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迎强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邵迎强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润学校,甘肃天水74102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重要途径。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是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文本细读教学便于学生感悟文本字词、感知文本内涵,品味文本情感,增强文本理解效果。基于此,教师依托日常教学,着力探究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阐述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感悟于文本字词之间,常省于文本比较后,还原文本于语境之中。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阐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诸多教学建议,如,精心解读文本,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纵观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部分教师随意解读文本内容,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没能深入文本中,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阻碍阅读能力发展。基于课标要求和传统阅读教学不足,一线教育工作者以日常教学为依托,探究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教学法是其中之一。所谓的文本细读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以认知文字、解读语句、感知文本、体会语言魅力为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已有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文本细读教学,便于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阅读文本的主人。尤其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感知文本字词,品味文本深厚情感,同时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锻炼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审美素养,有利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由此,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探究适宜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众所周知,小学生阅读是从字词理解向句子理解过渡的。文本字词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文本细读是文学阅读方法之一,注重单个文学要素。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小学生阅读规律和文本细读特点,以字词为入手点,引导学生逐步阅读,提高阅读效果。感悟于文本字词之间是实现这一点的途径之一。
朗读是学生阅读文本的主要方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反复咀嚼字词含义,加深对字词内容的理解。尤其能细细品味字词背后的浓浓情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由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咀嚼字词含义,感悟文本情感。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读到儿子与母亲对话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一人分饰两角,扮演儿子和母亲角色,结合当时场景读出二人对话。在学生自主朗读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向父母要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作者在向母亲要钱的时候,吞吞吐吐,说了好几次才说出‘要钱买书’?”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边朗读边思考,以“我”为重点,以“要钱”为要点,细细品味。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我”的羞愧。基于学生的阅读感悟,教师追问:“在某些人看来,向父母要钱买书是天经地义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羞愧呢?”此时,部分学生联想“我”的家庭生活情况和母亲工作的辛劳。“我”想要钱买书,会给家庭增加负担。由此,学生们感受到“我”不想为家庭增加负担,由此感受到“我”对家庭以及母亲的爱。在肯定学生的感受后,教师继续提问:“母亲也知道儿子要钱买书,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那么,母亲为什么还要给儿子钱呢?”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们品味母亲对儿子的爱。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反复品味文本字词,还可以使学生透过字词感受情感,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此外,部分学生因此积累阅读经验,自主朗读,久而久之提高阅读水平。
文本形式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是学生细读文本的切入点,也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特色和思维。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语言特色和思维为入手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脑海中描摹人物形象或具体场景,由此感知文本内容,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穷人》为例。桑娜的心理活动是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时,教师提出要求:“自读桑娜的心理活动内容,你能借此感受到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此要求的驱动下,学生们自觉走进文本中,边阅读边思考,尤其在脑海中描绘人物形象。在学生自读后,教师鼓励他们畅所欲言。部分学生提到桑娜是一个纠结的人。据此,教师发问:“既然已经将孩子抱到自己家了,桑娜为什么还会纠结呢?”此时,学生们回忆文本内容,发现桑娜家境贫困,抱养邻居家的孩子无疑会增加家庭负担。教师就此追问:“既然家境贫困,桑娜为什么还要抱养邻居家的孩子?”一些学生认真思考,提到桑娜有爱心。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内容描绘桑娜的形象。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们借助文字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感受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们切实感受文本语言魅力,受到语言美、形象美的熏陶,便于发展审美素养。
比较阅读是学生阅读文本常用的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文本异同之处,从细节入手,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对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常省于文本比较之后。
所谓的“相同”文本,既可以是同一个作者书写的文本,也可以是不同作者书写的相同主题的文本,还可以是不同作者就某一内容书写的文本。同中有异是“相同”文本的显著特点。比较“相同”文本,便于学生们从“相同”中找出“不同”,进而借助“不同”感悟语言、情感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选取“相同”文本,引导学生比较,感受文本后的深意。
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利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爬山虎的脚,凸显了观察的乐趣以及爬山虎脚的特点,抒发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之情。叶圣陶先生还书写过其他有关自然事物的文章,如《荷花》。但是,《荷花》是一篇散文。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使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对荷花进行描绘、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比《爬山虎的脚》和《荷花》,便于学生们感受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发现不同的表现手法,继而理解文本内容,储备写作经验。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将《爬山虎的脚》和《荷花》呈现给学生们,引导学生们品味不作者的语言风格,从不同中感受写作魅力,同时锻炼辨析能力。
“不同”文本是指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等的文本。“不同”文本中有相似或相同之处,通过比较“不同”,学生可以积极思维,从中发现“相同”,由此感受文本的潜在内涵,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样,学生通过比较,可以锻炼思辨能力。
以《慈母情深》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利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本单元还呈现了《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父亲和母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表达的爱也存在不同之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两篇文章呈现给学生,提出任务:“父爱和母爱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借此驱动学生比较阅读。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们细读文本,透过文字,感受母爱与父爱,品味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立足学生的品味情况,教师鼓励他们毛遂自荐,呈现阅读发现。部分学生从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把握时机,提出问题:“虽然父爱和母爱之间有不少差异之处。但他们之间还有相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表达个性观点,碰撞思维,获得思维火花。通过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发现,父母爱孩子的心是相同的,从而感受到文本情感,深刻品味父母之爱。
著名学者孙绍振曾言,文本细读需要将文本还原于历史母题中。还原文本于具体语境是实现这一点的途径。语境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载体。立足语境阅读文本,便于学生们探寻事物的原始状态,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应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还原文本:
教材文本是作者经过精雕细化建构出来的。经过作者的雕琢,文本中呈现的形象往往与原始形象存在一定差异。人物形象是文本内容的“中心”,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在阅读文本时,还原人物形象原本“面目”,便于学生透彻地了解人物形象,同时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候,以人物形象为抓手,引导学生以语言、声音等入手点,还原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走进具体具体场景中,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
以《摔跤》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人物特点为重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嘎子和小胖墩摔跤的过程,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凸显了人物形象特点。摔跤场景是学生们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或体验过摔跤,或观看过类似场景,储备了经验。立足学生的生活经理,教师引导他们阅读文本,了解嘎子和小胖墩摔跤的过程,在脑海中塑造二人形象。在学生自读文本后,教师鼓励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根据文本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栩栩如生地展现摔跤过程。展现过程正是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主人公形象联系在一起,尤其以具体场景为依托,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学生表演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联系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摔跤过程,以语言、动作、神态等为入手点,梳理嘎子和小胖墩的形象特点。因有了阅读、角色扮演的支撑,学生们切实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任务性格特点。同时,部分学生也因此锻炼了探究能力、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双得。
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细读文本的面对之一,也是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时候,是难以对文本内容建构深刻理解的,尤其难以感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影响自身审美素养发展。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学生细读文本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立足点。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候,教师把握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还原其审美价值,借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以《草船借箭》为例。这篇文章由《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改编而来。作者在文章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周瑜和诸葛亮形象。周瑜嫉妒诸葛亮,于是设计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而诸葛亮淡定应对,根据天象,“借”来十万支箭。在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鲁肃尤为着急担忧。基于三个人物形象特点,教师利用还原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容,对比、发现人物形象特点。为提高还原效率,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在自读文本后与同伴交流各自发现的人物及其特点,由此碰撞思维,完善自我认知。然后,教师则根据学生们的小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并驱动他们透过人物形象感受人性。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们借助人物形象理解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们拔高了阅读高度,感受人性,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无形地受到审美熏陶。
知人论世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历史背景是知人论世的具体体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事、物有其独特性。把握历史背景,不但可以使学生追本溯源,感受到事情的起源,还可以使学生立足特定背景,探寻人民生活,把握思想动态,由此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悟文本内容。所以,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还原历史背景。
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但是,细细分析可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差异。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大都足智多谋,有较高的军事才能,有极强的英雄气概。而《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以平民百姓为主,甚至是一群莽汉,仅有一身力量,却缺乏聪明才智。人物形象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是因为人物形象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教师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们搜集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历史内容,由此对人物形象建构认知,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究人物形象。综上所述,有效地实施文本细读教学,便于学生们细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顺其自然锻炼相关能力。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妨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以文本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应用适宜策略引导学生细细探究,如感悟于文本字词之间、常省于文本比较之后、还原文本于语境之中,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深意,品味文本情感,感悟文本价值,由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相关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1] 贾荣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9):71-72.
[2] 李芬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6):10-11.
[3] 裴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277-278.
[4] 曹团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1(11):97-98.
[5] 李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09):162-163+166.
[6] 任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方法探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04):71-73.
G622
A
1002-7661(2022)27-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