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价值问题分析*

2022-11-24 10:45沈丽巍宋国庆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思政

沈丽巍,宋国庆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挖掘其它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就应该切实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思想的深化过程

新中国办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思想不断发展与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就是要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们走出“教育政治化”的误区,推动教育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全社会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开拓了新的思想探索之路。中国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科技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

进入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大潮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文化素质教育成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思想深化的重要标志,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大突破。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理念深入人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观由重视知识传授,到强调学生能力发展,再到注重全面素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第四次科技革命引领的产业革命已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和道路的探索,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已经并继续塑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方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根本在于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已然成为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力量,强烈震撼和冲击着300多年来西方世界主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格局的旧秩序。美西方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在经济、科技、军事各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打压,特别是在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领域对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输出和渗透,妄图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实现它们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以维护美西方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核心在于培养一代代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心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追求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大学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都承担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与引领使命责任,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提出的育人新理念。

突出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着眼“立德树人”使命任务。自古以来,“重教崇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就是把德育确立为至高地位。古人既强调自我修养的德育重要性,又重视外在教化的德育实践性。而现代教育思想深刻反思了旧式教育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等弊端,提出要养成健全人格,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

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把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深刻革新了传统中国对道德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认知,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人德共生”发展为“立德树人”,从而塑造了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和广泛性的新型道德体系,进而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都应秉持尊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符合学生德育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教育理念,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任务。

弱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突出高等教育的引领与塑造价值理性。虽然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教育功利化倾向是世界教育共同的敌人。从根本上说,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之中,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而必然有其功利属性和工具化功能,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要回归育人本质,促进人才多元化发展和生命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固然需要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教育,但仅有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国为民的担当情怀成为拔尖创新领军人才的必备素质,从而突出了“课程思政”价值理性育人功能的极端重要性。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2]“课程思政”的任务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

“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发挥在于感染力和引领力的有效性。从微观层面着眼,于细节处着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价值更有震撼人心的教育魅力。20世纪60、70年代“两弹元勋”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业绩。他们都是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邓稼先、郭永怀等隐性埋名几十年为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事业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工作生活细节的披露令人泪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人为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矢志奋斗。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人民楷模”李保国,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几十年如一日与太行山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林业知识技术建立了太行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这些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充分彰显了专业技术强国富民的威力和价值,是“课程思政”发挥育人功能的最有说服力、感染力、引领力的教育素材,也是“课程思政”应着力的切入点和路径选择。

三、“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课程思政”着眼点和本质在于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叠加,而应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育人要素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和引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把握专业知识技术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专业知识、技术本身没有国界,不分阶级阶层,没有是非善恶之别,但掌握专业知识技术的人确立怎样的政治立场,为谁服务,怎样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处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互联、智慧社会,要求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必须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秉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赋予正能量和正向表达。科技,尤其是智能技术已成为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发展进步赋予正能量,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后果。怎样培养教育和规范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成为新的时代课题,“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确立恰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应该尤其坚持并努力践行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位教师的任务,而是教学大纲确定的所有课程和所有任课教师的任务,它是中国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的新探索,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社会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