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2022-11-24 10:45蒋东亮王昕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共同体命运

蒋东亮,王昕萌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亮点,全面广泛的网络应用普及也衍生了一个崭新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1]。在网络空间这个新的领域中,人类不分国籍、民族、信仰,相互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时空交流;也通过网络空间相互关系、相互融合,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但是个别国家凭借掌握网络信息设施和技术的优势,大搞网络霸权主义,强化网络威慑,践踏互联网公约规则,这是对全球互联网空间和产业的严重危害。网络霸权主义导致各国家或地区在互联网这一没有界限的世界拉大了数字鸿沟,也导致互联网在全球视角下的治理规则构建进展迟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类,而为了让互联网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处理和应对,寻求合力共治,实现合作与共赢。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注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效渗透,以此来充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促使思政教育与时代更好地接轨。

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意义

(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教育新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青年学生在大学课堂上感知社会发展状况[2]。当他们离开学校时,他们不会失去对社会的思考,也能迅速调整自己,从而适应社会形势。在网络技术的深度推动下,人们选择互联网工具作为交流信息和情感的首要渠道。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互联网也在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天下大同这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网络空间治理中,将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推广到虚拟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天下大同这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网络空间治理,有效地为国际社会在新时代建立清晰安全的网络体系开辟了新路,能够有效加快国际社会建立清晰安全的网络体系。中国对待人类共同体话题,坚持以“四项原则”和“五项主张”作为指导思想,在网络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国将继续提供技术合作、信息产品和公共产品。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能帮助其塑造正确的网络意识观念。目前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学校班级,都已经意识到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只有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信息价值观,才能推动未来网络使用者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国家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视,从根本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思路。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传统而封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也得以不断扩展。

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浪潮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行为意识和思想观念不断革新。具体到实践中,便捷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日渐成熟,同时以网络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形势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召唤下,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新教学,并与外界实现资源共享[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增强网络信息意识,在实践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感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将网络安全意识渗透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里。

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增设网络空间教育内容,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革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班会、小组活动、谈心、开会、社会实践等为主,教育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贴合网络时事,具有更强的时效性,青年作为资深的网络使用者,由于网络空间思政教育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涨。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师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连接互联网,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即时通讯工具,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对话,促进师生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更为深入的理解[4]。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方向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组织架构、利益格局、信息传递渠道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国内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十分复杂,各类社会观念也在不断地涌现。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中,意识形态和技术因子都有着较大的依附性,因此业界专家对于互联网意识形态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这种争论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面世而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十分重要,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握。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数据呈爆炸式更新,积极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掌握网络空间主动性和话语权,从而构建和谐良好的网络秩序。因此,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清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络空间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进行把握,从而有效解决非主流价值观引发的各种矛盾,引导青年学生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学会辨别与取舍,主动净化自己的思想,主动摒弃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实现路径

(一)强调平等尊重,培植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

坚持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是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必要前提,因为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直接要求。长期以来,教师遵从的“以师为本”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灌输和强行征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调动大学生的内驱性,也唯有内驱性才能真正让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保持理性[5]。当代大学生非常关心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内容,如奖学金、成绩评价、就业、读研、出国等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坚持平等对话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主体,满足学生的合理利益,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所有网络用户视为利益共同体,这也是对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地位的认可。因此,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两者之间没有中心或主导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协同共进的关系,只有正视学生的核心诉求,重视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构建和谐、对等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始终是完成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和保障,是形成一种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教师信任有加,而且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热爱迁移至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中。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更加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他们切切实实体验到教师的爱与温暖,并能够全身心投入参与进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二)坚持创新驱动,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新内容

首先,应坚持创新导向,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摆脱对传统网络教育的依赖,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网络平台的互动融合。一是开展网络时事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关注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二是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教师要善用网络思维,注意实现从“威权范式”向“对话范式”的转变。充分运用政治语言、学术语言和网络语言,尊重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和积极性,给予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活动,引导他们凝聚共识,形成思想政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其次,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紧密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网,实现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补充和拓展。通过组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革命文化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从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并强化自身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专属网络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网络世界的培训和教育,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全面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

最后,还可以构建共享式教学,严格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的路径,从而有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大对网络新型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推广,注重以优秀经验带动全体教师教学手段得到提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高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青年学生进行最直接、点对点的交流,讲解科学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发展正能量,让互联网成为提供正面信息的平台。

(三)加强网络情感教育,筑牢网络命运共同体情感认知基础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创新,但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渗透也带来了问题恶化的风险。网络数据在加速流动,互联网工具在继续普及,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明显趋势,但也滋生了诸多问题。随着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大数据生产、流通和共享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数据泄露风险不断加大,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或组织可以搭设网络匿名或假名架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知道屏幕另一端操作者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些电脑高手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很容易为了私利而进行网络犯罪。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涉及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化。这表明,加强网络情感教育是必须关注的问题[6]。

为此,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的情感教育,筑牢网络命运共同体情感认知基础。一方面,应净化学校环境,为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通过校纪校风、教师榜样示范、校园文化周等活动进行校园环境净化,为师生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还应注重运用雨课堂、易班等灵活化的方式来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学活动的亲和力和趣味性。此外,高校还应把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并定期发布网络安全的最新信息,让学生了解网络不安全的动态。在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使青年学生形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奠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知基础。

(四)突出命运共同原则,营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氛围

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必须要突出命运共同原则,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从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

一方面,要强化朋辈互促,构建和谐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朋辈是年龄兴趣、性格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的群体,发挥同龄人的支持作用和共促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网络长大的90后、00后,他们从小就在网络世界中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在个性特点、价值观方面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同伴的示范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校园媒体矩阵,实现学校官网、微信、微博、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各类正面网络内容的整合,为师生打造亲和、可靠、有知识、有智慧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加强引导,帮助构建良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国家正在致力于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一体化,这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网络空间发展规律的举措。维护网络安全既是国家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也有国产信息技术往更高水平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是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治理的长期保障。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应客观描述中国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使命的关注、责任感和担当,以协助国家赢得世界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平台新媒体,都要慎重选择传播内容,为自己说的话负责,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网络信息技术价值观,特别是正确评价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此外,媒体还要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施展互联网才能的舞台,积极构建积极和谐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语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个别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强化网络威慑,践踏互联网公约规则,给各国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互联网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治理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被视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党中央在《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对此,担负着新时代教育重任的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从根本上打造优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命运秀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命运