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重设散文教学目标的研究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2022-11-24 11:23陈桂玲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文∣陈桂玲

语文素养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能锻炼学生逻辑表达和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和审美能力。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达方式多样,语言文学性价值较高,有助于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节的功能,对于语文教学实践至关重要。但当前教师虽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设计教学目标的程序单一,千篇一律,缺乏具体策略。要改变教学现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总抓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本研究在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四个教学要点,紧扣教学要点提出教学目标,进而以系统高效的策略,助力广大教师在设计散文教学目标过程中提高效率、准确落实。

一、散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

一是虚化设置教学目标。首先是教学目标模式化。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散文类型特点,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具备针对性,将所有散文教成千篇一律的语文课;习惯依赖于三维目标的格式,从教学参考书上摘抄进行 “完形填空”,很少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教学目标空虚化。部分语文教师不设目标或不按课程目标实践,导致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虚化。其后果是课堂的低效无序。

二是三维目标内部不协调。其首先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彼此割裂。三维目标设立的最终目标是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次表现为三维目标内部地位的不均衡。受传统“双基”教育和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语文教育仍较为普遍地强调知识与能力,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程度较低,忽视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塑造,并未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

三是忽视语文核心素养。其较为明显地体现在语言建构与应用上,首先体现为不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在教材中体现在读写板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在朗读之前介绍生字词,学生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关注的更多的是思考题而非语言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把握。其次是忽视语感的培养。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有对朗读方法的介绍,但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并未注意这一单元的特点。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提到,语感的学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熟练掌握语感可以帮助学生对言语更好地领悟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增强解读文本的能力,它是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素养。[1]语感的培养的确是语文教学中易被忽视的领域。散文的语言彰显着文学美,传达的感情真挚浓厚。当前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审美过程被忽略,基于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权利被剥夺,使学生思维固化,学习懒惰不爱思考,形成定式思维。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2]语文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设计并不冲突。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教学目标要向着更科学化更全面化发展。[3]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模式下,可将语文核心素养灌输在三个目标之中,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落实语言建构、审美能力、思维发展、文化传播。

强调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对以往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过于注重理解与记忆的纠偏。在过程与方法中强调素养、锻炼能力,更适合当今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融合在每个目标之中,彼此之间互不割裂、不偏不倚、共同发展。

三、立足核心素养设计目标的途径

(一)把握文体特征,在诵读中锤炼语感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式散乱、主题多样,但都由一个中心线索串联而成,最后落脚于作者情感的抒发。[4]因此散文的学习要立足于文体类别,抓住线索,才能理清文章结构脉络,进而深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目标包括语气和节奏的训练。学生要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在朗读中表现出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学生通过自读感受大致内容:从作者最开始厌烦拒绝的心情到迫不得已准备出去赏景,最后缅怀母亲后悔的心情,划分故事情节,划分感情层次变化。教师要注意给予方法的介绍,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把握。例如第一段中作者和母亲的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表现出作者的语气变化,从人物对话的模式中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作者的感情变化。抓住作者因瘫痪导致暴露无常的心情,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感情充沛激昂,语调要高,气势要足。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后拓展部分也提到要求学生学会标出节奏,小组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说话感情。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语言文字传达的内容和感情,了解文章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字的感受能力。

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学会概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相互讨论学习散文的文体特征,寻找文章线索和中心句。如此才能将三维目标相互结合,彼此兼顾整体融合。

(二)紧扣文本语言,从鉴赏中提升审美

新课标强调对文章中的关键语言要仔细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5]本单元要求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作者感情。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二题要求找出平静的语言叙述中让人感动的细节,第三题要求分析关键语句“好好活儿”的意义。通过把握文中表现感情的关键词语,学生应学会鉴赏词语表达蕴含的情感,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理清作者复杂的心态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王荣生先生曾说,散文之美就在于平凡的语句中有个性化的表达,传达出作者的人生经历。[6]教导学生观察文章中母亲的感情变化——开始想让作者赏花的“憔悴”“央求”再到同意以后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到最后的“敏感”,要抓住体现出母亲平凡但伟大的爱的神情和动作。学生要在解读和创作中形成创造性表达,提高对美学的认识与思考,在情感共鸣中学会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传达的情感。

(三)解读文本,从叙事视角中锻炼思维

史铁生通过回忆叙事,展现“我”对“母亲”的态度变化,作者的形象也开始变化,里面包含了作者对过去的“我”和今天的“我”的双重审美,带有明显的自我反思意识。以前的“我”认为妈妈烦、絮叨,得知妈妈生病以后,才感慨母亲的艰难,前后对比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通过双重叙事视角,展现双重感情变化,传递主体在不同时间的情感起伏,以此时的心态凸显过去的认知的差异。这种遗憾的爱与被爱,在动态转化中不同时期的情感也形成了文本的张力。[7]

对语文思维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对语文思维和情感的学习。思维和情感是内在的,需要将内在素养外化于能力,通过外在的语言文字来具体把握。教师通过分析两种叙事视角,对叙事情感、叙事语言风格、叙事意义进行分析解读,锻炼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把握文章叙事视角,理解不同感情层次变化。

(四)揣摩主题,从升华中了解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板块。中国孝亲敬老的传统是刻进文化血脉里的。针对生命和母爱的宏大课题,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不要夸夸其谈,空讲概念,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首先,从叙事到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菊花的特点,探讨为何母亲执着于赏菊,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并升华到生命意蕴——人也该努力进取而不是消极颓废。 其次,从写作背景到深入解读,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介绍作者的残疾人身份。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能够理解作者为何暴怒无常,也更理解母亲的默默付出,对待人生的不如意,从而体会到要自强不息,对待身边的亲人也要理解珍惜。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迁移到自身,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人生哲理,积累文章好词好句并在写作中应用。这样既锻炼了语文素养,又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的能力。

第四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迁移拓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方式,启发学生对于生命和母爱的感悟。

四、教学策略建议

(一)明确散文文体特征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兼具情感抒发。教师要明确文体特征,抓住叙事性散文的线索——“赏菊花”,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不同场景下作者的情感变化,细致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态度转变,抓住情感变化的线索,动作和神情的变化,从而更深刻体会作者对生命和母爱的感悟。

教师要在编写教学目标之前清楚散文的文体特征。例如叙事性散文要抓住叙事线索,抒情性散文要抓住文本语言,揣摩关键性动作和神情变化,从而获得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更加深切地理解文本传达的感情。散文的教学与小说和文言文等其他文体教学方式不同,切不可不论文体。

要明确散文的文体特点,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标的根本方向,精准找到每篇课文语文素养培养的对应要点,结合单元导读、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训练相结合,重新梳理课文的重难点,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二)设置整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是反应一个完整的人学习的过程,不能以切割使三维目标彼此分离,而要将知识、行为和情感层面融合为一个目标之中,将外在知识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个人素养。应建立整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形成完整连贯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性贯彻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通过朗读深化感悟,在学习后布置心得体会作业;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创造性分析文本,从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精准把握人物心理,阐述人物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在朗读中建构语言应用,在文本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在解读文本中锻炼思维,在揣摩主题中升华文化内涵。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为保证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和学生素养提升,教师应该采用匹配的评价方式和测量方式开展教学评价,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开放式的测评,观察学生的随机应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变化,监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散乱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在情与景之中使读者获得共鸣。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散文的审美功能,教授朗读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散文。本文针对《秋天的怀念》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遵循“朗读—语言—文本—迁移”的步骤,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审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和文化提升。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将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二者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