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求变,成盛世长卷

2022-11-24 13:03涂荣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29期
关键词:莫兰迪画风静物

文/涂荣(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在《赤壁赋》中,苏轼曾这样谈“变”:“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何以为“变”?何以为“守”?让我们与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的涂荣老师一起来探究。

材料传送

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题,由试题材料、情境任务、基础要求三部分组成。

“试题材料”以绘画为切入点,以知名画家为例,论述“变”与“守”这一组关键词的辩证关系。

“变”,指追求变化、不断创新,而非首鼠两端、摇摆不定;“守”则是坚守自我、精益求精,而不是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写作时,需要综合阐述两者关系,不能只谈其一。从材料可知,“变”与“守”在绘画领域并行不悖。写作时,关键是谈如何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要融通把握。

“情境任务”中既有显性任务,又有隐性任务。

材料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谈“启示”“感悟与思考”。虽然没有明确给定作者身份,但我们应当清楚默认身份是“当代青年”。因此,在写作中要挖掘隐性任务,结合材料,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具体可感地谈,而非空谈、泛谈。

思维开拓

此材料写作任务分解如下:

任务一:写作话题为“变”与“守”的辩证关系

材料以著名画家的经历为例,点出写作话题。行文时要导入材料、展开论述,分析“变”的含义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守”意味着什么,“守”了什么。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只谈其中一个方面,应综合、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任务二:阐述“变”与“守”对于青年学子的启示

材料中聚焦的是绘画领域,但写作时,可以自由联想到其他领域,结合具体事例来论述分析自己得到的“启示”:坚守与创新在文化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生活领域等都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些表现又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

任务三:论述“变”与“守”的具体做法

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子,在对话题进行说理思辨之后,又该在这种“启示”之下,如何指导自己的行动,将这种“感悟与思考”落实到学习与生活中去?结合自身情况论述,既能避免空洞说理,又能凸显写作个性与特点。

素材集锦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盐铁论》)

3.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张之洞)

4.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5.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

好开头

林清玄曾言:“阴阳俱有,才是完全的人间。”阴阳于人间恰似“变”“守”于艺术。变者如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独秀;守者如乔治·莫兰迪忠于静物,臻于完美。二者并存于艺术之春,终成百卉齐放之高致。

齐白石五易画风,一生致力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终成国画大师;乔治·莫兰迪一生扎根于家乡,坚守画风,终抵艺术真谛。他们的审美精神差异巨大,却殊途同归,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原因何在?只因一个执着于创新,一个执着于坚守。由此观之,成功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则。我认为:坚守在左,创新在右,才能掌好人生之舵。

好结尾

“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诚哉斯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以扎实学识、坚强意志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时代的画卷徐徐铺展,我们踔厉笃行,守正创新,一起向未来!

作文共赏

以“变”“守”为墨,绘时代画卷

文/张诗琦(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A304班)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此为“变”;江流不转,我心匪石,此为“守”。于历史烟尘中,且看齐白石“衰年变法”,于“变”中突破藩篱,绘得康衢烟月;且看乔治·莫兰迪醉心静物,于“守”中抱定初心,诠释美学真谛。

“变”与“守”难道仅仅是相对立的两种态度吗?并非如此。依刍荛之见,“变”与“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两种途径,只要运用得当,皆可通往远方。而今,你我身为中国有志青年,亦当在“变”中不断创新,在“守”中不改初心,以“变”“守”为墨,绘家国清平四海之图景。

以“变”为墨,绘就葳蕤繁花、盎然生机。齐白石五易画风,终成卷上传神笔墨。而今日之中国亦须在变中谋求发展,于创新中绽开时代新蕊,于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中观人间变迁,在“蛟龙”下海、“天宫”上天中感悟创新伟力……一帧帧、一幕幕,皆为今日之中国“几易画风”所绘就的画卷。

以“守”为墨,谱写心之弥坚、志之高远。“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如是说。生于世间,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随意变迁,总有些志向,需以坚定相伴。且看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毕生,“喜看稻菽千重浪”;樊锦诗甘做敦煌的女儿,“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他们的坚守如同新雨空山中的松涛鹤鸣,蕴含坚定的力量,为家国绘就壮阔的画卷。

诚然,“变”与“守”有着强大的力量,但一味求“变”或“守”,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君不见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却固守天朝大国的名号,终是倾覆;君不见王安石变法除旧布新,只一味求变,也未能得偿所愿。由此观之,“变”与“守”之间的平衡,亦是人生智慧。

齐白石择“变”,是因他知固守技法只会落后,其“变”中亦有对国画的“守”;乔治·莫兰迪择“守”,是因他知一味追求巴黎的繁华只会令自己泯然于众,倒不如笃定抱守静物美学。这样的“守”亦有思维之“变”。“变”与“守”本就应相互融通,如此方可行稳致远。

而今,你我于时代开阖处听拔节之音,更应具备“变”与“守”的思辨意识,于变中守清风明月之卓然,于守中变日月新天之浩荡,且看来路之“变”“守”交融,不忘今朝之重任在肩。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且以“变”“守”之笔墨绘一幅山河壮美的盛世长卷。

作文解析

本文语言诗意优美,雅致隽永,文中大量引用、化用名言佳句,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又彰显了丰厚的素材积累。论述上所援引的事例贴切典型,叙议结合,紧扣材料展开分析。此外,文章逻辑清晰,不蔓不枝:先单独分析“变”与“守”的概念与作用,紧接着谈“变”“守”平衡,然后谈“变”“守”融通,最后不忘写作者的青年身份,照应标题。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论述沛然有力。

猜你喜欢
莫兰迪画风静物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
静物写生
莫兰迪的夏天
静物(节选)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诗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
怎样写静物
我是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