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楠
(亳州学院 音乐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淮北梆子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在淮河以北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等安徽皖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淮北梆子戏作为梆子腔系的一个重要支脉,已经走过约百年历程。在这慢慢的发展过程中,淮北梆子戏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精华,逐步成为了皖北地区最受欢迎、艺术水准最高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那么淮北梆子戏是源于何地?如何产生的呢?目前就这些问题并无确切的资料记载,仍是一项继续深入探讨的学术课题。
在文化人类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世界上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东西;在一定的地区内,若干文化特质(或因素)构成一定的文化圈。”[1]关于淮北梆子戏起源于何地,有两种观点。一是源于本土,由地方民歌衍变而来;二是源于河南梆子,属于河南梆子的一支。
在1989年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第三、四期王焰安的《淮北梆子和淮北梆子剧目的历史认识作用》一文中指出:“淮北梆子戏流行于安徽淮北的沙河(即颍河)流域一带,它是以沙河调为演唱曲词的地方戏曲,是阜阳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产物。”[2]文章中指出淮北梆子戏是当时阜阳沙河流域的地方民歌小调,在秦腔的影响下,吸收当地的“坠子嗡”、“灶王戏”、鼓书艺人的说唱音调,再融合淮北地区一些劳动中产生的不规则音调(如沙河劳动号子、船工号子、妇女的哭声等),将原来的曲牌体进化成了板腔体,就形成了当时所谓的“沙河调”。至于为何淮北梆子戏会有河南豫剧的色彩,文章中认为淮北梆子戏的语言、唱词、唱法、剧中情节、音乐旋律上都与豫剧有所不同。淮北梆子戏的声腔高亢挺拔,调子较为丰富,“唱”“念”都与淮北地区民间音调、地方风俗融合在了一起。而且淮北梆子戏的唱词也多用来表现人物,而且通俗易懂。
老艺人吴俊岭老先生也曾提到当时大家把淮北梆子戏成为“高腔梆子”,因为吸收了当地的乡音曲调,人们就称之为土梆子“沙河调”。随着发展,在清朝康熙年间逐步形成了流传于淮北地区较为完整的剧种。在《淮北梆子与地域的关系探究》一文中虽没有明确写出淮北梆子戏是否是源于本土,但是这一段话:“淮北梆子戏是一种具有皖北地区特色的地方小戏,是梆子腔繁衍发展过程中在皖北地区的一个分支,从历史上来看,淮北梆子与河南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3]也表达了淮北梆子戏虽与河南豫剧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却不属于河南梆子的一个分支。
关于淮北梆子戏是属于河南梆子的一个分支,这个观点也有很多资料在论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关于淮北梆子戏就有这样一段话:“淮北梆剧原名梆子戏,简称梆子,又名沙河调,1959年定名为淮北梆剧,是河南梆子的一支,流行在淮北平原二十余县市的广大城乡。”[4]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在他的《安徽音乐文化的历史阐释》中对于淮北梆子戏的来源也认为是属于河南梆子的一支。[5]《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这篇文章在探索河南梆子发展轨迹时提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开封,蒋介石炸开花园大堤,洪水泛滥,老百姓流离失所。这时河南梆子的演员到处流亡。河南梆子的演员徐艳琴、马金凤、毛兰花(后改毛凤麟)、阎立品、刘玉梅、徐艳云、田岫玲、王同秀、徐文德、桑振君、张笑梅、周海水、朱长来、邓力挺、徐玉琴、郭玉田、王松山、谢善修等先后来到安徽西北皖豫交界地区唱戏,当时沙河调已经在当地流传了一段时间,像“朱大鼻子(朱季林)王大眼(王登科),还有个顾群(顾锡轩)都是当地的沙河调名角。河南梆子的演员到了当地之后,一时间戏班云集,在当地形成了演唱中心,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6]
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都会对戏曲的起源、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特色及不同历史底蕴都会对戏曲唱腔产生着不同的影响。[7]声腔是一个戏曲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从声腔的角度探索淮北梆子戏的起源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8]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如果将淮北梆子戏看作是河南梆子的一个分支,那么河南梆子的唱腔特征在淮北梆子戏里应该是可以找到痕迹的。在早期的河南梆子戏因流行地域的差异,唱腔的特点也有些差异。“在河南梆子戏中,以地域上言,有豫西、豫东、豫南和豫北的派分。豫西的梆子,在灵宝、卢氏等处又类似秦腔。以腔调言,则分油梆和枣梆,油梆所用之梆大而声音低,其调腔亦属平调,不拔尖子,盛行于彰德、卫辉、怀庆三处。而枣梆所用之梆小,声音高,腔调亦高,唱时尖子甚多,盛行于开封、归德、许昌、郑州等处”[9]。后来,王镇南在《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一文中,将河南梆子戏总结为三种:“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10]。到了60年代,戏曲史上以“豫剧”取代“河南梆子”之称,冯纪汉将豫剧分为五个地域流派: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豫北高调和豫北祥符调。[11]沙河调主要流行于周口、漯河、许昌、皖西等地。在一些资料中记载沙河调在安徽及安徽北部就是被称为“淮北梆子”。[12]
很多学者在对河南梆子的唱腔研究中发现,无论河南梆子分几个派系,在戏曲艺术表现特征上都有相同点,都是以豫东地(开封、商丘为中心)的语音语调为基础,旋法多向上进行。演唱时善用声高音细的二本嗓演唱,花腔多。因为在唱法上喜欢偷字、闪板、加衬、叠句等让整个戏曲都显得活泼、轻巧。
早期河南梆子戏的这些唱腔特色在淮北梆子戏中也有些痕迹。据淮北梆子戏的老艺人口述,淮北梆子戏的唱腔一般突出花腔、甩腔。在演唱时讲究的是吐字巧、腔弯俏,在唱法上先吐字后甩腔,善用偷字、闪板、叠字等,唱腔活泼明快、灵活多变。淮北梆子戏的发声方式有四种:“大本腔”“二本腔”“大夹本”和“老少配”。这里的“老少配”是“大夹本”的变化,即在真假声结合的基础上,先用本腔读字,再用甩腔来结束;也有的是先念出几句唱词,再用假声加花行腔,连词甩腔。这一点与河南梆子很相似。
器乐伴奏在中国戏曲表现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会为戏曲的表现增加无穷的活力特色。器乐伴奏与唱腔、演唱有着同样的地位,只有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让戏曲更能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从伴奏乐器上探究淮北梆子戏的起源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在大多数戏曲伴奏都会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伴奏主要是用于唱腔上,而武场是配合戏曲演员的念白、身段动作的伴奏。淮北梆子戏的文场伴奏器乐主要根据曲牌不同使用的乐器就有所区别。淮北梆子戏文场使用的曲牌主要是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但是按照节拍的特征,曲牌又有清板、混板和散板之分。[13]唢呐曲【到春来】,丝弦曲牌【浪淘沙】等一板三眼或者一板一眼的都称为清板子,演奏这类曲牌时多用的乐器有手板、哑铃或者木鱼击节。当出现铜镲击节、小花鼓伴奏时是属于混板子的曲牌,这样的曲牌如唢呐曲牌有【报马令】【娃娃】、丝弦曲牌【小花园】【三尺布】等。
淮北梆子戏的武场伴奏器乐通常以打击乐为主,梆子、鼓、锣是其最鲜明的伴奏特点,乐器主要有梆子、板鼓、大锣、小锣等。武场的锣鼓点也有三类:开场锣鼓、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在武场中不同的锣鼓点作用也是不同的,例如开场锣鼓主要就是闹台、开台等,烘托开场气氛;唱腔锣鼓主要是唱腔前的引导,以及唱腔中过门衔接、转折及尾声等方面,也是最出彩的一段;而身段锣鼓主要是配合演员身段动作,也能够渲染舞台气氛。
河南梆子戏的伴奏有自己的一套文场用乐和武场锣鼓经。河南梆子戏文场也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主要伴奏乐器就是大弦、二弦、三弦以及唢呐,后来加入了中音板胡。武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梆子、大锣、小锣、单皮鼓、板鼓、堂鼓等。其武场的锣鼓点也有三大类:第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第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第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
由此可见,淮北梆子戏与河南梆子戏的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文场伴奏用乐上很多曲牌都基本一样,如:丝弦曲牌【浪淘沙】【苦中乐】等,唢呐曲牌【一枝花】【小开门】等这些都是相同的。武场伴奏的锣鼓点也是很是相似的,乐队配置也基本一致。从伴奏乐器的角度看,很多学者认为淮北梆子戏继承和发展了河南豫剧的伴奏用乐。
在淮北梆子戏的曲目中,多数使用的是七声徵调式,唱腔结构是上下二句式的结构,在结束句上尾音会落在sol上,一般都会使用降E调。在音程走向上以级进为主,其音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大小三度和二度运用为主,在级进后会出现六度和四度上行接三度下行。淮北梆子戏的骨干音一般为sol、do、mi,旋律线以上行为主。
前面提到,60年代时,冯纪汉将河南梆子戏也就是后面大家统称为的豫剧分为五个地域流派: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豫北高调和豫北祥符调。虽然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进行这样分配,但是因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和豫北高调有很多共同特征,所以很多学者把郑州以东流行的几个“地域流派”统称为“豫东调”。[14]“豫东调”的骨干音多为sol do re mi。通常一段落由上下两句构成,上句落音比较自由,下句一般落在sol音。当然,也有上下句都落在sol音上,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豫东调”的旋律走向多向上进行,有时也以跳进的形式表现。
从旋律结构的角度看,淮北梆子戏与河南梆子戏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唱腔都是上下两句,且尾音多数落在sol音上;其次,两种戏曲的骨干音都以sol do mi为主;最后,从两种戏曲的谱例中看出,在调式结构上均为降E大调。所以,很多学者在从这些角度中探究出淮北梆子戏源自于河南梆子。
每一种戏曲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都不会受到区域位置、人文风俗的影响,它们之间都会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作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淮北梆子戏,由于受到地域环境、传播发展的影响,它的起源可以从很多方面探究。根据以上从唱腔特征、伴奏器乐和旋律结构上的分析,笔者再结合查阅资料对比之后,更加赞成淮北梆子戏起源“外来说”的观点,即淮北梆子戏源于河南,属于河南梆子的一支。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淮北梆子戏逐渐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剧种。不论从文化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淮北梆子戏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成为具有安徽特色的独立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