色;西北民歌唱法则具有高亢特点,会让《茉莉花》展现出辽远苍茫之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转换过程中要配上不同地域人们唱歌的特点,往往会提高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别开生面,深深地记住各地《茉莉花》的歌唱形式。

在《茉莉花》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情感塑造,要让学生感受到该曲中包含的特有的东方情愫。例如,在第一句、第二句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中华文化自豪感,这样才能唱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具有的赞美之意。

除了《茉莉花》之外还有《采茶舞曲》也能很好融入民族音乐文化。《采茶舞曲》属于越剧曲目,具有明显的江浙风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越剧唱法来展开教学。甚至可以深入了解越剧文化,对越剧流派等展开学习,学习比较经典的拖腔,能了解“唱字”“唱声”“唱情”:唱字指的是吐字清晰、阴阳分清;唱声则是需要注意韵律,需要注意“气”的控制;唱情指的是歌唱者的表演是否有感染力,讲究的是唱词的感染力和歌唱者的表现力。

2.在音乐课堂有效融入民族乐器

在民族音乐文化中除了民歌之外,民族乐器成为最有辨识力的主体。如古琴、二胡、筝、京剧仓才以及板胡、蒙古族马头琴、埙、笛子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将这些乐器引入进来,让学生去感受不同乐器伴奏或者几种民族乐器伴奏带来的不同体验[2]。

《运动员进行曲》看似和民族音乐文化没有太大关联,实际上完全在学习中将笛子、唢呐引入进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关于唢呐吹奏《运动员进行曲》在凤凰网视频中有民间艺人进行了演示,教师可以将该视频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去鉴赏。学生在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唢呐具有的音色以及具体演奏特点。笛子则是以简谱形式演奏,能清晰地捕捉到其中的情感变化。

在“认识西洋乐器”这一课中,更可以将民族传统乐器纳入进来,目的就是和西洋乐器进行对比。可以将中外结合的音乐会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在音色、音调、演奏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唢呐和萨克斯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相同的是:(1)都为唇簧鸣乐器;(2)二者都不是吹孔气鸣乐器。不同点是:(1)萨克斯单行管梢头发音,该发音组成为木质的;唢呐利用芦苇哨子、塑料哨子发音。(2)萨克斯利用按键演奏,唢呐则是按孔演奏。(3)从音调来分辨,萨克斯较为低沉,唢呐则为高亢。教师更可以将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中独奏场面融入进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乐器具有的魅力。这样的一堂课程改变了单纯学习西洋乐器的目标,实现了中外乐器对比目的,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对民族乐器产生了好感。

3.创新课堂引入民族歌舞形式

舞蹈和歌曲都有节奏,所以在音乐领域歌与舞是联系最为紧密的,故而将民族歌舞引入课堂,同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自豪感。最主要的是,引入民族舞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歌曲的节奏[3]。在《采茶舞曲》《拉萨谣》《我的家乡日喀则》中都能很好地融入民族舞蹈,让舞蹈和乐曲、歌曲相称,提高音乐课堂的音律美、形体美。《采茶舞曲》可以将《采茶舞》融入进来,该舞具有姿势优美、韵律流畅、生活化场景等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采茶舞曲》这一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拉萨谣》《我的家乡日喀则》中可以将藏族舞蹈形式融入进来,包括颤、开、顺、左绕、甩臂等动作,让学生可以理解藏族歌曲中包含的坚韧不拔、崇尚自然等民族情结。

(五)创新教学方法

在音乐课堂中可以按照小组学习法、比赛法等来展开学习,让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学习环节中,可以由眼入心、由耳入心,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为了进一步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还可以走出课堂进入文化馆,通过和文化馆培训人员接触、了解更多民族音乐文化素材,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例如,了解埙的历史,通过文化馆员介绍,学生了解到埙是汉族先民在劳动中产生的,最初利用其发出动物的声音来吸引猎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音乐领域重要的乐器。埙的音色古朴,是最为接近自然的天道之音。然后在馆员带领下学生去体验埙的音色,用埙来吹奏音乐课本中的某个曲子。这便是体验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音乐教学中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必须要对整本教材进行观察、总结,找到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点”,之后再根据每个课程来有效安排融入策略,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这其中根据教材融入民族音乐、通过音乐课堂融入民族乐器、创新课堂融入民族舞蹈成为比较重要的融入途径。通过三种途径也能建立学生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继承意识,从而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民族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