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伟,赵旎娜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全面开展诗路文化建设是浙江省基于“诗路浙江”的人文传统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作出一项重大决策,是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出发,探索具有浙江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1]。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把诗路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合理开发、活态传承,把诗路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串珠成链,从“无形”到“有形”、从“史话”到“活化”、从“意境”到“物境”[2],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浙东唐诗之路是浙东沿线山水与唐代诗歌的美妙结合,是起于钱塘西兴渡口,沿古运河行至山阴,过鉴湖至若耶溪,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再经新昌沃江、天姥山,终至天台的一条魏晋隋唐文人墨客向往的游历之路。这是一幅大美浙江的诗书画卷,字里行间深藏了古越大地会稽风华,见证了浙江先民开拓奋斗创造的历史繁华,孕育了包容并蓄的浙学文化,凝聚了勇立潮头奋进时代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条山水荟萃之路、文化寻踪之路、休闲旅游之路、思想传播之路,勾勒出浙东地域的“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浙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五幅地图,具有较强的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舒张力和自然亲近力[3],彰显了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的巨大开发潜力。浙东唐诗之路具备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是诗路文化带的先行者,率先启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大花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打造“诗画浙江”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浙东唐诗之路积淀了千年传承的先民智慧,承载了深厚底蕴的浙学文脉,孕育了诗意多彩的社会生态,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升华,更是浙江大地文明赓续的一种形态,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浙江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诗路文化带的建设是一项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顺人和而建的系统工程[2],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浙东唐诗之路作为我省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大花园建设铺就人文底色,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夯实文化内涵,为浙江文化高地文明高地的打造提供新路径,是“诗和远方”文旅融合的一个典范,顺应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呼应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浙江方案。
2.现实意义:开展诗路文化带建设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对于我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有着重要意义[4]。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创新实践,通过诗路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将其转化为产业升级之路、区域发展之路、经济振兴之路,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5],彰显诗路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其核心是探索文化创新新思路,打造和谐共融新业态,引导文明幸福新生活[1],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点睛之笔,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时代创造与文化实践,打造浙江“重要窗口”的浙江探索。
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一条行走着的活态遗产廊道,横跨整个浙东地域,汇聚了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交通廊道、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浙学文脉、文化旅游等自然元素与文化要素,呈现了浙学文化的多元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将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地区文化遗产和景观遗产的统一线性载体,以整体、系统的战略思想为指导,秉承“共筑平台、共享品牌”理念,省市县三级联动,吸收各方力量参与,点线面互相融合,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在阐述和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绿色发展等概念文旅融合,坚持开放共享原则,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多方联动、协同创新,对唐诗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实践提出建议意见。一方面,政府部分领导挂帅统筹全局,树立诗路文化带建设一盘棋全局观念,省、市、县、镇、村各级各地政府之间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加强政策导向与基建支持,系统解决软硬件配套服务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差异,“求同存异”,深挖地域文化同时把握好特色重点,形成基于唐诗文化的不同地域文化开发矩阵,擦亮沿线的诗路“明珠”,串“珠”成“链”,努力将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成“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1.全域的视界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遗产廊道
(1)“遗产廊道”概念——理论指导
“遗产廊道”理论是一种针对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文化景观,结合遗产保护和绿色廊道理论而提出的保护理念与措施。遗产廊道关注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组合保护与综合利用,注重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同时关注其生态发展与经济价值。遗产廊道作为一种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利用理论方法,汇聚了文脉传承、遗产保护、休闲旅游、生态发展、研学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优点[6]。自1984年美国建立首个国家遗产廊道以来,经过近40余年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其理论日渐完善。遗产廊道理论通过国内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等文化遗产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资源开发提供了较为客观与生动的案例样本,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新路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2)“唐诗之路”申遗——价值指向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大运河项目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我国巨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与可能,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提供了案例样本,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一条典型的“文化线路”,其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自然资源,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做好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全面整理与积极保护,主动推进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申遗工作,以诗路申遗为目标,内外兼修,不断发掘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增长点”,提升诗路的生态之景与文化之美,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形象,将文化资源厚度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高度。
(3)浙东唐诗之路一体化开发——建设指南
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必须秉承“共筑平台、共享品牌”的理念,文旅一体化开发思路,各级各部门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建立统一规划、合力开发、协同共享的服务平台与管理机制,统一行动、统一标识,以“山水、人文、诗情、画意”等诗路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文脉串“珠”、交通串“珠”、游线串“珠”、数字串“珠”,链接自然山水与文脉传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拓展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品牌,探索诗路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创新开发,推进杭绍甬台统筹布局和有效协调,共同建设文旅样本示范窗口,打造浙江文化新地标,提升浙东唐诗之路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诗路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更好的传承诗路文化,传播诗路文明。
2.创新的理念建构浙东唐诗之路品牌IP
(1)品牌建构
《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四条诗路”的差异性发展路径,“兰亭流觞,天姥留别”是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定位,根据浙东唐诗之路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不断挖掘其文化特色并赋予品牌内涵,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形象,形塑“山水共城乡一体,自然与文化齐飞”主题鲜明、特色显著的文化路线。浙东唐诗之路品牌是一个优质资源,但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发展近30余年,“浙东唐诗之路”乃至诗路文化相关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尚未彰显品牌魅力,“浙东唐诗之路”相关品牌价值尚待挖掘与开发,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巨大潜力。
“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定位:“唐诗之路”有很多,但“浙东唐诗之路”就特指贯穿浙江东部沿线杭、绍、甬、台的这一条山水与诗歌共存的人文路线。“兰亭流觞,天姥留别”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定位,亦是其品牌定位。依据品牌定位,丰富文化内涵,提炼典型元素,塑造品牌形象,设计特色文化产品,强化品牌战略意识,重视品牌商标的注册、使用与管理,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品牌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线性文化路线”,其品牌应属于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团体性商标是“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建设的有效路径,既能有利于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体化开发平台建设,又能有效减少个体垄断与公共资源的矛盾,利于协同创新,共建共享,促进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积累与提升。然而,目前浙江唐诗之路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唐诗之路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纷纷申请“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等名称多个类别的商标,涉及到文化、旅游、教育等类别,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浙东唐诗之路”的品牌形象。这个现象须有关部门牵头,统一领导,注册这个区域公共品牌商标,紧紧围绕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整体形象,统一形象、创塑品牌、提升品质,将“浙东唐诗之路”品牌统筹安排,统一管理,规范使用,强化品牌形象的视觉认知与心理认同,以形成品牌效应,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融合发展。
一方面,浙东唐诗之路是一个整体的区域公共品牌,首重品牌的一体化形塑。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的时代价值,根据诗路遗存“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浙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编制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地图,打造以李白、贺知章、陆游等文化名人为蓝本的IP形象,创新品牌表现形实与传播载体,通过“互联网+”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塑与传播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品牌,赋予浙东唐诗之路全新的视觉形象,彰显诗路更多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在品牌一体化打造的同时,注重各地的区域特色错位发展,绍兴主打“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的宣传与推广、上虞紧紧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做文章、新昌嵊州联合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首倡地和精华地”、天台借势中华文化名山优势,倾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随着更多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活态利用,“兰亭流觞”“天姥留别”“天台禅踪”“石梁云端”等古越风情、灵山秀水与佛宗道源如明珠璀璨,绽放出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与活力之美交相辉映,共同赋能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内涵,丰富品牌形象。
(2)多元传播
“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在近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上,散落着450多位诗人留下的1500多首诗篇,蕴含了无数的风景名胜与人文典故,可视、可听、可游、可玩的诗路遗存与诗路创新文化产业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浙东唐诗之路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诗路上的艺术瑰宝、民俗文化、民间传说等人文盛景与名村古镇、名胜古迹等文化遗存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也是形塑浙东唐诗之路品牌的鲜活素材。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优势,充分融合报纸、电视的官方权威与“两微一抖多端”等新媒体短、平、快特点,形成多维多向的传播路径,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与推广沿线的诗路“明珠”,建构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形象。
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沿线建设若干个“数字诗路e站”体验中心,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数字诗路”博物馆建设。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加持,增加艺术造景、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体,丰富浙东唐诗之路的展陈形式,重现昔日荣光,实现人机互动、古今交汇,打造虚拟与现实互相交融的浙东唐诗之路,让人更好身临其境式的沉浸体验诗路风情,传递诗路风华。
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丰富诗路文化活动。如浙江卫视打造以“探索浙江诗路文化,发现浙江文化之美”为宗旨的《还有诗和远方》文旅融合综艺节目,生动展现浙江诗路文化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较好传播了文化与旅游、诗意与生活、历史与当下交融的诗路现实价值。诗路智库联盟、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协同发展联盟等机构与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浙东唐诗之路多元协作的开展,诗路诗词IP大会、《越韵古诗》项目、“唐诗之路”大型研学游活动、“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与绍兴文旅IP研发”学术研讨会及作协、美协、摄协的采风活动等各种会议、论坛与活动的开展,聚焦了更多学者与民众目光的关注,吸引了更多的民众打卡诗路上的网红景点,浙东唐诗之路品牌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持续发力,融合网络、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权威报道,线上线下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全面与精准互补、权威与个性融合的多屏互动、多元传播媒体格局与传播矩阵,共同形塑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形象,推广唐诗之路的时代价值。
3.系统的思维审视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价值
(1)文化传承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历史文化之路、自然山水之路,凝聚了先人的智慧结晶与沿线人文盛景,是传统文化浙江标识的历史传承。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创新,首先应该在历史的发展中,系统的思维全面审视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价值,厘清诗路的文化指向与历史表达,不仅有诗歌、风景、名人、戏曲、茶道,更有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发展、政治的更迭、经济的兴盛、宗教的源流、艺术的变迁……这是江浙文明升华的浙江元素集中展示,是浙江精神的迭代传递。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指向,主要集中在诗画文化、山水文化、佛道文化、名人文化四个方面,通过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路(古道)、水路与文化之路的修复、开发与利用,加强山水自然生态的保护,挖掘行道立德、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等浙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建设文化特色小镇,打造诗路文化地标,再现诗画实景,丰富诗路文化内涵,提升千年唐诗古道文化价值。通过文旅融合,探索浙东唐诗之路“文旅+”的新兴模式,以“诗”串文,传承与拓展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表达。
(2)活化创新
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度挖掘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的内涵,践行发展理念,把握浙东唐诗之路的时代价值,不断激发文化赋能的创新活力,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以诗路文化为本,通过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推进诗路产业落地开花。其中,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新昌,唐诗文化的活化创新做的尤为出色。自2018年启动的“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与“浙东唐诗之路深度融合”,以唐诗为引,深度挖掘传统地域特色美食,推陈出新,用唐诗赋名,创新开发独具特色天姥唐诗宴。本土的材料、诗意的菜品,带着浓郁民俗特色与诗词风味的天姥唐诗宴,在一半烟火一半诗意中让人吃出了诗和远方,自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浙东天姥唐诗宴”成了新昌文旅新IP与金名片。“走出去+请进来”,“浙东天姥唐诗宴”不断亮相上海、西安、成都、深圳等地的“绍兴周”,不断提升着“浙东天姥唐诗宴”的知名度;而作为浙江卫视首创的文旅综艺《还有诗和远方》的首发站的拍摄与播放,更是引发了网络的热议,随后,“浙东天姥唐诗宴”不断融入到研学游等旅游产品中去,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出新昌、走出浙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浙东天姥唐诗宴”品牌。“Check in诗画浙江”华为新影像大赛、“浙东唐诗之路”全国诗画大赛、“环浙骑游唐诗之路·新昌站”活动、“行走唐诗路·寻梦天姥山”2020百家旅行社·网红达人新昌十二时辰体验游采风等活动的不断开展,浙东唐诗之路不断出现在普通民众的视野之中,“一路美景一路诗”,以美食、美景、美宿、美购为主题的“四美”博览会更是充分展现了新昌特色地方美食、精品绿道、特色民宿与诗意美景。“游新昌十二时辰、品浙东天姥唐诗宴”,围绕着唐诗文化,新昌不断开拓创新,将“浙东唐诗之路”转化为区域发展之路、经济振兴之路,也为新昌的发展带来想象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
4.融合的眼光统筹浙东唐诗之路文旅业态
(1)资源整合
“一路山水一路诗”,450多位唐代诗人游历而过为后人留下的这一条山水人文结合、景观文化相映的“浙东唐诗之路”,不仅留存了众多可考、可观、可寻的诗人遗迹与脍炙人口、经典流传的精美诗篇,更有众多的传承千年的活态文化遗产与民族记忆,儒学佛道、书法诗词、陶瓷茶艺、民俗戏曲等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天赋异禀,以会稽、天台、天姥、括苍与四明山核心的“五山”和以曹娥江、浦阳江、姚江、灵江加浙东运河为主的“五水”构建的浙东唐诗之路自然资源生态圈诗意文化符号明显;而以《兰亭序》《梦游天姥吟留别》《王子猷雪夜访戴》及寒山、拾得“和合二圣”而名扬天下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天姥山、剡溪、国清寺等地则留下了丰富的唐诗宋词、佛宗道源、越剧书法、青瓷茶道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风土、物产、旅游、交通等各个领域汇聚、交叉、彰显了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融合性。求同存异、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创新,则必然要将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自然、文化资源互相融合,以全域的视界整合资源,统一构建结构化的诗路文化资源库,通过共建、共创、共享平台,促进文化资源的存量向增量转化,以更好的发挥浙江诗路文化的时代价值。
(2)业态融合
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的着眼点在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意义的同时关注生态发展与经济价值,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文旅一体化开发思路指导下,积极发展、“文旅+”“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以诗路文化为主线,推进文化、旅游、教育、艺术、体育、农业、娱乐等业态的交流合作,将全域旅游、研学旅游、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农业、节庆会展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促进诗人行迹与水陆交通、名城古镇、遗产风物的融合贯通,增加有效供给,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创新诗路文化业态。一方面,紧紧围绕“文旅+”做文章,挖掘并拓展诗路文化产业链,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文化创意、都市旅游、主题旅游、研学旅游、亲子旅游等都可以用诗路文化赋能,积极探索“诗路+教育”“诗路+研学”“诗路+养生”“诗路+文创”“诗路+体育”“诗路+美食”等新兴业态模式,开发一系列符合现代人生活审美理念的文旅产品与文化服务,推进诗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融合数字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数字诗路”,线上、线下互动、互补,相互促进,培育数字文化旅游新业态,充分衔接“一带一路”,展现并传播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之美与生态之美,不断提升浙东唐诗之路“遗产廊道”的文化魅力与文旅品牌,增强浙学文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努力把诗路文化带打造成为“重要串口”的标志性成果[7]。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先行者,是打造“诗画浙江”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与经验,以“遗产廊道”概念为理论指导,以诗路申遗为价值指向,以“文旅一体化开发”为建设指南,通过品牌构建与多元传播、文化传承与活化创新、资源整合与业态融合等方面对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新实践提出建议与意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