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怡,何云峰,崔志勤
(山西农业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我国现处于智能化的物联时期和媒体深度融合高速发展的时期。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70.4%;在网民结构分布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学生群体最多。[1]价值认同是指个体(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追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对身份的确认。[2]大学生正处在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作为“原住民”的大学生受网络多元价值影响容易淡漠其价值认同,同时,其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共识、关系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厘清多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影响,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强大的技术赋权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的同时降低了信息准入门槛,网络空间信息纷繁复杂,呈现出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局面。网络文化的多样指的是文化种类、表现形式的丰富,形成了以在线视频、短视频、直播为主的网络视频传播格局。网络传播方式赋予文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短视频、流量明星、网红、二次元文化等各种网络文化产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去,重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但不乏一些低俗、劣质文化突破道德底线,在网络空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着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引领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指的是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者、意见领袖以及用户之间可以即时互动或进行身份互换,充分体现了舆论传播者与接受者对信息的占领在理论上存在对等的可能性。网络的交互性彻底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呈现出快捷化、多元化的特点,且其传播主体日趋多样化。在网络空间中,由于用户对信息的自由支配权以及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对信息的解读和处理上可能受到圈群文化思想、意见领袖观点的影响,而盲目冲动发表非理性的言论,导致虚假信息产生。但随着国家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网络平台多样及其自身管理,网络舆论也会更加生态清朗。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则代表了以民族、国家、阶层和地域等特定群体的利益、意志以及生活方式在内的所有活动内容,具有持久性和共通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生产主体和传播受众高度分离,官方牢牢掌控着意识形态生产权和传播权,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有一条严格的既定程序,而公众仅是意识形态传播链条末端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网络社群空间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承担了相关文化产品内容、形式的消费者和推进者。网络空间打破了社会精英阶层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不仅多元,而且越来越大众化、流行化,“草根群体”日益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供给主体。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是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价值认同的第一步。通过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当前大学生理论认知情况良好。主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的认知。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共青团中央开展的“青年大学习”中总体参与度还是较高的,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较为明确,整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价值共识形成是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最核心的内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内容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共识凝聚的强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包涵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尤其在大学生的言行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大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我的价值理念。
精神情感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价值认同的重要表现。情感认同是高校学生价值认同的动力源泉。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对我国价值认同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他们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文化情感倾向,表现为给予其赞同、支持和拥护。在“您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的大学生分别占比62.12%、34.83%和3.05%,由此可见,多数学生情感上对我国的社会生活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近些年来,恶搞、戏谑文化之风盛行,各类事件频频发生,形形色色的恶搞现象屡禁不止。网络媒体更成为了制作恶搞文化的“重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首当其冲。精神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的、文化的东西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引发强烈的共鸣,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立场坚定,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容侵犯。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在面对疫情危难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价值认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有损我国国家形象、国家利益、民族精神和主流文化等行为时,多数学生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反驳,会主动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被问及“当您在网络空间中看到诋毁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等内容时,您会?”,选择“留言反驳”大学生有80%,另有13%的大学生选择“旁观”;也有大学生选择了无视、沉默,这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之间产生了偏离,可能思想上认同,而行为却呈随意化,觉得对自己无关紧要。比如当被问及“当您在网上听到或看到错误思想言论时,您会?”,42.0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这一选项,41.11%的选择“只浏览关注,不发表意见”,有12.39%和4.49%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关注”以及“说服他人”。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不仅要在思想上、口头上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加强思想认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稳定。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尚未发展成熟。由于网络空间多元文化交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网络监管不足等原因致使大学生产生角色定位偏差,对其价值认同产生了威胁和挑战。
互联网打破了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使多元价值在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和衍生。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使意识形态、价值立场不同的思想观念及言论在大学生网络圈群中广泛传播,为大学生思想形成提供了多样的价值选择。其次,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具备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在甄别各种网络信息、社会问题时易受蛊惑和蒙骗。再次,我国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存在缺位现象,各种社会思潮在话语传播方式上都具有很强的诱导性、在话语内容上具有表面意义的“真理性”。使得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对大学生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深度理解,造成大学生价值认知模糊,消解其价值认同,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网络信息碎片化、娱乐化等特征弱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认知,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的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或社会生活大事件的态度呈现出认知迷失、价值茫然等特点。[4]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载体,具有大众文化的普遍特征——娱乐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网络文化具有市场化倾向,娱乐化信息充斥网络,网络成为流量明星、网红追求爆红和人气的“逐名场”。大学生的三观还有待塑造,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网络庸俗化、泛娱乐化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降低大学生的价值热情,进而消解了其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网络内容传播碎片化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破坏了大学生对与我国当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系统认识,导致有的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缺乏正确的认知,无形中使得其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出现偏差。
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舆论场。互联网发展迅猛,而网络立法体系还在建构完善当中。首先,表现在行业准入、隐私权保护与版权保护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规范与引导。其次,机制不健全造成监管部门缺乏法治思维。有些政府监管部门存在法治观念落后、敷衍了事的现象,极大削弱了网民对政府监管体制的信任,对网络监管产生抵触心理,对网络谣言听之信之。最后,在网络法治实践中,网民法治意识淡薄。网民往往因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主观上认为网络空间是灰色地带,严重缺乏维护网络生态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维护网络空间中网民个体合法权益的意识。网络数据、网络行为等都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能,使网民正当权益在现实上难以得到维护和有效保障。
价值认同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通过优化网络环境,传播主流价值观,发挥同辈群体和高校教师等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价值认同。
网络作为大学生信息来源和生活的主要方式,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就必须优化网络环境。首先,完善网络立法体系。引导网民树立网络法治观念,依法参与网络生活;遵循网络空间客观规律,借鉴别国已有经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其次,加强对网络内容监管的技术迭代。依据内容和信息筛选、过滤、“防火墙”等技术的更新迭代,对网络视频、言论信息进行监控和筛查,确保信息安全;防止灰色地带信息的传播,从信息源上把控负面思想的影响。最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做好抵制不良信息审查和防护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正能量,为提升大学生价值认同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6],正确价值情感的养成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灌输,还需要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意见领袖的宣传和引导。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网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优势,主动向外界传播主流价值文化。[7]网络重大舆情事件引起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讨论,很多大学生都会参与其中。在官方媒体平台上有对时事政治最客观的交流评论,有数据显示主流意识形态文章共计平均阅读量达22446次,说明官方媒体的声音、时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价值情感的共鸣。官方言论通过网络平台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占领了阵地,把握话语权。因此加强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有利于用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文化空间,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面对当前网络中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一方面,发挥活跃于网络媒体中的学生网红、大V的作用,他们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并适时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极易影响到同辈青年学生群体。要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弘扬主旋律,展现主流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要建立一套符合大学生心理的评价标准,搭建及时互动的网络平台,通过平台鼓励、支持和引导,培育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尤其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作用,使优秀青年大学生成为标杆、榜样,发挥大学生圈群在信仰教育中的主动践行、相互激励、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师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点与思想观念的关键主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设良好品行且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引领作用。教师具有坚定的价值信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优良的职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都会感染、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激励着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创新思政理论课的讲授方式模式,用好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运用好博物馆、图书馆、讲座、影片等学习观摩作用,通过现场感受触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达到接受和认同的目的,从而内化为精神信仰。最后,高校及科研院所借助网络平台培养一批为党发声的“网红”教师引领正向舆论,向大学生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让负面信息不攻自破,让大学生理性认识舆情事件,做出理性正确的网络行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舆论文化阵地,积极引导和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与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归属感。建立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搜集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践行为,以针对性、亲切、感同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网络实践中,高校和权威媒体应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事件进行辩证理性分析,防止其做出非理性的言行;在思政课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其他课程或者工作中融入价值认同的培育,最终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