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华,王一璇
(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为香港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新时代以来,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大力发展香港道德教育,培育爱国爱港青年,有利于维护香港社会和谐稳定,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让香港青年与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纵观香港道德教育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不断变革中向前发展的。香港在受殖民统治时期,港英政府推行的道德教育无一不渗透着殖民色彩。1950年的《菲莎报告》明确指出“香港政府应当为每个学童提供英国人的理想与习惯的基本教育”[1]。20世纪50年代香港学校开设《公民科》,以灌输殖民宗主国的意识形态,培养香港青少年对资本主义的认同为主要目标,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疏离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2]。1965年,香港教育署将《公民科》改为《经济及公共事务科》,表面上偏重经济理论知识教育,但其本质仍是疏离和“子民取向式”的,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具有片面性和扭曲性[3]。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道德教育发生了一些变革,但部分遗留问题和教育体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聚焦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几年,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态势愈演愈烈,在香港更是频频掀起社会风波,如“国民教育风波”、非法“占中”事件、旺角暴乱和“修例风波”等,这些街头闹剧不断挑战着“一国两制”的底线。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更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参与其中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多是在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成长起来的。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他们心智未成熟、无法理性看待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所导致,但实质上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为筑牢思想防线,202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香港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教育领域也借助这一契机,对香港道德教育进行了系统梳理,以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
香港作为我国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地。自2001年香港推行课程改革以来,香港道德教育在“全人教育”目标指引下,先后出台了包含《价值观教育指引》《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课程架构》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通过制定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构建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助推香港道德教育的向好发展。
课程改革至今,“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一直是香港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青少年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本化”。为了更好实现“全人教育”的总目标,香港教育局又对此进行细化,希望可以从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出发,通过提高青少年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成为负责任的公民[4],为建设香港贡献力量。
一是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加快香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使之成为高素质的现代人,是当前社会对新型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香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1996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序言中就曾提到,“正当香港为1997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作准备及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种种挑战之际,香港的学校也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国家以至世界都有贡献的公民”[5]。信念、态度、价值和能力从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开始就一直被视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教育局为此构建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地区归属、民族认同和人类福祉”的递进框架和“知识、反思、行动、价值、态度、信念、能力”的目标体系框架。这不仅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想,还体现了香港在培养健全人格、建构新的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态度。为使香港青少年实现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香港教育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2020年重新修订的《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课程架构》[6]中指出,要帮助香港青少年树立九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即“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关爱”“守法”和“同理心”。以“诚信”为例,一方面,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香港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诚信更是个人成长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诚信始终是其维护经济繁荣的突出优势,这也要求香港一代代青少年将诚信的价值和优势传承下去[7]。而香港道德教育之所以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态度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希望香港年轻一代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本真;二是希望可以培养香港青少年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平等自信的态度与人交往。
三是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澄清能力。在香港,道德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机械地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而是重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澄清能力。这是因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对香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性都市来说,生硬地灌输既定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一做法得到了香港各界的广泛认可,香港教育局也建议教师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阐述道德观点、坦诚讨论道德问题的良好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澄清能力。
香港道德教育坚持以“生活事件”为依托,即以青少年熟悉的事情作为切入点,使课堂和生活形成良性互动,鼓励他们将在课堂所学到的价值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或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价值观的目标[8]。香港道德教育内容涵盖广泛,包含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层次。
一是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品德是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为加强香港青少年个人品德教育,香港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主要包含品德及伦理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1)品德及伦理教育。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和基础,加强香港青少年品德及伦理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至关重要[9]。品德及伦理教育所含内容丰富广泛,强调从深入生活的小事件中引发青少年对道德的思考。以香港教育局开发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为例,在品德教育篇,就通过漫画故事的形式,选取“做作业”这一场景,来教育青少年做功课要认真,不能抄袭,继而再引申到做人做事要诚信文明、遵纪守法。(2)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道德行为规范即要求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要合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这里所指的道德规范是历经几千年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香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会香港青少年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样是香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无论在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所言所行都应是合乎道德的。香港各个学校通过制定《学生行为准则》来约束青少年,规定他们切实按照行为准则严于律己。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时,主要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这也正如香港学者程介明在论述其道德教育时所指出的那样:“香港虽然西化得很,但在道德教育观点上基本还是以儒家传统占主流。”[10]
二是家庭美德教育。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和引导作用。香港道德教育以“生活事件”为依托,设置了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及国家生活五个基本范畴。在家庭生活中,要求青少年要知道如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懂得妥善处理与家庭各成员的关系,以及明确自身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为此,香港教育局又将家庭生活事件按照重要性和频繁度,分为核心事件、延伸事件、特殊事件[11],这大致覆盖了青少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生活经历。在核心事件中,设置了分担家务、分享感受、处理家庭关系等事件。通过分担家务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质和担当精神;通过与家人分享经历和感受,培养青少年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以及提升他们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培养青少年耐心沟通的能力。在延伸事件中,设置了搬家、迎接家庭新成员、处理家庭纠纷等事件。通过搬家这一事件可以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规划能力;通过迎接家庭新成员有助于促使青少年养成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树立责任感;通过处理家庭纠纷有助于锻炼青少年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与此同时,还设置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特殊事件。通过对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家庭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他们在真正面临挑战时可以从容应对,妥善处理。
三是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是香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好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风向标和测量仪。新时代以来,香港各界均希望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力量,提升香港各学校师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为香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香港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大致包含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方面。以遵纪守法为例,香港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过程中,遵纪守法教育不可或缺。然而,部分青少年近些年的表现令“一国两制”的未来堪忧。截至2020年6月30日,香港警方查捕的违法人员中约40.4%为学生,而这些学生中18岁以下竟占了45%,最小年龄仅12岁[12]。这暴露出香港部分青少年意识形态与“一国两制”法治实践有着相当程度的脱轨。对此,为加强香港青少年遵纪守法教育,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学习,香港教育工作者联合会和民主建港联盟联合编制了《基本法基础篇》。这套教材内容丰富,共分为“起草”“序言”“总则”“权利和义务”等十个章节,并在其中穿插了思维导图,这将有效帮助青少年更快认识和熟悉《基本法》。
价值观教育作为香港课程改革的关键项目之一,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的学与教,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学习,加强了各门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全面的学习经历,有助于培育其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帮助他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当遇上难题的时候,懂得辨识当中涉及的价值观,作出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并付诸实践,以便可以从容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最终促进香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3.1 香港道德教育课程
按照教学内容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方式分类,香港道德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正规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非正规课程(即隐性课程)两大类。首先是正规课程。香港道德教育的正规课程即指各个学校按照《课程纲要指引》的要求,在课程规划中安排相应课时,通过固定的教学形式,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青少年传授道德知识,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在香港,道德教育的正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科课程,如《中国语文科》《伦理科》《中国历史科》等;二是综合课程,如班主任课、《生活与社会科》等。以《伦理科》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教育资源,引导启发青少年从中获取正确的价值观,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教导青少年做一个“私德”良好的人。这些正规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囊括了青少年成长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对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是非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较之于正规课程的明确性、计划性,非正规课程通常表现为渗透性、自然性,主要以课外活动和校风建设为主。以校风建设为例,校风建设是非正规课程的重要形式,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或风格。校风、学风、教育理念、教师信仰等都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元素,良好的校风对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待人处事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无言之教的陶冶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德行,因此香港各类学校普遍重视校风建设。
2.3.2 香港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对香港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资源,是获取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依托。教材的好坏和导向,直接影响着香港道德教育课程的效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兼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的刘兆佳直言,香港坊间关于“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英文教材“九成都是错误的”[13]。现存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关“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英文材料均有错误表述,如将祖国对香港正当的“恢复行使主权”改为“收回主权”。这种歪曲事实,引发歧义的教材,使得部分香港青少年对国家、对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等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而这些“问题教材”的泛滥,直接受害的就是香港一代代的青少年。为扭转这种局面,对香港道德教育进行正本清源,香港教育局对这些“问题教材”进行了彻底的刮骨疗毒。香港《明报》于2021年4月5日报道指出,送审教育局的新版《中国历史科》教师用书中,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描述进行了较大修改[14]。以往香港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教材中将一些英方不合理的观点加进书内,对青少年造成误导,修改过后的教材则更客观,更加还原历史真相。
为确保香港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落实和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除了通过课程改革外,还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现阶段,香港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教学、辅导服务三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
香港各个学校均将课堂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具有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理论知识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两种教学方式。以“价值澄清法”为例,这是一种广泛运用于香港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用于中学和大学。强调道德价值观念不是通过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主选择、反省和实践得出来的。主要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就某个道德或社会问题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二是对各个解决方案进行评估;三是作出理性选择;四是表明立场并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五是根据选择采取相应的实践行动。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则是针对学生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引导青少年澄清自己错误的、非道德的价值选择。总体来看,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都在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除课堂教学以外,活动教学作为“第二课堂”,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渠道。在香港中小学,教师在道德教育中通常会采取情景教学、问题讨论等方式,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与青少年可以接受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沉浸式领悟所要学习的道德内容,最终达到预期效果。而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则不再仅限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教学,学生团体组织同样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作用。以舍堂为例,由舍堂发起的“舍堂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舍堂的组织管理下,不仅开办了各种欢迎晚会、毕业晚会及师生聚会,还设有各类学科兴趣小组。除此之外,舍堂还有独属于自己的出版刊物。为了使舍堂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香港大学还作出规定: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有一年中最少一个学期的住宿经历[15]。由此看出,通过舍堂教育,可以更好培养香港青少年与人良好相处的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
辅导服务是香港各学校为实现“全人教育”,促进青少年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主要由各学校学生事务中心为主导,包括心理辅导、学生活动辅导、就业辅导等。以心理辅导为例,所谓心理辅导,就是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恋爱问题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通,帮助青少年答疑解惑,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香港各学校十分重视心理辅导在青少年成长中所起的推动作用,除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外,还有短期培训的方式,如香港大学利用暑假举办的“社交技巧培训班”。香港道德教育通过辅导服务的途径,增强了青少年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了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
概言之,面向新时代,香港道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注意,要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坚持以爱国者治港为原则,逐渐提升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进而逐步形成必备的家国情怀,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