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星亮,李军刚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亮丽的底色,在高举旗帜、聚合民心、培育新人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传播本该具有打破了时空传播桎梏、消除传播层级封闭、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等优势。但现实中红色文化传播却面临诸多症结,采取应然的红色文化传播进路,方可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把红色基因熔铸于血脉,使红色江山永不褪色变色。
红色文化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由早期的奔走相告,演进为了进步报纸、书刊,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维单主体模式,传播场域相对静止,层级基本封闭。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开始迈入二维空间,传播方式极大改善。近年来,AI、区块链、大数据、5G等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标志着融媒时代已经到来。融媒时代下,实现了跨时空距离、跨传播场域、跨传播功能的文化传播。
融媒体是将报纸、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和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整合而成的新型媒体,它不仅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更兼具新媒体即时互动、海量信息、精准推送等优势。新媒体通过海量数据分析,靶向精准为电脑、手机、iPad客户端用户提供符合用户满意度的消息,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相对于传媒媒体的着重于传播消息的刻板模式,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沉浸体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的交互性、共享性、智能性、跨层级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传统媒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发声筒”和“桥头堡”,主要是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官方广播电视媒体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和各省市机关报为主的纸质媒体和其他媒体。还有官方机构编辑出版的相关书籍,其特点是集权威性、严肃性、考证性、科学性于一体,对于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典型事件、重大事迹科学阐释,让人们获取准确信息。由于其高度的政治性与原则性,所以不可避免具有以下问题:首先,传统媒体的受众覆盖范围小,不能满足多层次人群的红色文化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其次,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严肃性、考证性等特点,红色故事讲述应具备的灵动性、趣味性、大众性即大大弱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于学习和领悟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而融媒体集二者之长,极大消弭了传统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短板。
融媒体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借助5G技术破除了时空传播桎梏,5G技术的出现使得传播速率极大提升,网络延时性降低。海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实现“从彼时到此时”“从对岸到此岸”的无时差无场域传递。[2]无论身处何处,打开网页,就可凭借VR、AI等技术手段,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文化。譬如,身处海南的同学可以凭借VR全景技术沉浸式感受东北烈士纪念馆中的白山黑水间抗联战士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融媒体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消除了传播层级封闭,基于受众主体的即时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为其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供给,满足了其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使得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红色文化盛宴,如针对青年人推出的VR实景浏览、针对普通民众推出的线上红色歌曲传唱等。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固化状态被打破,在享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亦是红色文化传播者,交互体验不断增强,一个和谐的红色文化场域由此形成。
融媒体下的红色文化传播破除了僵化的传播生态,融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受众范围几何倍增加并导致受众差异化需求,给媒体行业带来“阵痛”,倒逼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提质增效,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追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红色文化传播去不仅要创新传播内容,对原有内容诠释其新内涵、阐释其新精神、发掘其新价值,匠造人民大众喜爱的经典作品。还要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把握已有受众人群,挖掘潜在受众人群,从而营造良性传播生态。
融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播似乎搭乘着技术快车,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一个新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中良性发展,可在现实社会中,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声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受到挑战,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沉渣泛起;融媒体下商业资本的大量注入,红色文化传播呈现商业化,经济效益压制社会效益,导致红色影视作品泛娱乐化、低俗化;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各主体未能形成合力,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层级分散,红色资源利用率低下;红色文化内容创新力与传播力低,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红色文化传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意识形态是一种发挥主导作用的深层社会意识,能为不同社会思想意识树立基本判断依据,具有维护政治稳定、强化社会治理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3]尽管官方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融媒体下的传播方式大众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再次“抬头”,如利用部分普通民众求异心理、辨别能力弱等特点,有的恶意夸大党史国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有的污蔑、贬损革命先烈;有的将党史故事的重要情节野史化、庸俗化、娱乐化。西方人道主义、普世价值等言论也甚嚣尘,对中国国情丑化歪曲,对红色文化中的事件和人物妄加指责,无端造谣,其扰乱他国的政治野心昭然若揭,而部分网民政治意识淡薄、法律素养相对欠缺,不自觉的成为其攻击红色文化的推手。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本能起到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力量的作用被弱化,极少数普通群众思想混乱。
融媒体的火热发展前景和受众范围的无限性使得商业资本闻风而动,文化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商业资本的逐利性,都让红色文化传播生态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其具体表现为:红色主题影视剧粗制滥造,为追求经济效益,作品出品周期极短,故事内容情节未经精心打磨,就迅速搬上荧幕,这就导致部分红色抗日剧情节不合理、违背抗战历史史实、抗日正剧沦为情感纠葛戏等。如《雷霆战将》中让“八路军战士”住豪华别墅,战斗时仍用发胶保持发型等浮夸剧情,人民日报和中央共青团的官方微博都对其点名批评,其作品也惨遭停播下架。再如《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等“抗日雷剧”中出现的“手撕鬼子”,“重创后仍能大量杀伤鬼子”等情节。总之,部分红色影视作品粗陋、剧情同质、人物扁平、情节荒诞,观众惊讶之余也在戏谑吐槽,粗糙流水线下的红色抗日剧,充斥着商业资本的浓重气息,弃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于不顾,置历史事实和原著精神于不顾,异化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大众的原有目的。
良性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离不开各主体携手发力,融媒体更是将更多主体带入红色文化传播中,但是各部分各主体彼此联系较少、相对孤立,缺乏有效联动机制,导致红色文化传播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红色文化传播整体能力不足。校园课堂具有显性课程教育的宣传效果;官方媒体及报纸具有主导性、权威性理论地位;网络及新兴媒体具有社会受众范围广的特点;专业红色文化创作团体单位具有高水平专业型的创作人才。各种社会组织具有形式广泛的分层化的传播特点,这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在学校中缺乏新意、讲述不生动、偏重理论说教;官媒及报纸理论性知识性强,但缺乏受众;网络及新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呈现泛娱乐化、去中心化;专业文化传播团队市场影响力小、精神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红色文化传播各主体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表现为“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的尴尬局面,红色文化传播的整体发展受到限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4]可见,红色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是摆在我们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融媒体的优势也未被很好发挥。从红色文化的创造生产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创造性转化问题,对于红色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诠释不足,现代性转化滞后,脱离人民现实精神生活;深入发掘问题:停留在揭秘、猎奇的事实描述,对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神实质剖析不足;同质化问题:对于四史的独特性挖掘不足,对于红色文化的鲜明魅力挖掘不够,缺乏差异性,英雄叙事千篇一律。从红色文化的传播上来看,融媒体的发展繁荣和文化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本该助力其发展,可红色文化在传播中却仍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一方面,故事情节碎片化,套路性阐释缺乏新意;另一方面对于舆论宣传的“时度效”原则把握不足、领会不深、运用不熟,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红色文化的精神文明需求,既存在过度说教的现象,也保留着“高大空”的英雄叙事,难以引起公众共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3亿,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5]新的受众市场已然形成,产生了新受众、新要求、新环境、新媒介,从融媒视阈出发,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播,以此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不断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针对文化生态中的存在消解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和不断冲击红色文化精神的西方人道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要予以坚决抵制批驳。将红色文化传播常态化,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引领,强化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关于弘扬红色精神、用好红色资源的系列论述,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价值旨归。这是推动融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公众共同筑牢抵制错误思潮的精神防线。二是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史国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对于失误和曲折,首先敢于承认,然后正确分析,最后坚决纠正。针对群众感兴趣的历史热点,率先设置议题,大胆发声,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认同,紧紧把握舆论的主导权。深入发掘具有红色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和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使其成为诠释红色文化精神的最好例证。三是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融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多元价值信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碰撞,但绝不可以成为滋养错误思潮的温床。要及时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国史的歪曲解构,以权威的方式澄清历史史实,防止错误思潮被炒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对在网络空间散播抹黑歪曲党的历史的言论的组织或个人,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使其明白对历史要敬畏,对英雄要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7]基于融媒体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商业资本助推消费主义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不断消弭其正向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到“把关人”理论,即“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8]文化市场的监管就是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一是完善传播行业法律法规,融媒下的红色文化市场发展日新月异,自媒体应接不暇、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都表示需要更完备更详细更健全的法律法规去约束,这些平台虽然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会是一大助力,但仍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二是严格审核红色文化作品,量化审核细则,出台演艺行业发展意见纲要,对于一些红色文化作品中为了高收视率而盲目改编造成剧情俗套、情节夸张、史实不符的予以驳回,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下架停播。三是关注红色文化市场动向,对于流量经济热潮下导致部分平台红色短视频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要对其组织单位进行约谈,责成其整改。对红色文化恶意抹黑、故意引导舆情达到不良企图的自媒体平台予以封号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
融媒技术的成熟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契机,各传播主体应发挥各自主体固有优势,借助融媒体优势,互联互通,共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一是加快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加快融媒化进程,优化政府电子政务,增设线上红色展馆访问页面,通过VR技术实景展示该地区红色文化。官媒党媒推出APP,微信公众号等,不断稳固线上主流舆论阵地,灵活采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新颖形式吸引受众。二是学校提高运用网络技术、自媒体平台宣讲红色文化的能力,增设红色文化宣讲课堂,配齐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的专业红色文化宣讲师资,聚焦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孕育红色基因种子,关注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把握增强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党员的光荣感的工作主线,坚持组织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为大中小学生提供其真正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故事,筑牢广大少年儿童理想信念之基。三是引导红色文化创作团体和自媒体平台合作,红色文化创作团体具有生产能力强,作品内涵丰富,感召性强烈等特点,却受众范围小,而自媒体平台受众范围广,却囿于专业作品创作能力弱的短板,二者有机结合,既有满足受众的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又可大量积攒人气,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到,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优秀文化作品生产创作传播。融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艺术是破解其传播困境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点。从红色文化生产看,融媒时代下,内容为王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推动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性发展才可使红色文化重新更接地气、融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要组建红色文化专业研究团队,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及时梳理、总结、提炼、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挖掘其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建构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二是要花大力气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解读,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迹、精神予以发掘凝练,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红色文化传播看,融媒体多元主体优势未被很好发挥,整合融媒体资源,拓展传播路径,来实现良好传播效果。一是巧用活用现有红色资源,推出经典红色旅游线路、线上红色展馆参观学习、线下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二是依托融媒资源,建设大众喜爱的红色文化载体,借助通过利用5G技术,努力实现“全息媒体”,在互联网平台及客户端讲述红色故事、展播红色英雄人物事迹、云浏览红色革命遗迹等,实现场景再现、传播立体、内容具象、信息还原等效果,来充分调动受众物理上的互动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红色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